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皇帝,在德国迪特福特“登基”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图片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比如,你以为的牛肉面,和实际上的牛肉面。
所以,当你看到挂满红灯笼的大街,行人都穿着大褂,到处都是汉字的景象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中国。
甚至,不要以为它是唐人街。
它可能只是德国西南部,一个叫做迪特福特的小镇,在过狂欢节。
从1928年起,这个小镇都会在天主教大斋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举办”中国狂欢节“,化身”巴伐利亚的中国“。
小镇的每个人都会把脸涂黄,穿上传说中的“中国传统服饰”,在大街上扯着嗓子乱喊“你好“。
然后,载歌载舞地宣布,“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很难把这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当看到满清辫子、涂黄的脸以及“傅满洲式的小胡子”时,我感觉有被冒犯到。
但当我得知,这群德国人把中文作为当地的官方语言,小镇中心的石碑上写着和天安门的距离,每个小镇居民都为见过中国人而骄傲时,我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是喜欢中国文化的。
只是,他们理解的中国文化过于奇特,让我有种邻居夸我的丑T恤好看一样的别扭情感。
1
这场德国小镇里的”中国“狂欢,是由德国国产的小丑扮相开场的。
30多个当地人带着红色或黄色的夸张假发,穿上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黄色绣花浴衣,脸上画着油彩,整装待发。
在凌晨一点,他们会吹着小号和长号,又唱又跳,从郊外到市中心,把镇上人都吵醒。
中国狂欢节,由此正式开始。
56岁的弗兰斯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他已经为”中国狂欢节“开幕38年。过去的每一年,他都要在二月的德国寒冬里走24公里。
他觉得这样的仪式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此分外认真。“即使是面对15厘米的积雪,也阻挡不了我们的脚步。”
既然是“中国狂欢节”,当然会有很多“中国元素”。
1954,小镇居民知道了“皇帝”这个概念。所以,他们让“皇帝”,来主持狂欢节。
这个“德国版中国皇帝”不是世袭制,但却是终身制的。每当前一任皇帝去世,就通过“抓阄”的方式,选出下一任皇帝。
所以,每个市民都有机会当皇帝。从1954年起,小镇一共有11任皇帝。现任的“皇帝”,叫做科勒。
他的本职工作是燃气公司的销售,只有在这一天,他会装扮成皇帝样子,成为“一国之主”。按照“中国习俗”,市长那一天都得对他“言听计从”。
为了尽可能地向中国靠拢,科勒甚至还有自己的“年号”——福高帝。
这年号是他们请中国人起的。听说科勒对此很满意,”太完美了,这俩音节,我也能发得出来“。
对于这个全欧洲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汉语的地方,发出中文的音节对他们的确是件高兴事。
在狂欢节的前夜,科勒通常都紧张地睡不着。他时常会为”伟大的皇帝“还是”高贵的皇帝“这种措辞问题,纠结不已。
早上,科勒会为自己画上夸张的眼线和傅满洲式的胡子,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眯缝眼”的中国人。
有记者问起:”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做会冒犯中国人?“
他觉得:”不会,完全不会,因为这正是在突出一种面部特征……我们觉得中国文化特别有意思,而且,从来没有哪个中国人对此有意见。“
的确,即使的表达方式让人有点不舒服,但当我们得知他们的初衷并无恶意,中国人还是会宽容地接受他们的示好,而不会非要扯上什么“歧视”之类的话。
上午11点,小镇的老城区就全部封闭起来,为狂欢节预热。
