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首倡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首倡国家资本主义
李非
“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在手头能够查找到的相关著作中检索,最早见诸于列宁在1917年9月写的文章《大祸临头及防止之法》。由于书是苏联1947年外文出版局印的,这个名称可能和后来的文章名字略有出入。当时俄国沙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年后在东线战场上败于德军,工人和士兵通过武装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下台。沙皇下台后,政权却被资产阶级的政党接管,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过渡政府。这个过渡政府非常松散、软弱,尽管面对整个国家因为战争导致的饥荒和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却还整天考虑着履行协约国条约,继续与德国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写了这篇文章,并提出应对之策: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统计和调节生产和流通,规定生产中劳动力的正确分配,爱惜民力,消除对民力的浪费,加以节省。监督的主要办法是银行国有化,大型垄断公司国有化,取消商业秘密,强迫中、小工商业者实行合并,强迫人民联合于消费合作社。
同时列宁指出:强迫把工业合并到组合之中,是在德国早已实行了的,这是“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针对一个特例,既战时最缺乏的食品面包而言,列宁专门指出德国是“最准确、最精密、最严格调节消费的模范国家”。此时离“十月革命”仅距一个月的时间。在该文中,列宁还有如下最重要的一段话: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那末任何起义也不会创造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门阶,是历史梯子上的这一级,即从这一级到社会主义那一级是没有任何中间级段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四年,既1921年4月,列宁又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论粮食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当时苏联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1.原始的小农经济。2.小商品经济。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5.社会主义经济。在这篇文章中,列宁重申了他在1917年革命前夜的观点,指出1921年苏联的两大经济重点:一是继续加强国家资本主义,用国家资本主义挤垮和控制私人资本主义。二是把小生产和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
在这个时间段中,列宁领导革命的最重要的步骤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向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做出让步,解决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同时用新的手段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手段不但包括了进一步加快国家所有的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包括了大规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苏联的经济,还包括了向外国资本出租和出借国有的矿山、工厂等等。
列宁关于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有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共产主义原理进行必要的了解。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原理,最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7年11月,在此之前,恩格斯同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为《共产党宣言》做了理论准备。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指出:废除私有制就从根本上剥夺了相互竞争的个人对于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这些部门改由社会管理,为了公共利益按照总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下经营。竞争将被联合取代。无产阶级将通过革命建立政治统治。革命后的措施有12条:
1.用累进税和高额遗产税来约束限制私有制。
2.没收反动分子的财产。
3.通过国营工业挤压、赎买资本家的财产。
4.劳动者在国营单位劳动。
5.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6.金融系统国有化。
7.随经济发展扩大国有化。
8.全面实行公费教育,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9.公共住宅免费提供给工农。
10.拆除旧的不文明的建筑。
11.无论是否婚生,子女都拥有财产继承权。
12.运输业集中于人民手中。
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特别指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或若干国家首先实现,原因是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体系,只有在世界范围摧毁这个体系,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是在资本主义的若干中心国家爆发革命,从而迫使这个体系自我坍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向共产主义体系过渡。所以马克思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这句名言的深意就在这里。
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这12条完善为10条:
1.剥夺地产,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流亡者和叛乱者的财产。
5.金融系统国有化。
6.运输业国有化。
7.增加国营工厂,按计划开荒和改良土壤。
8.实行劳动义务制,建立产业军。
9.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消灭城乡对立。
10.免费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给出了一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人类社会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对应于这些社会的生产力而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靠狩猎捕鱼生活,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划分。当社会生产力从捕猎打鱼发展到农业畜牧后,产品有了剩余,催生出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这时有了基于奴隶制的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达,农业和畜牧的剩余产品大增,出现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封建制国家出现。接着是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资本家和工人两大对立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无法避免的矛盾,终将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导致无产阶级的专政。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尽管提出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后的十条具体措施,但并没有指出这就是社会主义,相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来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马克思在1882年再版序言中专门解释到“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至少在大陆方面,是可以进出沙龙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
60年后,马克思的预言实现。1917年10月,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了。这次革命的领袖列宁在这个新生国家里,完全实践了马克思的10条设想。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俄国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而不是中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没有因为俄国的革命而彻底坍塌,仅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在这样的新生国家中,列宁充分注意了革命者的共产主义激情,但又冷静地考察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发展现状,因而提出在经济上建设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在此列宁一点也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实事求是地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实践,使得苏联得以生存下来。
列宁之所以提出建设国家资本主义,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尊重。另一方面还面对着来自“第二共产国际”的压力,该“国际”针对苏联的建立,发出这样的评判:“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准”。第三个方面是面对党内的压力,在取得政权后,党内的激进份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巴不得明天就宣布进入共产主义了。针对这样的狂热情绪,列宁有必要泼一盆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