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粪池警告,一点都不好笑

500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施晶晶

  近期,杭州杀妻惨案发生后,相似的惨剧没有停下,四川安岳又爆出一起杀妻案件,不断地放大了舆论里的恐惧情绪。

  “杀妻”“分尸”“化粪池”,这些刺激的关键词抓人眼球,网友追踪细节、后续的同时,却演化出了“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等语带恐吓的“梗”,开起了玩笑,甚至把配偶当成抖机灵的对象。

  发生在夫妻间的恶性凶杀案本没有玩笑空间,却有人挪用了流行文化中衍生造梗的一套程序,从这起悲剧中长出了笑点。

  这种从犯罪事件中剥离出来,借着人命蹿红的网络流行语,已经移植到日常生活场景,正在更大的范围内制造着精神伤害。

  遗憾的是,有人乐在其中,并未察觉到其中的异样。

1

玩梗,让人不寒而栗

  “化粪池警告”“两吨水冲走”“绞肉机”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三个梗。杭州这起案件是它们的由来。

  化粪池是遇害者来女士尸体被发现地方,两吨水来自媒体援引小区物业的说法:来女士失踪当天,家中水表消耗了两吨水。至于绞肉机,则是对分尸的替代。

  “玩梗”的例子无处不在。网络上,一对普通夫妻的网络直播间里,一位妻子热舞,挡住了正在拖地做家务的丈夫。评论区里,十余名网友借题发挥,玩梗自嗨。“化粪池送(走)媳妇儿”“不听话的时候两吨水解决一切问题”“再跳你老公的绞肉机就要下单了”……

500

  一个网络直播间里,网友在评论区里玩关于杭州凶杀案件的梗

  有网友在化粪池设备推广视频下留言“杭州许先生如果知道有这玩意的话……”,欲言又止中进行着犯罪想象;有商家以“化粪池”“两吨水”为梗写文案,做起了产品营销,博人眼球。

  有女性朋友自嘲“为了不被老公冲化粪池,我努力讨好他,请他吃东西”,甚至有人在朋友圈里公开讨论分尸的操作细节……

  这些玩笑梗泛滥的同时,是“绞肉机”的网络搜索频率与失踪案件热度的同步上升。

500

  7月23日,警方通报案件,确认来女士遇害,其丈夫有重大嫌疑(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不结合案件情境,字面上,“化粪池”“绞肉机”只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一旦回归案件,它们包含的意义却是可怖的。

  这起极端恶性杀妻案里,分尸是凶手的作案手段,化粪池是企图隐藏犯罪事实的第二现场,这些悲剧发生在本该亲密的夫妻关系中,恰恰是案件中最残忍的部分。

  案件加工下,“化粪池警告”带上了犯罪意图,“两吨水冲走”成了毁尸灭迹的手段,“绞肉机”成了残忍肢解的象征物。

  原本的日常事物由此与犯罪勾连,遗憾的是,很多人对这些梗的恶意视而不见,反而享受这种恶臭调侃的快感。

  借助新闻事件热度,这些恶趣味呈病毒式扩散,成了流行语,在新的场景和语境里扎根、繁殖。

500

  一条化粪池设备介绍视频下,有人代入案件造梗留言

  很快,这些玩梗行为引来反感和不满。

  面对批评,有人辩解称,玩梗不过是茶余饭后的玩笑话,不能当真,反倒觉得批评者小题大做、开不起玩笑。

  但这样的辩护理由没有说服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把“化粪池警告”翻译成大白话:小心我杀了你。如此听来,这就不是开得起的玩笑,而是显露恶意的恐吓。

  “不能当真”的理由,玩梗者的潜台词其实是,自己不需要为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负责,网络空间中的自己与现实世界是分割开的,但没有意识到,网络可以诱发危险的潜意识,互联网屏障是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危险念头的遮羞布。

500

  《灰姑娘》剧照

  玩笑从来都有底线,玩笑的内容性质如果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就无法接受,招致批评,并不无辜。

  究其根源,“化粪池警告”之所以让人反感,不只是它对事件严肃性的消解或娱乐性的消费,更重要的是,这些梗的核心是以人命为牺牲品、充满恶意的犯罪,对它的调侃既是对逝者不幸遭遇的缺乏共情,也是对生命的冷漠和缺乏敬畏。

2

被腐蚀的共情

  作为一种网络流行文化,梗天然具有娱乐属性,但犯罪排斥着娱乐,用凶杀和人命玩梗,是阴暗负面的流行文化。

  “谢丈夫不杀之恩”等流行语言的社交泛滥,调侃背后暴露的是共情能力的缺陷。

  把不杀当恩赐,把极端犯罪当正面,是男性视角主导下对女性的冒犯和贬低,其中显露着幸存者的自得,是对受害者来女士等人的共情欠缺。

  高频率的玩笑出现,代入的是凶手视角,而非遇害者及其家属的视角,更像是与凶手共情。

500

  网友留言中,一句“化粪池警告”带来这样的结果

  这一视角的站定,弱化甚至忽略了对凶手的谴责,共情的偏差错位,道德上的正义没能得到应有伸张,反倒陷入“过于关注凶手犯罪手段的残忍,却缺乏对犯罪后果清醒认识”的危险。