这个原本只有6000人的小镇,熙熙攘攘地挤了2万多游客。巴戈利亚电视台记者逮住每个黄种人,问他们对狂欢节的看法。
街道上更洋溢着奇异的“中国气息”。
欧式建筑上贴着歪歪扭扭的中国字,“嘿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
有些店面直接给自己加上了”中国“二字,面包店成了“中国面包店”——里面卖“中国啤酒”和“中国特色美食”。
中国人并不熟悉的甜甜圈和椒盐脆饼也被冠以中国美食的名义,就像是国内卖的意大利特色炒面一样。
这种感觉,就像是看伏地魔和林黛玉谈恋爱,龙妈为刘备寻死觅活一样,充满现实魔幻色彩。
下午2点,中国狂欢节的游行正式开始,50多支游行队伍把老街占得满满的,人们大喊着“嘿,华人”或是“你好”,对着花车疯狂乱叫。
如果是第一次去欧洲的中国人,一定会被他们的热情震惊,很难理解这帮外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中国。
他们成成群结队地扮成中国古代人的形象,即使有些许不准确,但却洋溢着喜悦的神情。
小朋友们也尝试模仿中国服饰。
小朋友手里铜钱上的“收”和“付”,大概是想用汉字表”恭喜发财“的意思。当我打开支付宝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歪打正着。
还有这个中国龙,在一群欢呼的外国人里,扇形统计图立刻就出来了:三分懵逼,三分蠢萌,还有四分存在主义哲学的意味。
当然,既然是外国人的狂欢会,总会有那么几样难以理解的“中外结合式”产物。
二人转的扇子+京剧的头饰,谁还不是个国粹呢。
还有这个“迪特福”,也是有点迷惑,难道是在中国超市里不小心看到的?
游行途中,福高帝从龙形的花车上走下来,在人群的簇拥下,走向高台。所有人都被中国狂欢节的气氛所感染,激动地大喊着“福高帝”。
福高帝捧起做成奏章样子的《与告民书》。
诏令的内容基本都是祝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也会祝愿中德友谊长存,他们都能长长久久地做“中国人”。
全程除了四只爪爪都用力爬在皇帝头上的龙,无辜呆萌到让人出戏,这场仪式还算是圆满。
然而,这只稀奇古怪的龙,花费了工匠师麦克斯110个小时,才雕刻成功。可以称得上是一番心血了。
随着福高帝的致辞,“巴戈利亚中国国歌”响起,狂欢的氛围达到了峰值。尽管,中国人和德国人都听不懂这首歌,但并不妨碍现场的人随着节奏欢呼摇摆。
尽管你可能不会认同他们所谓的“中国”,却依然觉得这帮德国人,有种特殊的可爱。
小镇与中国文化近百年的纠缠,超脱了时间与空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因为我对中国文化太过于熟悉而导致的“割裂感”。我想,我一定也会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狂欢节中。
因为,无论如何,这份快乐,是中国文化带来的。
02
如果说,德国小镇在追求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透露着不可名状的魔幻色彩。
那美国人在追求中国文化上,就显得具象得多。左宗棠鸡,是其中的代表。
把鸡腿肉细细切成适口大小,裹上面粉放进滚烫的油锅里,听“刺啦”一声响。干辣椒、香葱炝炒出锅,浇上甜辣口的酱汁,佐以清淡的花椰菜。
一道左宗棠鸡,就出锅了。
在美国人眼里,左宗棠鸡是一道极富盛名的中国菜。几乎所有打着“中国特色”的饭店里,都有这道菜。
“左宗棠鸡没有成为这个国家最受欢迎的菜,只是因为有披萨的存在。”
“左宗棠鸡,哦,我可以一周吃七次。”
“突然间你会发现,在任何地方,任意一家中餐馆,都有左宗棠鸡。”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只要说起“中国美食”,很多美国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左宗棠鸡。
有美国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著名的人物恐怕就是左宗棠了,毕竟点菜时,大家都会来一句,‘一份左宗棠’”。
但很遗憾,作为“中国美食的代表”,我的湖南朋友,都没吃过这道菜。
当我和我妈说起这道菜的做法,我妈直截了当地说:“这不就是用鸡肉做的糖醋里脊嘛?”
