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键军】刻赤战役——双方意图完全一样,德军做到了
战前兵力对比:
苏军为3个集团军,共19个步兵师4个坦克旅,约25万人
德军为5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外加2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罗马尼亚旅,以每师1.7万人计加上军部和后勤单位也不过16万人左右。
最终的结果是德第11集团军仅阵亡1704人,苏军不可恢复性损失16万多人(被俘14.7万人)
刻赤战役是一场很特别的战役,可以说是“战线逆时针转动”的战役,
有趣的是,从图上看,双方意图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想在一侧突破防线,包围对方。
苏军在北侧集中步兵、炮兵、坦克兵向西缓慢推进,逆时针转动,想包围德军,但是北侧德军顶住了,没有被打穿防线。为什么呢,可能1942年苏军战术素养不佳,动作比较慢,逐步推进,逐步增加压力,缺乏突然性。
在南翼,德军也是集中兵力(1个装甲师6个步兵师)试图向东突破,一开始也是右翼逆时针转动,想包围苏军。
双方的意图、战术都是一致的。最后德军更娴熟,竟然还搞了一次侧翼两栖战术登陆,绕过苏军防线,让南侧苏军腹背受敌,最终成功突破。此后,德军并未马上北上兜住苏军,而是作出了更大胆的选择......
就说这次突破,怪就怪南侧苏军防守不行,防御没有纵深,没有顶住德军的突破,德军在南侧的这一次关键的集中兵力突破,可能隐蔽意图比北侧的苏军做得更好,在一个短的突破正面上,突然将压力增加到极限,同时进行了小规模两栖登陆,绕过防线,实现了突破。
(本帖图片均转自网络)
(这一次战术登陆给苏军留下深刻印象,战后苏军陆战队一直都在演练这种——“由陆到陆、绕过防线”的敌前侧翼“蛙跳”登陆)
(在战后苏联海军准备体系中,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上的152毫米舰炮、
“现代”级驱逐舰上那两座130毫米舰炮,
都是为了支援这种“敌前侧翼蛙跳登陆”所准备)
曼施坦因突破后的选择也很大胆,主力并未向北兜住北侧苏军集群,而是坚决向东穿插到苏军登陆点,断其补给、退路,不给苏军后撤、补充调兵,在后方重整一道防线的机会(从第一张图上可以看出苏军后来有构建第二道防线的意图)。
能够暂时放弃眼前的包抄机会,而是直奔登陆点、港口、码头,这就考虑到了半岛作战的特殊性。
从突破后的战局发展来看,1942年的苏军还比较笨拙,未能授予一线指挥员临机决断的权力,否则,苏军兵力优势那么大,完全可以抽调北侧部分兵力掉头,反包围德军那几个突破南侧防线的师。
如果不考虑1942年德国空军的优势,刻赤战役打成这个结果,根本原因是——在1942年夏天这个时间点,德军的多兵种合成化水平、突破能力、部队执行力还是超过了苏军,然后,曼施坦因的胆量比较大、对关键点、战局发展的判断比较准确。
当然,苏军学曾国藩打“呆仗”,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苏军指挥员在集中兵力在北侧试图突破时,没注意在南侧扎紧防线,没有坚持底线思维在南侧的后方准备第二道阵地、第三道阵地,这就是防御没有纵深,缺乏底线思维。
说起来,曼施坦因打的这一场战役,倒是非常像他两年前打过的法国战役,在法国战役中,被曼施坦因的“神奇突破”包围的是英法比联军。
(法国战役)
1942年刻赤战役中,曼施坦因在苏军战线南侧突破、穿插纵深、占领登陆场、完成包围,就和1940年他在阿登森林的突破一样。
只不过刻赤半岛太小,太狭窄,曼施坦因一次战术突破就夺占了苏军登陆场,切断了半岛,实现了纵深包围,苏军没获得“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机会。
在这么狭窄的半岛上,不走寻常路,“复刻”了一次法国战役,曼施坦因在运动战中确实厉害......
有的将帅由于性格原因、惯性思维、自信心来自运动战,有“猴性”,他只适合打进攻、打运动战。
而另一些将帅只适合防御战,有“牛性”,比如“救火队员”莫德尔。
(曼施坦因)
——
——
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