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农民眼中的女权问题
起语: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女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尖锐的话题。围绕此而展开的各种“直男”与“田园女权”的大战可谓是撑起了互联网流量的大半边天。
然而热闹归热闹,这些如火如荼的平权斗争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为了丰富大家茶余饭后浏览手机消遣的娱乐节目,对于女权问题真正深入而下沉的探讨,却鲜有提及。
在展开今天的探讨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即是,女权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女性过得更好?还是仅仅想通过这个话题来制造流量,谋取商业利益?
任何能够取得实质成效的社会运动,归根结底是需要一个成熟,明晰,且能够落地的纲领。而目前网络上所谓的女权运动,就恰好缺失了这样重要的一个理论环节,更多是以“布朗运动”的形式在抨击与维护之间反复横跳。
在笔者看来,如果不能明确女权运动的核心目标,明确基本原则,那这样本来是能够对女性产生益处的行为,最终只会沦落到如公知一般爹不疼,妈不爱的地步。
秉持着实事求是地为女性考虑的工业思维,今天我就对女权运动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也以此抛砖引玉。
1.博人眼球的女权话题谬误何在?
我们首先要分清楚真女权与假借女权进行话题炒作的差异。前者,我会在后面的章节提到;而后者,是脱离了女权的核心价值,做布朗运动般的“真人秀”。
这些布朗式的女权运动,归根结底只是在求取流量和利益。
著名抖音毒带师王默默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研究布朗式女权运动的样本。观其言论,核心观点在于阐述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不幸,特别是强调女人在家带孩子受到的委屈。其矛盾看似指向男权,但实质上已经直逼现代家庭伦理的基础,故而也被人们戏称为离婚带师。
同时,她熟练使用“猛赞”家庭妇女的节奏性话语,表面上看是在尊重,安慰这个群体,实际上是无差别地将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对立起来,这与那句著名的“中国男性配不上中国女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根本谬误在于完全无视现代家庭的内生性逻辑,跳出其限定范围,上来直接搞二元对立,这与其说是在批评男权,不如说是在批评婚姻本身。
目的呢?一方面是无视自身遭遇的特殊性,将其扩大到全社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制造话题,获取商业利益。
不过王默默仍然是属于“布朗式女权运动”的低端阶层,属于大多数网友都会喊打的那种类型。
而在此之外,有另外一种类型,因为其具有的明星效应以及调侃性,故而会相对更隐晦,更容易渗透到女性的思想中去。
前段时间,脱口秀女演员杨笠神吐槽直男盲目自信引起社会热议。细观其吐槽方式,颇有一种另类节奏带师的风度。然而这种把一些极端奇葩的直男翻出来鞭挞吐槽的手法,实质上无外乎是一种稍微比王默默高级那么一点的翻垃圾桶话术罢了。
这类翻垃圾桶话术最大的问题在于:
1)样本的局限性
以某一部分奇葩直男作为样本,进而映射到这个社会上所有具有直男倾向的男人。
2)虚空定性分析
这一点与王默默的原理近似,即针对样本案例缺乏最基本的背景分析,上来就带节奏,一无定量的参考指标,二即便作为定性分析,也缺乏底层逻辑的支持,我故称之为虚空。
类似于这种脱口秀般的吐槽节目,其本质上是一个以博取流量和关注为主的娱乐节目。其素质的平乏,科学思维的缺失,不言而喻,也昭然若揭。特别在节目上还见到了李诞,罗永浩这些熟悉的身影,顿时觉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是多么的恰当。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吐槽是否能为男女关系带来正向的影响?还是典型的制造热度与流量就完事?这个相信有点脑子的人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嘉宾张雨绮在听了杨笠的发言后,夸赞脱口秀的世界终于不是只有直男的价值观了。这让我不禁会心一笑。张女士常年被视为女权的先锋人物,曾经也因硬怼俞敏洪先生而引人关注。怎么说呢?不可否认张女士有追求女权,张扬个性的资本。但话说回来,她是否有正确伸张女权的智慧,这点我还要打个问号。毕竟从她在《美人鱼》里的一些露骨的表现,我始终认为张女士是不懂女权的,这点,在下面的章节我会讲到。
类似的布朗运动式女权,是将女权二字在中国互联网环境里搞臭的罪魁祸首。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女权话题自身就是用来引流引战的,目的单纯得令人发指,那即是流量,流量,流量!
2. 真正的女权该如何去定义
为了广大女同胞的福祉,我希望布朗运动式的女权越少越好。但到底怎样的女权才是能够让社会整体平稳接受的呢?
