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新与方方说起:“媒体中立”真的存在,还是一场操纵游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人文望远镜》,4月16日

这两天,财新洗白鲍毓明的文章爆炸了,炸醒了很多曾经把财新当做“良心媒体”的人;就像之前方方 Wuhan Diary 的神速出版,也让一批原来站方方的人回过神来。

财新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在被网友一边倒的斥责声中很快删除了。但让人不得不怀疑的是,是怎样扭曲的价值观才可以让一篇文章,在内部层层审核后仍然能发出?

他们的崩塌,其实是一个必然。

之所以说是必然,就是因为虽然大多数人一时看不清状况,但随着事情的发展,该露出马脚人的总是会露出马脚。

偶然性中往往存在着必然性。事实上,如果我们熟悉媒体的操作,从整个疫情前后发展的过程中财新和方方的作为早已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立场是什么,他们试图表达、试图暗示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遮掩不住的,藏得了一时,藏不了一世。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容易让人们迷惑的事情是,难道因为他们写的东西是负面的,我们就可以判断他们就是恶意的吗?一个中立的新闻媒体不是本来就应该去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不是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前进吗?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只是现在来自西方的主流话语喜欢用很简单的话语去迷惑大众,因为简单的话语是最容易被大众不假思索地理解的。所谓“自由”“皿煮”的主张,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考,都是充满着严重矛盾的。

但为什么它可以迷惑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它是简单的概念,而且是乍一看上去就非常正确的概念,所以人们才会停止思考,所以它才会有最广泛的信众。只有被简单化的东西才会有最广的信众,因为关于世界的全面而复杂的认识,只有少数愿意认真思考,可以认真思考的人能够理解。

当然,所谓的媒体中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化,实则充满矛盾的概念。这样一个概念被推到前台,正是因为它看上去又简单又正确,所以会被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也正因为此,那些知道这是一个伪命题的人,可以在背后去操纵它。

主要内容:

1. 为什么媒体中立是一个伪命题

2. 以西方媒体为代表的“中立”媒体的惯用手法

2.1 偏向性地选取部分事实

2.2 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

2.3 使用事实和暗示性内容引发联想

2.4 对事实进行直接的解读

2.5 用一些容易引发情绪的元素来煽动

3. 对西方社会大众的思考能力的观察

为什么媒体中立是一个伪命题

媒体中立的基本概念就是,作为媒体,不站任何一个立场,完全中立地报道客观事实。这样媒体就可以代表权力之外的良知,对权力发表合理的质疑,当然,这种质疑完全是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

听起来很美是不是?抱歉,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个命题的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

这个命题的基本假设是新闻作者自身没有任何立场,只站在一个纯良知的角度去说话。这样的角度在理论上是否存在?当然存在。但现实中是否存在?我们简单拿财新和方方为例看一看。

之所以拿他们为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前段时间全国战疫的主旋律叙事中,时常是以一种独立于主旋律叙事之外的方式去发表他们的文章,而这样的行为被很多人解读为“中立”和“良心”。但问题就是,财新和方方写这些负面声音的立场到底是一个“中立”的立场呢,还是一个“对立”的立场呢?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写的都是负面的,所以我们就判断他们是“对立”的立场吗?但是他们写的都是事实呀!我们不能根据他们写的事实是负面的,就去揣度他们写文的出发点是对立的立场呀!

这个可能就是很多人在思维上觉得很难解的一个点。是啊,假如一个人写的都是负面的东西,但他写的确实是事实,那我们可以判断他们的立场吗?

其实我们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语文,开始阅读各种各样的课文,做各种各样的阅读理解,我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读各种各样的文章的时候,能不能感受到作者的立场?我们的阅读理解是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我们从作者的行文中去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有的时候语文的题出得很奇怪,以一种很牵强的方式去揣度作者的思想。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一个作者想表达的思想,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他们的行文表达中可以体现出来的。如果文学无法进行思想的表达,而只是单纯玩弄形式和描述客观事实,那么这是在否定整个文学这个领域。

而媒体和新闻,同样是一种文学。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媒体的行文中,了解到媒体的立场,到底真的是他们标榜的“中立”,还是实际上“对立”,或是别有用心?

