我想看到没有“泪点”的爱国主义影片——对编导的建议

          我没有看电影《八佰》,但我想谈一谈对如何纪念抗日战争的一些看法。

           500

          日本战败投降75周年那天,某权威媒体的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今天,此刻,一起发条微博:铭记历史!】
“今天,日本战败投降75周年。14年抗战,超过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屠杀、活埋、强奸、活体实验…日本侵略者甚至连孩子都不放过。曾经的血与泪,不能忘,不敢忘!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传递历史,为先辈,为抗争!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

      不知道其他同胞对此微博有何感受。
我的感受是:这不是在这个日子应该发的博文。

      如果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公祭日,发这样的博文,犹有可说,但那天是我们胜利,日寇失败的日子,怎么能把抗日战争描述得只有被“屠杀、活埋、强奸、活体实验”呢?

      最后一句“勿忘国耻”,本身没错,但在今天只强调这一句,合适吗?我们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日子,怎么能说是“国耻”呢?
要说“国耻”,那天倒底是谁的“国耻”?75年前听到天皇“御音”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中苏美英等国无条件投降,不少日本军国主义顽固分子认为是“帝国”的“奇耻大辱”,陆军大将阿南惟几等日军将校剖腹自杀——难道这位微博作者和他们同声同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抗日战争的纪念被某些人导入一个误区,一味渲染我们当年如何被蹂躏,被侮辱,被屠杀,而忘记或者淡化了三个辉煌巨大的历史事实:

      1.这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得到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1931年中国人民就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战,并由此而坚持了全世界历时最长的反法西斯战争;

      3.中国是唯一一个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非欧美国家。

      这三点都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1.第1点显示中国近代史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即将从百年沉沦的国运中站起(此后四年新中国即告成立);

      2.第2点证明中国人民在法西斯威胁全人类的关头,第一个奋起抗击并鏖战到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立下了首功;

      3.第3点说明中华民族是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先锋和杰出代表,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以弱胜强的辉煌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增添了信心:中国能,我们为什么不能?
 

     而现在不少媒体往往无视或淡化这三大事实,一味渲染抗战中我们同胞如何“被屠杀、活埋、强奸、人体实验”,实际上也是歪曲历史,它带来的害处是:

       1.腐蚀信心,消磨斗志:这会在全民族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造成两种印象:(1)我们民族没用,只会挨打受欺负,只能靠外国援助而幸胜;(2)战争可怕,无论如何都要避战。这就是所谓战争恐怖主义和民族失败主义。

       2.颠倒是非,扭曲立场:之所以岀现这种一味渲染苦难、失败的宣传,也与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一味歌颂国民党抗战而忽略或贬抑我党的抗战有关。国民党抗日战绩确实乏善可陈乃至惨不忍睹,所以“果粉”们只有将国民党的一败涂地丧师失地和视百姓士兵生命如草芥粉饰为“英勇悲壮”,久而久之也助长了一种不是追求胜利,而是拿自己天文数字的损失来“表功”,“卖惨”,博同情的扭曲心理。这样不但开脱了国民党反动派指挥无方失职渎职的罪责,还让人们沉溺在“悲壮感”中,而不再从历史中总结和汲取“相对弱的一方怎样才能战胜强敌,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例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理论及其实践和敌后战场卓有成效令日军无可奈何的战略战术)的经验教训,也就不再懂得甚至不再思考在未来如何进行这样的战争;

      3.卑躬屈膝,媚外投降:如果说中国在抗战中只有这些人所渲染的那样一败再败,被屠杀宰割,又如何能赢得胜利呢?答案只能是:依靠外援,特别是依靠美国。所以中国要“感恩”美国的“善意”,而且要“敬畏”美国的实力。这已经让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在国际上受到贬抑,因为你说自己伤亡多,损失大,被虐得惨,最多让人像同情犹太人一样同情一下,而不可能让人敬佩,反而可能让人鄙视你费而不效,徒劳无功。这甚至已给外交工作带来一定被动,据有人引用特朗普前顾问博尔顿的新书说,特朗普要求中国让步时,就曾以“中国要感谢美国帮中国打败日本”为说辞——这当然是借口,但你如果反驳,对方完全可以告诉你:“这是你们中国的媒体和学界很多人自己说的。难道你们的媒体和学界都是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吗?”
 

      由于这三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一提起抗日战争就痛哭流涕,“悲愤莫名,义形于色”的人,在现实的国际斗争和霸权主义的进逼面前却是畏敌如虎,骨软如棉:那种不讲斗争而一味“找惨”、“卖惨”的消极历史观,实质上就是民族自卑感和民族失败主义,而屈膝媚外的投降主义正是这种消极历史观和失败主义心理势所必至的逻辑结局。
 

       新中国不同于旧中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有一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简单点说,就是一种强者气质。
 

      我们的前国防部长迟浩田同志曾回忆:母亲本来是希望他识文断字,安安稳稳当个教书先生,但有一次母子二人伏在草丛里亲眼目睹了日寇怎样将一位农民刚娶的新娘子蹂躏残杀,母亲第二天就将十五岁的他送到了八路军,嘱咐他赶走鬼子再回来过安生日子——这大义之举不但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也表现了对胜利的信心。

       电视剧《刘邓在平汉前线》中,在解放战争的序幕战邯郸战役打响前夕,指战员们纷纷写血书,表达“有去无回”的必死决心,而邓小平政委在临战动员时说:
 

     “要搞清一个问题:我们参加革命,是为了死,还是为了活?我看是为了活,为了老百姓包括我们自己更好地活。我们要胜利地完成任务,把死亡留给敌人!”

