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临床医师的时间账
读了葛院士的文章后,说过除了我发的贴后,还有N个理由,现在说一个时间账的问题。
医学生读书有几个路径:1、本科毕业-工作;2、本科毕业-读硕士研究生-工作;3、本科毕业-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工作;4、本科毕业-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修(算参加了工作)。5、学-硕-博连读(8年制)。此处按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路径算时间账。
按国家规定,6岁开始读小学开始算。18岁考上医学院校,本科读5年毕业,再读硕士研究生3年。一帆风顺的话,26岁拿学士和硕士文凭。这还没有工作。正式工作还有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就29岁了。如果顺利通过,30岁开始工作了。到60岁退休只能在岗工作30年。读24年书,干30年事,这个情况对个人是太多的磨难,对国家是生产力的浪费!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30岁工作5年以上才具有晋升中级职称的基本时间条件。但由于“名额限制”,论文数量和档次,科研课题的有无和档次,到基层锻炼实践1年的硬性指标等诸多的关卡,实际晋升中级职称要几乎十年的时间。这样,38、9岁,甚至40岁才能晋升主治医师。按此模式,50岁左右(如果顺利)才能拿到副主任医师职称;60岁拿到主任医师职称。对不起,60岁了,按国家规定,你该退休了。还想工作吗?可以,返聘,不在岗。这就是临床医师的一生。
当然,还要读博士的话,工作时间再减三年。
其他还有很多账,诸如,工资收入账及净收入(收入减读书成本),临床工作时间与科研(大学还包括临床教学)对比账,考试账(医师是一辈子伴随着考试过来的),等等。
还有一些非算账的问题。诸如临床与科研的矛盾;晋升条件的评价;专家和医师的关系,等等。这些均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暂不多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