而媒体的立场,并不以他们报道的是否是事实为转移。这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暂且不提西方很多主流媒体根本是在报道谣言,还有比如说方方写的很多东西根本不是事实,以及财新做的很多采访根本就是以一个有立场的人的一面之词作为事实去偷换概念——即使我们忽略这一切,即使一个媒体报道的都是事实,媒体仍然会显露出他的立场。

这就是我接下来想要说的,这些标榜自己是“中立”的媒体,到底是用什么手段去在不知不觉之间向群众宣扬他们的立场的。

为了避免触及敏感词汇,下面的例子我就不用真实的或者比较明显的例子了,虚构一些在生活中有原型的例子把我的观点解释清楚,大家自行脑补就好。

以西方媒体为代表的“中立”媒体的惯用手法

不得不说我自己在去西方留学之前,同样是一个对于西方社会非常向往的人,毕竟从小到大受到西方著作和思想的影响很深。但是到了西方以后对于这个传说中很好的社会幻灭的开始,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高铁,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用二维码付钱,恰恰是我看到了他们媒体歪曲事实的丑陋面目。

西方媒体玩弄“媒体中立”已经很有一些年头了,所以他们已经有一套成体系的玩弄事实来洗脑的方法。我不是科班出身,可能说得不是很专业和全面,但是我可以把我的观察说出来,大家自行理解和判断。

1. 偏向性地选取部分事实

2. 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

3. 使用事实和暗示性内容引发联想

4. 对事实进行直接的解读

5. 用一些容易引发情绪的元素来煽动

以上的五种方法其实是有顺序之分的,越是上面的,对于客观事实的使用越多,从而也就越隐蔽;而越是下面的,在使用文字上越具有煽动性。所以说越是上面的,通常人们越难去辨别立场,越容易对有思考能力的人造成误导;而越是下面的,有思考能力的人会更倾向于选择不相信,而思考能力比较弱的情绪化大众就越容易被煽动。当然,在实际的一条新闻、一篇文章中,这些方法都是混合使用的。

1. 偏向性地选取部分事实

即使一篇新闻完全是事实,它也可以是极其不客观的。因为世界上时时刻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实,只要我们只选取那些支持我们的事实,我们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充满偏见和引导性的文章。

比如说,中国这个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一个西方媒体想告诉他们的社会大众,中国糟透了,他们只要选择一些糟糕的事情来写就可以了。比如说,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他只要选取中国的几个最贫穷落后的地方,专门写一写最能够凸显贫穷落后的事实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只选择一个中国非常不幸的贫穷家庭,深刻刻画,然后再随便带几笔其他贫穷落后地方的一些事实,就足够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了。整篇文章可以完全是事实,一句评论都不发表,一个煽动性的字都不说。

但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仍然是充满偏见的,因为它刻意选取了部分它想让人们看到的事实,而选择性忽视了所有那些它不想让人们看到的事实。就像最近一些文章提到方方的时候,说方方只写各种各样的不幸(就算我们忽略掉她所有的道听途说,只关注她写的事实),然而医务人员的努力、雷神山火神山、大众的积极乐观,所有正面的东西都被她忽略。她正是在使用这样的方法。

有选择的事实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当不知道实际状况的复杂性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又找不出哪一个不是在讲事实(如果他们真的去找了)的时候,就会倾向于相信整个文章给人的感觉。比如说,一个英国人,看到了这样描述中国贫穷落后的一篇文章,当他自己没有亲身来过中国,去感受中国的整体感受的时候,他当然会选择相信这样一篇“通篇都是事实”的文章。

我们身在其中的人是不会相信这样的文章的,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到身处的世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我们在一个城市里,会看到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但我们会知道好的东西多还是坏的东西多,会有一种整体感。我们会知道,这样一个通篇“事实”的文章,并没有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貌。但当信息不对等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被蒙蔽。离现场越远,我们就越容易被蒙蔽。