我认为,明确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2.1 对女权的表达不可违背现代家庭伦理框架
在诉求女权问题时,带师们总会犯上一个低级的错误,那便是,以一种前现代的家庭伦理思维去探讨现代社会的男女关系。
具体点,就是始终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仍然像古代时,如一个器物般依赖于丈夫,遵三从四德,被高度物化。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她们推导出了一堆女性作为家庭成员的悲剧,进而对家庭伦理本身进行粗暴式的批判。
当女权斗士们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前现代时,那对于现代社会的男女关系的改善,自然缺乏实证性的指导能力。
这种思维以及其产生的舆论导向的恶果,就在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诉求自身权利的时候,会先入为主地将自己置于弱势,被欺压群体的位置,进而丧失了对家庭关系主动的解释权,定义权,从而在处理家庭关系,争取女性权益上陷入被动。
要清楚,真正意义上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取决于思想层面的独立自主。为了让女性能够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发挥主动作用,在此就必须严格区分前现代与现代家庭伦理框架的不同:
在妇女地位低下的旧时代,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奴隶制”的关系,也即是女性更像一种器物,而非一个独立的人。
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妇女地位因为劳动力的解放而大规模解放,所谓前现代的家庭伦理观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我们急需用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现代家庭的伦理框架,以确定一个家庭中的话语权究竟应该由谁占主导。
在这里,我们不妨把新时代的婚姻家庭看成一个现代的企业,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合伙人,家庭的自然股东,那根据其能力与出资大小,其相应的股权比重自然也会不同。
比如有些家庭,男方既有能力,又包办了诸如房车这样的中式婚姻基础资产,那这位男性的地位自然是高于其妻子;相反,一些男性自身条件一般,但能力出众,进入女方家庭成为赘婿。女方作为出资方,可视为LP,男方作为运营方,可视为出资为零的GP。在这种条件下,男方的话语权自然会受到限制。
说穿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现代结构的家庭,说穿了也符合现代企业的结构,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对于传统男尊女卑的固有观点,也应当是摒弃的,而是百分之百基于“出资与运营贡献”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去确定话语权。
在确定这个原则之后,任何关于妇女在家庭中不平等待遇的情况,我们都可以以此为原则进行分析。再除开纯粹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外(比如家庭暴力这类恶性事件),对于男女权利与义务上的纠纷,按照“股权”比例进行调节与判断,本质上会比单纯打出女性弱势的感情牌要来得更好。
当我们确定这种基本的家庭伦理架构的正确性后,对于女权的诉求则应当在这个框架之内。遵守其游戏规则,这样,便于男性与女性群体更快地达成共识,也可以跳出布朗式女权运动的引战漩涡。
同时,在尊重现代家庭伦理架构的基础上,那些“女人生育原罪论”的调调也基本上也就可以无视了。
毕竟,现代家庭的伦理就包括对于传宗接代的倡导性。也即是现代家庭伦理是鼓励生育的,但生不生,取决于个人意愿。这种对于生育义务的放弃是基于个体的选择,而非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理念。
2.2 重新定义家庭分工的权重值
如果要将2.1中所描述的现代家庭伦理框架,即夫妻合伙人的家庭关系作为一个基础的游戏规则,那么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家庭分工的权重值。
特别是对于家庭主妇的地位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保障。传统的将家庭主妇视为无业的思维应该从观念上与法律上进行重新定义。我们的法律应当明确地将家庭主妇定义为一种职业,其职能是教育/养育社会新生人口,并且为社会现有的劳动力提供后勤服务。这种服务虽然不直接创造GDP,但却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在役劳动力的效率,故接受这种服务的一方有义务向其提供生活保障,并且享受劳动法保护。
这种定义并非鼓励全天下的女性都成为家庭主妇,实际上,大多数人仍然还会选择去工作。但对于那些决定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来说,这起码是一种正名与保障。只有社会性地明确了家庭主妇的地位与职能职责,这样在婚姻中,男性才能够更好地正视其妻子对于家庭的贡献。
在这个基础上,结合2.1中所提出的伦理框架,女性在持家上的岗位价值大体上与男性在工作上的岗位价值保持一个可以合理量化的差距。
2.3 物化女性是万恶之源
女权带师们认为,生育是女性不平等的根源。但在我看来,物化女性才是真正令之不平等的地方。
将女性的外貌,气质以及行为特征作为取悦男人的方式,这最终导致了女人在男人眼中工具属性的猛涨。
这点,在古代有缠小脚,束腰等神奇操作,在今日,则以“女性萌元素”,“卖肉”等恶趣味的形式而广泛存在。
动漫《刀剑神域第三季》中女性角色莉法被触手纠缠长达四分钟的画面成了网友口诛笔伐的点。这是岛国动漫物化女性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与之并行的,是迎合观众口味的“萝莉”,“御姐”,“学妹”,“教师”等带有标签化的萌要素。在一些电影中,女性通过明显性暗示,以此作为吸引观众的亮点(这我们通常称之为卖肉),这说穿了也是将女性的肉体作为一种能够产生商业价值的工具,吸引男性为之买单。
想想有些动不动就请个模特打广告的游戏,想象某个大型端游公众号没事就推送的性感小姐姐cosplay,想想各种漫展上,那些大尺度的coser照片。
当一个社会无时不刻充满着物化女性的内容和导向时,当女性无意识地自我物化以吸引男性关注时,请问所谓的男女平权又该从何做起?
