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和无知

无知是因为认识过程的失灵,--复古是因为无知

认识论认为认识进步是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然后总结提高出理论,然后再实践,再总结再提高【另一个是反映论】。

儒家的春秋笔法篡改了实践结果的记录【否则在纸面上都不能自圆其说】。结果第一遍来自实践的总结就是以道德的名义篡改实验数据记录胡说八道,提高肯定会到泛道德化的歪理邪说上去。再用邪说指导实践过程肯定错的离谱,,这样反复错误2000年,没有丝毫进步,只会一次次误己误人误国误事,----例如清流干员林则徐,在奏章【最严肃的国务文件】中宣称洋人的腿不会打弯,所以不会陆战。然后朝廷居然就相信了。然后就是惨败!

总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丝毫进步,只会一次次误己误人误国误事。---儒家中的聪明人孟子,朱熹,就干脆不干实际工作,光搞吹牛和道德高论。

那么怎么在认识论上自圆其说呢?搞唯心主义就是唯一出路。再用复古掩盖无法兑现的欺骗!

孔丘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

孟轲发展了孔丘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发挥了"生而知之"的错误命题,宣称人有一种先天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他把取得知识的途径归结为"反求诸己",即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求,以扩充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并因此而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程朱学派从唯心主义理学观点出发,认为知是人所固有的,但必格物以致之(见格物致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知识来源说。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们强调知是行的基础,宣扬知先行后,而所谓行,主要是指对心中所固有之理,即封建伦理道德的践履、实行。陆王学派从"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强调知识的来源不在外而在内;欲明理致知,不必求之于外,只须求之于吾心。王阳明还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知行合一"说,实际上是把主观意念活动称为行,完全抹煞了知行界限。

-------看看,公知那一套:错的不是我,错的是整个世界。是不是很眼熟?

因为谎言欺人,最后沦落成为自欺,因为自欺所以愚蠢无能,以愚蠢无能的基本盘却要占领高位得到名利,所以只能大言欺人----为了大言欺人不被揭穿,复古那是要紧抓不放的----如果承认今天很好,今天就能验证理论来指导实践,那就骗不了人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