而有选择的事实,往往比谎言更可怕,因为你没有办法反驳它,你没有办法说它里面任何一句是错的。

一个真正中立的作者,是不会用这样的方法的。即使在一篇文章里面使用,他不会一贯性地一直去使用。而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性,恰恰是我们去看一个媒体,或者一个作者,他到底是中立,还是刻意引导的重要因素。

2. 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

我想这样的事情,生活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人见得很多了。之前香港废青那段时间,英国的BBC就是典型喜欢用这样的方法。比如说一个视频,把关键的部分剪掉。A对B发起攻击,B为了自卫去还击,只要把A对B发起攻击的部分剪掉,那就成了B在打A。非常简单,非常好用。还比如说一个人说了一段话,剪掉上半句,剪掉下半句,这个人就完全表达了另外一个意思。比如说,一个公众人物有一天在摄像机前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有钱,就能为所欲为,对于这种想法,我是非常反对的!”可以被剪掉后半句,然后就变成了,这个公众人物在说,“一个人只要有钱,就能为所欲为”。

这种手法还有演变的用法,就是利用一些照片和视频缺少上下文和背景介绍,或者照片中的文字,媒体受众不认识,然后去移花接木。比如说西方很多媒体抹黑我们的时候,会用一些尼泊尔、柬埔寨、越南之类的照片给他们的国民看,图片里就是穿着制服的人在打人。反正他们的国民也看不出来中国人长得跟这些国家的人不一样,就算旁边有路牌广告牌,上面明明不是中国字,他们反正也不认识。

当然,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是非常容易露出马脚的,只要人们愿意去找一下这些原始图片、原始视频,就会发现是有问题的。但现实是,很少有人会真的愿意去求证,而即使有一些人愿意求证,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也不可能去求证每一条新闻。所以断章取义的方法,虽然很愚蠢,但很好用。

3. 使用事实和暗示性内容引发联想

这种方法,相比使用事实断章取义,又增加了一些非事实的东西,就是暗示性的东西。

这个方法也有很多种用法,它增加了更多心理学,以及电影创作、文学创作等等的手段进来。这个同样是BBC之类常用的伎俩。比如说BBC新闻常用的“艺术”手法,拍一个中国方舱医院人们穿着病号服,人很多;然后下一个镜头切换到一个二战时候某集中营,大家也穿着统一的衣服,人也很多。然后,我什么也不说,你们自己想去吧。可不是我告诉你们的哦,是你们自己要联想的,我可是什么都没说。

当然,文字的新闻也是可以用这样的手法的。比如说,“我们参观什么什么地方,有一扇门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我想要打开那扇门的时候,当地的管理者严肃地跟我说,这扇门背后是不允许参观的。他没有解释更多,这扇门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是的,我看过BBC的新闻就是这样写中国的,在他们前面的铺垫之后,只要加上这么一句,仿佛什么都没说,但是却给你展现了一个有着不可告人秘密的恐怖的景象。重点是,他确实什么确定的事情也没有说,不管你联想什么,都是你的问题,赖不到他头上。接着这种方式,他仍然可以说他是新闻中立,但他已经在影响你的思想。

4. 对事实进行直接的解读

这当然是最直接表明立场的方法。除非是即时性的短讯,只是告诉你一个信息,比如说“哪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否则,大多数的新闻文章肯定还是会带有一些评论和解读的。像财新的新闻,当然是会给出一些“带有新闻媒体专业性”的解读。去给你分析各种各样的事实,把这些事实串联起来。解读可以很长很复杂,也可以很短很简单——简单到比如说认为两件事情之间有因果关系。“最近星巴克的饮品种类减少,很可能是业绩不好,为了缩减成本,减少了饮品种类。”这样很简单的解读,仍然是带有作者主观性的解读。

从这里开始,作者发表出了主观性的观点,不完全是在事实上进行操作。而一个事情如何解读,其实往往是可以有很多角度的,而且可能很多角度的解读都是合理的。所以当新闻作者选择了一个角度去解读的时候,就已经带有了主观性存在。带有主观性就必然带有立场。这就可以帮助我们去判断新闻作者到底是否中立,他到底一贯性地是站在哪种立场上说话,是真的中立,还是其实并非如此。