同时当张雨绮女士在电影《美人鱼》中用大尺度的片段来产生一种吸引男性的商业效果时,我说她这种主动迎合物化女性的行为是不懂女权的体现,也应当有着一定的道理。
物化女性固有的性别特征,本身就是一种突出男女功能性差异的行为。这仿佛在告诉人们,女性就是花瓶,就是供给男人观赏的玩物。而男性则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又通过这种玩物排闷消遣的存在。
基于此,所谓的性工作合法化,是万万不可,也绝对不能复辟的错误路线。
2.4 思想,能力,品德与贡献才是评价女性价值的最佳四维
正如我提到的物化女性固有性别特征是男女无法真正平权的万恶之源,那再排除这种物化的指标后,到底怎么去定义一名女性的价值才是最合理且最具有普世性的呢?
我认为是思想,能力,品德与贡献。
首先,这是一个男女都适用的指标。一个男人因其深邃而雄辩的思才而迷人,因其过人的能力而服众,因其高尚的品德而受人尊重,因其对于社会的贡献而得人认可。这对于女性来说亦是如此。
这种价值的判定,不会因为性别特征的固有限制而产生区别。同时,也不会因为突出这种特征就会将女性物化为满足男人低级趣味的工具。
B站拜年祭节目《万古生香》中提到的那十来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就是最好的例子。从续修《汉书》的班昭到代父从军的木兰,从一代女皇武则天到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这些女性之所以具备万古生香的特质,非其性别特征具备某种取悦男性的突出功能,而在于其过人的才识,对于历史卓越的贡献。这种才思层面的杰出,相信让大多数男性也相形见绌。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断在强调,物化女性固有的性别特征去取悦男性(就像动漫的卖肉,就像网红主播),即便能赢得一群膜拜者,但仍然无法真正得到平权应有的尊重。
毕竟,这些膜拜与追随的人,到头来也不过是在“馋你的身子”罢了。
因此,一名希望得到社会尊重,希望将为自身,也为自身群体获得更多正面的评价与自身权益的女性,应当从思想层面做起,以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以智慧,以对社会的贡献去作为价值的标定。外在在这种层面上起到的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倘若一开始就掉入了自我物化的陷阱中去,那自然会离男女平权的道路越来越远。
2.5 消费主义不是诉求女权的正道
爱她,就给她买xxx
这个万能的广告格式,将消费主义与妇女权力深刻地绑定在一起。这也是现实中制造家庭矛盾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因素。
一些女性在消费主义的宣传中被洗脑,认为女性作为家庭关系的弱势方,就应该获得更多的消费权力来获取平衡。
这样的想法,一开始就将自己天然地置于弱势角色,可以说起手便放弃了平权。
甚至有女性将花丈夫的钱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力求无脑地消费,力求月光的满足感。这种错误的认知,其实是主动放弃了自身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将反智作为了一种刷存在感的合理方式。
对此请严格记住2.4中所提到评判女性价值的四个维度,凡是脱离了这个范围的,皆会朝物化女性方向偏斜。
就像卖肉卖萌是以强化女性固有性别特征去博取男性关注一样,消费主义则是将男性与女性的消费进行义务性地捆绑,使女性在挥霍金钱中获得一种虚妄的安全感。
这既无优秀的才思作为依托,亦无高尚的道德作为底蕴,更缺乏实际的贡献作为干货。最终只是将女性与消费主义绑定在了一起,让男人在意识深处形成了一种:“这个女人就是我花钱养在家里的玩物”的另类物化的认识。
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让男性尊重女性,反而会因为增加了男性物质上的压力,将男女关系,家庭关系更加物质化,激化男女矛盾。
2.6 后宫文化是对于女性权力最大的侮辱
物化女性的集大成者,无外乎是后宫文化这种纯粹为了满足男性幻想而存在的畸种。
见于岛国动漫,见于起点爽文,见于即便好评如潮的像《元龙》这样的国漫。
无论塑造出怎样有特色的女性角色,后宫文化在整体上,将其与一个单一的男主角无脑地绑定在一起,要么凸显其争风吃醋,要么凸显出其有容乃大。这种前现代的真男权至上的思维具现,在某种意义上才是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最大不敬。
毕竟,让各路女性角色以各种看似不同,又实则非常模板化的方式喜欢上同一个男主角的方式,本质上来说需要加入大量反智的色彩,这无外乎又将女性塑造成了只会以群体形式依附在男人身边的存在,通过一男对多女这种肉眼可见的数量绝对值差异的方式,以一种侮辱观众智商的方式,赤裸裸地将男女地位拉扯开去。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即便在女权意识如此强烈的今天,后宫文似乎并没有得到社会性的口诛笔伐,反而连女性本身也对之津津有味。你有后宫,我有耽美,总之我们用魔法打败魔法。
2.7 女权活动应该优先关照真正的弱势群体
女权在当下最大的现实意义,莫过于保护那些真正在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受到创伤的女性。比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比如被丈夫抛弃的孤儿寡母。相比通过调侃直男制造男女矛盾的话题,去发现,去关心,去资助上述被命运不公待遇的女性,才算得上有着真正实践意义的女权。
这种有的放矢的女权活动与纯粹为了博眼球的布朗式女权运动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是真正地为了保护需要得到保护的女性,而后者就仅仅是营销手段罢了。
3. 男性自身素养的提升,也是对于女权最大的维护
对于女权而言,男性有没有责任去维护?