  叠加上丈夫杀妻的具体语境,父权主导的大背景,无论是对遇害的来女士,还是对“被化粪池警告”的女性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熟睡中被杀害、分尸、而后遭遇抛尸,行径如此残忍,“化粪池警告”却无视受害者的不幸,用象征物关联,冒犯的是关心关注这一事件的公众,造成更大范围的精神压力和情感伤害,它的流行制造着一种语言冷暴力。

  不去关注事件本身,而在文字游戏的快感里寻求刺激,为的是获取注意力和点赞,这是很吓人的。

500

  留言区里玩梗蹭热度得到上千点赞

  罹难的“来女士”就像是灾难报道中的一个数字,一个无关痛痒的物品,而不是有着多重社会关系的人。

  用这些梗抖机灵的人,听不见围绕着来女士的“远处的哭声”。那些留言追问来女士女儿“知不知道爸爸杀了妈妈”的人,并非关怀,而是冷血。

  常理来说,大多数人的共情能力处于正常水平,玩梗的人并非不具备共情能力,如果来女士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大概率他们是不会这样调侃的。遗憾的是,对象换成了陌生人,隔着屏幕的距离,一些人却做不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网络环境的虚拟,套上凶杀这类黄色事件,意见的趋同和对立中,增加了共情被腐蚀和遮蔽的概率,无形中植入了恶意,借助今天的技术,被更多人看见。

500

  这就产生了额外的一个危险:公开表达也让不共情传染开来。一边引起同样的情绪反应,形成放大效应,另一边招来批评和对骂,带来注意力的失焦,消费逝者的同时,制造着戾气。

  表达自由之下,万物皆可玩梗,其中共情的缺失,约束的缺乏,玩梗越来越有挑战公序良俗的危险。

3

玩梗,玩火

  在近期的事件之前,我们不止一次地目睹玩梗过火的伤害。

  网络口水战中一个高频词是“原地爆炸”,它原本是游戏中,玩家操作角色输出攻击技能的效果,但迁移到现实生活,成了对他人心生厌恶,希望对方立马消失,赶紧去死的情绪宣泄。尽管它说法相对委婉,但它其实是一种人身攻击。

  还有个梗叫“三年血赚,死刑不亏”,这里的“三年”和“死刑”来源于刑法中对奸淫幼女的规定:犯罪情节一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但这个梗却是用来表达对萝莉(二次元术语,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喜爱,意思是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哪怕犯罪都不在乎,也就是“血赚”和“不亏”的由来。这八个字越过了法律和伦理的底线,调侃犯罪,是玩火玩过了的表现。

500

  网剧《隐秘的角落》里的爬山梗也是犯罪相关梗,因为这起谋杀案并非真实案例,玩梗和调侃并没有引起明显反感

  回到杭州这起杀妻案,警方通报中仅用“熟睡之际杀害”“分尸后分散抛弃”这样相对宽泛的字眼,并未公布作案手法的操作细节,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防范模仿人士的出现。

  但网上却有人公开谈论如何作案、处理尸体、善后等等细节,玩起“分尸梗”,在线“教学”。这样对犯罪知识的卖弄却可能拉近一些人与恶的距离。

  这三个现实案例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梗既不好玩也不好笑,是对他人的语言暴力,暗含着极端危险的犯罪念头,即便说出这些念头的人最终没有付诸行动。

  玩梗有个大忌,没弄清含义和原本出处地跟风滥用;网上发言也有大忌,不看场合,言语没有分寸。犯了大忌,玩梗就成了玩火,被火点着的也包括他们自己。

  玩梗并非伤天害理的恶事,即使内容可能极其冒犯,也只能是道德层面的质疑和批评,这是我们无力的地方。

500

  《悲伤逆流成河》剧照

  因此更要明确,当我们关注一起恶性事件,应警惕把犯罪和人命作为娱乐资本,进而模糊了善恶是非的基本问题。网络上,即使微小如同原子,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对他人的示范作用,并以舆论形式构筑成一种社会总体观感。

  杀妻案难逃法律和道德的制裁,舆论上,对犯罪也应该予以谴责和声讨,而不是用梗消解和跑偏。

  这就回到前面的共情话题,之所以强调共情,并不是说它能在现实中缓解他人的痛苦,共情也不等同于善,我们无非保留一点期望,经由它,我们能接近人与人的和谐状态,最大限度地实现总体的良善。

  与其说是强调共情,不如说强调的是,每个人有意识地自我约束。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