5. 用一些容易引发情绪的元素来煽动

这里就非常需要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了。就算明明是一句瞎话,一个丑陋的事情,只要把它写得非常有文学美感,或者图画创作得非常有艺术美感,就会引发人的情绪,让人觉得这个东西是美好的。这个在HK对我们的舆论渗透里面已经屡见不鲜了。HK毒媒体在吃人血馒头的时候尤其是非常擅长,写一些非常优美的句子,就看那个句子和图片你都会觉得,写这个句子、画这个图的人,一定心灵很美好,怎么可能是个恶人呢?具体我就不举例子了,大家可以网上搜一搜,就能知道我在说的是什么意思。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前几天看到的一张照片,方方微笑着举着一张牌子,上面漂亮的字体写着“我来自江湖”。

这话写得多好,是不是马上让人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侠义的、为大众说话的人,就算你知道这个人具体做了什么事情,你还是很难抗拒你看到这一句话时候的感觉,更何况那些不清楚她具体做了什么事情的人,情绪很容易就被带动起来了。文学的美感确实有魔力。所以包括我自己在内,想要活跃在舆论战前线战斗的朋友们,我们都得继续提高文学素养。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演变。简单的比如说排比句、反问句,在做图片宣传的时候比如说使用什么颜色,都不同程度能够达到情绪煽动的效果。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

以上五种以西方媒体为代表的“中立”媒体,利用事实去输出偏见和引导性的方法,大概就说到这里。

对西方社会大众的思考能力的观察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个话题,就是我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或多或少会被媒体所引导,那么为什么我们就认为西方大众被引导得比较多,我们被引导得比较少呢?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中国社会大众思考能力,与西方社会大众思考能力的对比。我想说两个我的基本观察。

在说我的基本观察之前呢,我必须说一点,那就是只能代表我所在的群体去分析,因为我们国家的国情非常复杂,自然也有很多背景不同的人存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说我们可以代表整个中国。所以我自己也只能一定程度上代表我所在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的这样一群人来分析,肯定有很多片面之处。

不过,我所对标的人群,也是在西方社会和我差不多层次的一个人群。就比如说,我在英国读研究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跟我有相对深一些交集的人,受教育程度跟我差不多,经济水平也跟我类似,年龄水平也跟我类似,这样一群人,是我做分析的参考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

第一个观察,西方的公立教育形同虚设。如果没有出过国、或者对这个领域没有过关注的人,很多可能仍然停留在,西方教育比中国教育好的这样一个印象里。我在出国之前也是这么觉得的。这样的感觉主要来自于,一是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到我们国家教育对于孩子和家庭沉重的负担,以及里面非常多形式主义、不合理的内容;二是我们可能道听途说了很多西方教育美好的故事。二者一对比,我们就觉得西方教育比我们的好。

但是从我亲身的观察和与当地人交谈的过程中,以及在产生了疑问以后查阅各种资料之后,才了解到,这种看法实在是大错特错。欧美的教育分为“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二者天差地别。私立教育只有少数精英可以享受,而公立教育是给社会绝大多数大众使用的;私立教育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远胜于公立教育;私立教育非常辛苦,难度和水平超过我们国家同年龄层的教育,而公立教育极其简单,跟我们国家同年龄层的教育没法相比。这种教育的差别结果就是欧美社会的阶层固化。等到大学阶段的时候,已经不是普通人上不起好学校的问题了,而是如果从公立教育一路走上来,学生在认知水平上已经跟私立教育一路走上来的学生无法相比。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阶层固化就开始酝酿了。不是我夸张,你如果有机会去跟欧美的社会大众聊聊天,稍微聊到一些需要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的时候,你会经常感到匪夷所思,就是他们为什么会没有常识?我们可能听说过美国很多人认为地球是平的不是圆的,还有英国烧掉5G信号塔因为觉得会传播新冠。可能对于没有切身待过西方社会的人来讲这简直太匪夷所思了,简直像假新闻,但是对我来说我毫不意外,因为我在当地所见到的他们缺乏常识基本就是这样一个程度。注意,我说的可不是他们最贫穷的人,而是跟我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的当地人。