       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但出现了这样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豪迈、刚强、乐观、切实的群众、战士和指挥员,新中国的万丈光芒已是喷薄欲出,灼然可见。

       这背后,当然是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和教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那些经典的作品之所以好,是因为作者自己下足了功夫,用足了心思,所以不管有没有吹鼓手起劲吹捧,有没有高官的权势可以凭仗,它都会被后人传诵。

       “不假良史之笔,不托飞驰之势”是我很喜欢的两句话。

         我觉得一个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编剧也好,导演也好,明星也好,要拿这两句话衡量自己,不管自己有多高的头衔加持,有多硬的“后台”撑腰,有多少“名人”捧场,有多少“粉丝”尖叫,都要时常问一问自己:

      “去掉这些之后,我还有什么?”

       我在看有关《八佰》的影评时,发现很多表扬此片的文章以及“影迷”的观后感,都是在强调这部片子有多少“爆点”、“泪点”,自己或自己的“闺蜜”是怎样为之用完了纸巾之类。

        我突然想起了六十年代的老影片《英雄儿女》:

       志愿军文工团员王芳在哥哥王成坚守阵地拉响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后,受命为此创作一首歌曲。王芳怀着深挚的兄妹之情一气呵成写出来了,但是表演给战士们听之后,战士们却并不满意。王芳问怎么了,战士们说:“听了你写的歌,我们就是感觉想哭。”

       王芳感到很不解:

       “这不就说明我是用心写的我哥哥,而且也很感人吗?为什么不满意呢?”

       部队领导听了她的话,启发她道:

     “难道你写这首歌,就是为了让大家哭吗?”

       王芳恍然大悟:自己写这首歌,不是作为妹妹去抒发个人感情,让大家陪着自己一起悲痛,而是要写出志愿军战士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以自己的勇敢、机智、顽强压倒一切敌人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鼓舞战士们以英雄为榜样,奋勇杀敌。于是她写出了那首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500

       电影里王芳创作《英雄赞歌》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我在前面所讲的新中国所具有的那种“强者气质”。

       正是在这种强者气质的熏陶和引导下,新中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文学艺术表现,从来不是着眼于“哭惨”、“卖惨”,博同情,赚眼泪,而是表现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让人们既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教育,又能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斗争。

       就拿和《八佰》一样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影片来说,1986年拍摄的《血战台儿庄》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个传统。

       它当然表现了爱国将士们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但它的可敬之处恰恰在于:你看影片的时候并不会哭,因为影片并不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文献式的冷峻来刻画一场经过精心准备也由各种机缘促成的抗击外敌的军事行动。

       其中的故事线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军队赢得这场战役的主要经验:

500

       1.蒋介石在一败再败,徐州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危如累卵的局面之下,接受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的建议,暂时不再搞越级指挥,并放被人误解的名将张自忠到第五战区担任预备队;

       2.日军屡胜而骄,恃强轻进,南北两路不相配合,甚至北路的两个师团一个(板垣师团)被阻于临沂,另一个(矶谷师团)仍然决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孤军猛犯台儿庄;

500

       3.此情报被中共的内线告知李宗仁,促使他下定决心内线固守台儿庄,外线包围敌人加以聚歼;

       4.蒋介石枪毙了逃跑将军韩复榘,并在川军师长王铭章牺牲后亲临徐州激励士气——不管他这样做有何种复杂的动机,事实上都起到了严明军纪的作用。而李宗仁对各部将领也一再强调军令如山军法无情,谁敢不服从命令必受制裁;

       5.国民党各派系的军队激于民族大义,也慑于蒋介石李宗仁的高压,彼此虽然不能说尽弃前嫌,但做到了比较好的协调配合。孙桐萱部夜袭大汶口机场,破坏了日军空中优势;汤恩伯虽然前期自恃为蒋介石心腹,有消极避战之嫌,但关键时刻在李宗仁严令下,还是决心将顽敌击溃,并出击进犯台儿庄的日军侧背,形成包围;

       6.张自忠为雪汉奸之耻,为报知遇之恩,和庞炳勋军团坚守临沂,断敌一臂;

500

        7.死守台儿庄的西北军将士素有爱国传统,战斗经验也比较丰富(曾在娘子关歼敌一个联队),在孙连仲池峰城指挥下英勇沉着,破釜沉舟,逐屋巷战,使得轻兵冒进的日军陷入苦战消耗,锐气尽失,渐成强弩之末;