嗯,乍一听也没毛病。
总之,用左宗棠鸡代表中国文化,就像是用我的kindle代表我一样——唯一一个我们俩都知道的东西,是我昨晚吃了什么味儿的泡面。
左宗棠鸡里唯一有点文化底蕴,也就数左宗棠了,但是左宗棠鸡吃得多并不代表美国人就很了解中国文化里的左宗棠。
恰恰相反,他们甚至连”左宗棠“三个字的音节都发不准。
美国人把“左”念做“TSAO”、“TSAU”、“GAO”、“CAO”……中国菜单收藏家哈利斯·皮特在采访中说,“我收藏的菜谱里cao就有15种写法”。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这里的“CAO”,说的就是左宗棠的“左”字。
对于左宗棠其人,美国大多数人也就是在吃鸡的时候,产生些奇思妙想。
有人觉得左宗棠是第一个做“左宗棠鸡”的厨子,就像发明重庆鸡公煲的张重庆一样。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也有人猜想他大概与新中国成立有关。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还有人得知左宗棠将军的身份,脑海里就自然而然浮现出长胡子的蒙古武士形象——那是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古代将军的印象。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种种猜测之下,左宗棠什么都像,唯独不像他自己。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国菜都受美国人喜欢,许多菜品都是根据美国人的口味,改良过的。
梁师傅就改良过一道腰果鸡。
这也是一道炸鸡,与左宗棠鸡不同的是,腰果鸡要将鸡肉去骨腌制,裹上有秘制调料的面粉,然后再炸制,浇上特色的酱汁。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腰果鸡一经发明就风靡当地,现在密西里州的几百家餐厅都做腰果鸡。
60年代末,麦当劳还来梁师傅的餐厅学习过给鸡块上粉、炸制的工艺。
之后,麦当劳还一度想要买断菜谱,遭到了梁师傅的拒绝。
一年后,麦乐鸡就上市了。采访中,梁师傅的儿子还笑着说:“我想,他们还欠我的版权费呢。”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同样做美式中国菜的还有彭氏餐厅的彭长贵。
彭师傅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回国发展,但美国的美食江湖上,仍有着他的传说。
《目击者新闻美食》节目组,曾经拍摄过一段关于他的影像。
根据节目主持人回忆,彭长贵是个高高瘦瘦的厨师,不会说英文,只是默默做菜。
他噼噼啪啪地翻炒,各色各样的肉和调料,香味就从锅里散发出来。节目直播当天,就有1000多个人来询问菜谱。
而他在节目中做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鸡。这也是左宗棠鸡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他将这道菜取名为“左宗棠”,是取其“常胜将军”的寓意——希望这道菜也能像左宗棠一样,在美国无往不胜。
一开始,左宗棠鸡还是道比较传统的辣味湘菜,但在美国传开之后,有些厨师觉得美国人更爱甜口,就在其中加入了糖醋元素。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之后又有人在其中加入了花椰菜作为佐菜,就成了现在的左宗棠鸡。
如今,左宗棠鸡风靡全美国,中国餐厅成为美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甚至犹太人的宗教节日都要去中国餐厅吃饭,还有玩笑说,“犹太人在1000年前才知道中国菜,但犹太民族5000年前就存在了,那他们前4000年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当美国人提起左宗棠鸡,就是在说中国文化本身,他们把与中国相关的食物也用左宗棠命名。
(图源纪录片《寻找左宗棠鸡》)
当国人还在讨论“要八分熟的牛排会不会被笑话”时,隔壁的美国人为了左宗棠鸡都要“馋哭了”。
03
我想像德国小镇的中国皇帝和左宗棠鸡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我们可能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当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各种地区的文化碰撞、混合,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变化。
就像姜汁遇到牛奶,姜想保持辛辣火热,却不想已经变成了一道甜品。
而且有时候,中国人自己不一定能欣赏这种“碰撞”。
想当年,我第一次知道贾斯汀·比伯在胸前纹了个“怂”字,寓意是”追随内心“的时候,我还惊讶得到处去说。
但后来,我又陆续知道,美队在胳膊上纹了一个“氏”意思是“家庭”;阿尔梅在腰间纹了不知道啥意思的“鼠姜猪姚”。