对于我来说这个事情确实是当时很让我震惊的。因为我在去英国读书之前花了不少的时间去阅读英国史、阅读欧洲史、还有阅读西方哲学,希望充分了解当地人。但是实际上去了以后发现他们的认知完全达不到这个程度,基本只能接受一些简单的概念。

这篇文章我就不展开讲了,以后会有机会展开讲的,大家感兴趣可以网上搜一下西方的公立教育,顺便可以搜一下“平成废物”,这个是被西方忽悠瘸的一个实例,还好我们国家没有走上这条路。

说结论,那就是西方的公立教育形同虚设,其实只是为了让平民大众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接受了学校教育”这样一个幻象,而实质是创造阶层固化的产物。它造成的结果是,如果我们除去我们国家老一代没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的人,就说现在城市年轻一代,西方大众的整体认知水平是要比我们低的。

第二个观察,西方没有类似微信公众号这样可以输出完整观点的自媒体平台。

这个事情当时也是让我很震惊的,可能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但在我看来有深远影响的一个事实。欧美社会最主流的互联网内容平台是 Facebook 和 Twitter,简单对标我们国内的平台就是微信朋友圈(没有公众号,只有发照片和文字的版本)和微博。但是唯独没有一个像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可以输出长篇、完整观点的自媒体平台。最接近的是欧美版的知乎 Quora,但它的使用率,远远没有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这么高。

这个事情我是跟当地人求证过的,我问他们你们最常用的APP有哪些,又描述了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问他们有没有,确实是没有的。

而 Facebook 和 Twitter,我们知道,就像微博,它是有字数限制的,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完整地、比较系统地输出一个长的观点。它表达的内容是极其碎片化的。这带来了两个结果:第一是,欧美社会个体对于完整的文章,阅读能力会比我们弱(这一点我也求证过,他们在毕业之后确实很少会进行长阅读,跟我们想象的欧美人比我们爱看书其实是有出入),所以进行复杂思考的能力相应也会差一些;第二是,欧美人民在哪里阅读比较长篇的新闻呢?没错,是在主流大媒体。而主流大媒体背后一定是有资本力量存在。

所以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有点荒诞的事情存在,真正有能力向社会输出系统观点的独立媒体,其实在西方是不存在的。但在中国存在,因为中国的微信公众平台,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一个个人、或者很小的团队,他们都可以做一个非常优良的自媒体,而且只要内容好,就可以影响非常大一批人。他们才是真正的独立媒体,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真正有独立立场存在的,不受任何资本力量操控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大家都应该思考一下。虽然说确实有内容会被删帖,但我必须告诉大家,在欧美社会,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东西的。我相信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这么大的挑战,一定会被扼杀。因为西方媒体是他们的资本力量控制人民思想的一个重要工具,他们不会把这个工具让出去。

说了这么多对西方社会大众思考能力的观察,我相信大家应该有一些结论了。在我的结论就是,整个西方社会,包括HK和TW,在他们整个社会的人民以为自己在看中立、自由的媒体,而我们在被 brainwash 的时候,其实他们的认知水平远远低于我们,他们的 brainwash 才是真正的严重。这会让我们更加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严重的思想钢印。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在身处西方社会的时候,我认识的很多当地人,是非常友好、善良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在那样的舆论环境下,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中国人,都仍然愿意怀着最好的善意相处。我也有很多来自各国的朋友。我相信,如果他们的媒体没有那些丑陋的思想操控,我们不同的文明之间本可以相互尊重,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本来可以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真的可以实现。

我曾经在一个学生组织奋斗过很多年,为了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而努力。但当我认识到西方媒体长期对于他们人民的洗脑和蒙蔽,我才明白,如果我们不去用真相战胜谎言,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永远不会实现。不同文化之间只能相互仇恨。

所以这也是我想要站出来,写一些东西改变它的原因,也是我开始写这个公众号的原因。我相信多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我们的世界就会向一个更友好、更包容的世界前进一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人文望远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