500

       8.日军的暴行激起了民众的自发反抗;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得到了从士绅、学生到广大百姓的踊跃支持;

       9.李宗仁指挥有方,在守军伤亡惨重请求撤退的关键时刻,决心毫不动摇,反而觉察到这正是战机,下令援军到达之前绝不能撤退,并应组织敢死队夜袭敌军,稳定了战局,使血战十余天的日军完全陷入被动。

500

       这部影片当然也有一些抒情的段落,比如:

        女卫生兵看着满院子随风飘动的绷带;

        前线的老兵用掏空的小树枝吹家乡的《信天游》;

        台儿庄守军师长池峰城几乎撑不下去,请求撤退,被上级严词拒绝,目光凝聚在关帝庙塑像上的牌匾“忠义千秋”;

        将士们为擅自撤退但战至重伤只剩半条命的营长张静波求情,师长池峰城不为所动,只答应让他自裁,“赏个全尸”,张静波临死前大喊“弟兄们替我多杀几个鬼子”;

       奔赴前线的敢死队员丢掉赏金,只留下一句“抗战胜利了,给我们立块碑就行了”;

500

        影片结尾伴随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台儿庄之役已告结束,总计歼敌11984人,俘敌719人,缴获步枪万余支,机枪913挺,炮127门,战车40辆,击毙日酋福荣真平大佐、伊藤敏雄、奥古勤部队长、金田信弘、宫川喜一、赤村满少佐,击伤安永、中川部队长。残敌现已逃至峄县。至此,台儿庄会战已完成我军全胜之局。谨告。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李宗仁”的电文画外音而出现的台儿阵地庄中日两军重叠相枕的无数尸体和飘扬在城楼上的青天白日旗.......

       但这些都有机融入了整个叙事进程,而且表现得张弛有度,甚至可以说相当克制:

      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在完成他的战斗任务,而不是在被导演刻意设计出来当作对观众“催泪”的工具。

      但你从我能如此完整地复述影片情节甚至台词,也能看出这部“全程无泪点”的冷峻沉着的文献式影片给我的印象之深,震撼之大。

       影片的编导向我们如实叙述了一场卫国御侮的战役,通过表现以上我叙述的九个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打赢一场以弱胜强的反侵略战争。甚至可以说,他们很好地帮助“国军”总结了经验教训:

      “国军”之所以在台儿庄获胜,是因为他们在这一战中,在国民党所能做到的限度内,尽量地(虽然是暂时地)克服了自己军纪不严、赏罚不明、指挥昏聩、派系林立、相互掣肘以及军民对立、官兵离心等痼疾,而利用了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又争功弄险、骄狂轻进的弱点。

       这样的影片,体现了一种磅礴大气而刚毅质朴的风格,体现了主创人员实实在在的历史责任感。

       这样悄然融化了那些抒情段落的冷静叙事,也才给人一种分外深沉的感动和强有力的鼓舞:

       我中华民族的将士和人民有这样刚强坚韧,智勇兼备,能征善战的巨大潜质,只要有正确的领导,克服错误的路线,就能够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台儿庄一役只是局部地暂时地克服了错误路线,就已经重挫强敌,如果在先进的政治力量领导下彻底地克服了那些错误,更会创造怎样震惊世界的奇迹呢?

       十余年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不是给出了最无可争议的答案了吗? 

500

       不用多深奥的心理学研究,我们就能知道:想让人哭,很简单。你只要让影片里的人一直哭,大部分观众莫名其妙地就会跟着哭起来——这就是所谓心理暗示的作用。

        现在的某些影片当然没有这么露骨,但它们在上映前一般也会大肆炒作哪些地方有“泪点”要准备纸巾,这其实就是对观众的一种心理暗示:到这里你就该哭了,否则不是一个“合格的观众”,或者你的观影体验就是不完美的。

         观众接受这种暗示之后,即使不一定次次都被“戳中泪点”,也容易在潜意识里将“泪点”的多少当作评价影片好坏的标准,注意力也就不再放在影片的故事、人物、逻辑、思想意义等上了,一部其实什么都没讲清楚的影片也就蒙混过关了。

        这就回到了《英雄儿女》中战士们所不满意的那种错误的创作导向:

        让人哭是哭了,但什么也没留下。

       爱国主义历史影片如果都拍成这个“炸点+泪点”的套路,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艺术性,而只是一些化学和心理学的小把戏。

       我虽然高度认同爱国主义主旋律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而且我的智商也不算高,但我会鄙视这种东西,而宁肯推荐学生去看几十年前的《上甘岭》、《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血战台儿庄》、《大决战》、《横空出世》........

      希望《八佰》不是这样。

      更希望今年已经开拍的好些关于抗美援朝的影片也不要这样。     

500

      多向那些新中国传统的老影片学习,不要刻意去造泪点,造噱头,而是深入历史,刻画人物,讲好故事,自然些,朴实些,勿做作,少卖弄,不挟带私货,不画蛇添足,让历史本身说话。

      这就很好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