贝克汉姆在身上纹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被网友调笑道:“怕不是也在中国炒股吧。”
这位大哥本来想说的意思是“风之痛”,结果纹成了“痛风”。
我知道我已经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了。
外国人也知道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可他们本来想纹个家谱,最后却纹了一个老干妈的配料表。
汉字被海风裹挟着,传递到异国他乡。
但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不像是文字,倒像是一种富有含义的古老符号,带着股独特的美感。
就像许多年前,中国人把不认识的英语印在T恤上,以此为时尚。
虽然他们不知道某个字的意思,但却先被这种美感所折服,先用起来再说。
在音乐专辑上,写着中国人也看不懂的汉字——“英俊的疫苗”或许是对新冠疫苗的期盼,只不过形容词太过于奇怪。
如果不是下面的英文释义,没人能想到“冷奴”是“COOL GUY”的意思。
最为夸张的还是这家饭店里的“父债子偿”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不知道这家饭店经历了多少顿霸王餐,才找人刻了这么两句让人吃不下饭的中文。
但这,也只是他们接触汉字的第一步。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中的某一个,会对墙上的这几个“符号”,产生一点点兴趣,进而去研究它。
谁又能说得准呢?
尾声
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也传播到各个国家,外国人不免加上自己的固有印象,不免对中国文化产生种种误会。
甚至有一些,未必让中国人感到愉快。
如果注定会被误解,那我们还应该继续传播中国文化吗?
我觉得,还要。
任何文明的输出,都总是要伴随着一点变化的。
当西方传教士看到中国人在平安夜吃“苹果”作为过节仪式的时候,我想他们也多少有点哭笑不得。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基督教文化一次成功的输出。
误解不应该打断我们的步伐,也不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天堑。
如果因为害怕误会就此沉默,原本的刻板印象不会减淡,误会不会因此而解开。反而会因为中国文化的失语,而让外国人从零星事件中偶然了解到的事情成为中国文化在其他文化里的唯一形象。
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火车出现。当时的人们,说它像是蠕动的长虫。
如果它的发明者和使用者为这种误解感到尴尬、不快,甚至就此收回蒸汽火车的使用权利,那么或许,蒸汽火车就此失去了为自己辩白的机会,在人们心中成为永远的蠕虫。
也许有一天,随着人们对中国文化更深的理解,这些误会能解开;
但也可能,随着中国文化传播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它与当地原本的文化更深地融合,原本的误会没解开,还产生越来越多新的变化。
这些变化,也许会让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感到意外。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平和地去理解他们、努力地去理解他们。
因为中国文化,如果真的想被异地的人们接受,绝不是靠强迫,而是靠和谐共生。
某种程度上,中华文明千年的传承和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并不是靠着鹤立鸡群,而正是靠着这种深度的融合。
中国文化曾经催生了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东南亚文化,他们和正统的中国文化不同,却在当地落地生根,散发出新的魅力,同时也带着深深的中国烙印。
我们永远无法在中国之外,再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中国。
这种和谐共生,也许就是中国文化最好的传播形态。
2012年的时候,中国驻慕尼黑大使馆的主领事和工作人员曾经应邀参加过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
当他们看到这场奇异的盛会时,或许感到惊奇,却没有愤怒与拒绝。
主领事在采访中曾说,他很惊叹于中国狂欢节对于中国文化的想象力,这是中德文化交流的重要产物。他们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让巴伐利亚人民更加了解当代中国。
或许在将来,我们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向更多的外国人介绍什么是“中国文化”。
不过,假如他们怀着善意,说出让我们惊讶的理解,请也不要太意外。
记住保持微笑。也许还可以加一句:
“谢谢你喜欢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