我认为是有的。毕竟,很大程度上来说,男人对于女人的态度与审美取向,决定了女人表现自己的方式。
3.1 男性也应当遵守现代家庭伦理的框架
今天上午老婆大人跟我探讨了一个尖锐的话题,她问我:“你认为男人找小三,是三观上的问题吗?”
在她看来,出轨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家庭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到三观上来说,直观是可以的,但从逻辑上却很难去定义。
我想了想,斩钉截铁地告诉她:“虽然有这么多复杂的因素作为干扰,但这归根结底仍然是三观的问题。”
何以见得?正如我在2.1中所说的,任何权力的诉求,不应该违背现代家庭伦理的框架。这点,适用于女性,也更适用于男性。
夫妻间貌合神离,说穿了,是合伙人之间的工作配合出现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覆水难收,则应该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关系解除。而男性在解除之前因为内心的寂寞而红杏出墙,从根本上是不尊重现代家庭伦理框架的体现。
这就如你不经过正常的手续,私自将合伙人的股份以非法的手段转移给第三方一样。当你不尊重合伙人的游戏规则时,说明你的观念中,规矩其实一直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对于契约的遵守,但又签订了一个自己都不愿意遵守到底的契约。这种在其观念深处存在的悖论,显然是源于其观念本身的错乱。
于是乎我对老婆大人补充道:“三观中存在逻辑无法自洽的部分,一方面是因为相应的观念并未真正成型,另一方面则是内心的主观感受冲破了观念对于自身的意识束缚,但无论哪种情况,问题的根源必在观念之上,因此三观肯定是有问题的。”
3.2 男性不应当过分主动地迎合物化女性的标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寂寞而放纵,是一种最深刻的无知。这对于男性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心理隐患。同时,寂寞以及与之派生的孤独感,孤立感,会使男人更容易与物化女性的标签靠近。这是因为物化的女性特征能够更简单粗暴地满足男性的心理+身理需求。
而作为一名男性,当自身对于女性的全部需求都被物化标签给占据后,其对于女性思想,能力,品德,贡献四维的价值考量就几乎被挤压得荡然无存。
事实上,这个社会中一直存在一些极度不良好的导向。比如某公子数不过来的网红脸女友,亦或是跑车+嫩模.avi的神奇组合。这些导向无外乎在向全社会的女性同胞们释放一个信号:“你越是能够满足物化女性的特征,你就越能得到富贵男子的青睐”。如此一来,这犹如羊车望幸的效仿之事自然会成为一时风靡。
3.3 男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女权的自我进化也具有指导意义
正如俞敏洪先生所说:“如果中国所有女生找男人的标准,都是这个男人必须会背唐诗宋词,那全中国的所有男人都会把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
同样反过来,如果中国所有男人找女人的标准,都是像班昭那样熟史于心,像蔡琰那样胡笳若泣,像谢道韫那般才思敏捷,像李清照那般清雅无双,抑或又是像秦良玉,穆桂英,花木兰那般巾帼英雄的话,相信全中国的女人也势必不会以粘贴复制“网红脸”为一种基本的社交技能了。
当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树立了一种正向性的价值观后,女性对于自身权力追求方向的定位,自然也会因此受到校正。
结语:
总的来说,女权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话题,并非一篇文章能够完全覆盖。本人在此也仅是就自身能够观察到的角度,发表一些个人有限的观点。
在我看来,任何维护特定群体权力的运动,最终都必须以解决这个群体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科学理性地去执行;一旦这种维权运动被娱乐化,被话题化,成为了媒体与自媒体用于制造流量与热点的工具,那它也就违背了初心,成为了撕裂社会的废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