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朝称制、权倾天下:这位女子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3665字 | 阅读需7分钟
“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雉,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秦始皇、秦二世没有皇后)。吕雉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后,还是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位进行临朝称制的女性,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中都将她列入了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中,并且在《汉书》中班固对于吕雉的治国理政有着高度的评价:“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雉
那作为一个女人,吕雉在当时是怎么做到临朝称制,权倾天下的?
一
吕雉本人出色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名优秀的政治家,都拥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吕雉作为当时最为成功的女政治家也不例外。汉朝初年分封诸侯,除了刘姓诸王以外还有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这些异姓王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勋老臣,都拥有十分优秀的军事素养,其中韩信更是被人称为“兵仙”。如果在刘邦去世之前没有成功的解决掉这些异姓诸侯王,那么作为刘邦的继承者,缺乏威望的刘盈是有可能被篡位的。
吕雉与刘邦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与刘邦相比,吕雉的手段更为果决。吕雉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联合萧何用计杀死韩信;彭越被刘邦贬谪蜀中时,见吕后从长安去洛阳,希望她为自己求情,吕雉满口答应并将他带回长安,却建议刘邦“彭王壮士, 今徙之蜀, 此自遗患, 不如遂诛之”并令手下诬陷彭越谋反,刘邦于是下决心杀死彭越,还将彭越的尸体制成肉酱给天下诸侯分食。吕雉长远的政治眼光与果断甚至狠辣的手段在处理汉初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显露无疑。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吕雉是理性的,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孝惠帝刘盈死了,发丧的时候,太后只是干嚎,眼泪却没有流下来。吕雉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怎么会不悲伤呢?没有落泪的她,合理的设想是,她心中装满了对权力渴望,她最关心的是谁来做皇帝,自己能否实现垂帘听政的梦想。
吕雉能够临朝称制离不开自己的儿子刘盈,刘盈作为皇帝是名正言顺无可商榷的,但因他善良,软弱,依靠着刘盈,吕雉才有机会干预朝政。刘盈死后,刘没有留下嫡长子,刘姓诸王和元老大臣的反吕情绪高涨。拥有敏锐政治眼光的吕雉知道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如果不能解决掉这个问题,那么她与吕氏家族将土崩瓦解。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了事情的后续:“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通过在刘盈葬礼上的表演,吕雉成功地度过了这次政治危机,真正做到了权倾天下。
吕雉临朝称制 影视剧照
二
汉朝的国策与制度
“国是”,指国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国是”原本是“共定国是”,其源出于西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二》。“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朝在建立之后就设立了一些基本的关于政权稳定的国是。其中“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以孝治天下”等都是汉朝的基本国策。但是,汉朝没有后宫不能干政的政策,因而让吕后干政成为可能。
白马之盟
作为汉朝最为重要的政治原则的国策,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延续有着巨大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时,他的谋士荀彧竭力反对,就是因为荀彧知道一旦曹操成为异姓王,那么,他将成为汉朝统治的终结者。
吕雉能够临朝称制,还与“以孝治天下”这一基本国策密切相关。吕雉作为刘盈的生身母亲,在伦理上对于刘盈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封建时代家国一体、政治伦理化的特征,使得吕雉可以获得对于朝政的控制权。
“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给予吕雉执政的合法性外,汉朝对于外戚的态度,也是她能够临朝称制的重要原因。
汉朝对于外戚的态度不同于之后的一些朝代。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正是由于这些规定,使得吕雉能够顺利的为吕氏外戚谋取官职。吕氏外戚获得了重要的官职后,从而帮助吕雉执掌朝政。
三
利益集团的支持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吕雉依靠她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执掌朝政的,她必须有人支持,并且是有话语权的人的支持。
在吕雉的利益团体中,吕氏外戚是最重要的一环。吕氏外戚中有很多的人才,他们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吕泽与吕释之是吕雉的哥哥,他们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其中吕泽与汉军中的许多重要领袖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吕泽的功劳很大,但是因为外戚的身份一直没有被封王,到了吕雉执政的时候才被追封为“悼武王”。古人对于谥号是十分讲究的,吕泽的谥号中有“武”这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
除了吕氏外戚之外,吕雉还获得了张良、樊哙、审食其等开国功臣的支持。
刘邦讨伐英布时,张良向吕泽提议,不让太子领兵讨伐以避免灾祸。刘邦出兵后,张良又被刘邦留在关中辅佐太子刘盈,“行少傅事”。刘邦讨伐英布回来后,要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张良为吕雉出谋划策,邀请“商山四皓”出山,帮助刘盈巩固地位的计谋就是张良所出。
张良 影视剧照
樊哙“以吕后弟(古代称妹为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这样的姻亲关系,让樊哙天然的就是吕雉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在刘邦派遣樊哙去讨伐卢绾时,有小人进谗言说“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樊哙的政治立场。
吕雉被项羽抓住作为人质的几年中,审食其一直照顾吕雉,他的政治立场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吕雉才可以掌握朝政。
四
汉代女子地位高
汉初实行的是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在全社会并不是主流思想,还没有提出后世的“三纲五常”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伦理纲常。整个社会处于较开放较活跃的氛围中,此时女子地位还是较高的。
在称呼上,有以母亲姓氏来称呼皇族子弟的习惯。如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因其生母窦太后的缘故,被称为“窦太主”;汉景帝长子刘荣随母亲栗姓被称为“栗太子”;汉灵帝的儿子刘协,因为由董太后亲自抚养,称“董侯”。在封爵上,汉代多有妇女封侯,得以拥有爵位和封邑的情形。例如,汉高祖刘邦封兄伯妻为阴安侯;吕后当政,封萧何夫人为酂侯,樊哙妻吕媭为临光侯;汉文帝时,赐诸侯王女邑各二千户;汉武帝也曾经尊王皇后母臧氏为平原君。
汉朝对于女子再嫁,也没有异样的眼光。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并且汉朝女子可以作为一家的户主,拥有家庭的财产继承权,获得法律的保护。
汉朝竹简
吕雉能够在当时执掌朝政,是与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如果汉初的女子地位没有那么高,那么吕雉掌权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甚至不能成功。
吕雉能够临朝称制的原因还有很多,她儿子刘盈继承大统时年少、软弱及早逝,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刘盈是一个强硬的君主,那么即便吕雉是他的母亲,也很难越过他掌握朝政。后来刘盈早逝,继承人年幼,吕雉因此有了垂帘听政的机会。
吕雉虽为一介女流,掌握朝政后并没出现社会混乱、国家分裂。她实行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黎民得离战国之苦”,诏令郡国“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措施,来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又“减田租,复十五税一”;并且废除秦朝制定的“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
吕雉对于刘邦也做到了仁至义尽。她嫁给刘邦时,刘邦已经41岁还有一个儿子,而她不到二十岁;在刘邦被秦朝通缉时,一个人照顾刘邦的父母;她的哥哥们帮助刘邦打天下;她自己帮助刘邦背黑锅杀异姓诸侯王;在自己临朝称制的时期没有像武则天一般称帝,天下的正统依然是刘姓;也没有让社会变得民怨四起,而是留下一个“不出房闼,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天下给汉文帝,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试想,如果吕雉这位出色的政治家不是女子,那么在她权倾天下之时,天下未必姓刘。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