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枭雄葛尔丹的另一种战术画风:打枪地不要,我们最擅长的偷马放火可以有

500

500

  葛尔丹是17世纪末卫拉特人最强的枭雄,他打仗很有意思,战场个人表现和战术给人的观感截然不同。他在和本族人PK时威猛异常,好像是金刚下凡,有一人独闯军阵干掉上百敌人的传说,也经常带队冲锋,是地道的蒙古猛男。但他和敌人集体作战的战术却很狡诈,看起来像猥琐小人。

500

  葛尔丹的军队在17世纪末已经点开了火药科技树,军队中有从中亚得来的重型火枪赞巴拉克(大规模使用要到葛尔丹策凌时代),也有自产的“厄鲁特鸟枪”(长四尺余,射程较短,威力较差),更有从沙俄进口的燧发枪。准噶尔军队火枪和弓箭射击配合技法娴熟,给清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的重型火枪甚至可以压制清军的子母炮(岳钟琪的点评)。为了让火枪发挥威力,葛尔丹经常使用“弓型阵”。这个阵法是从成吉思汗时代留下来的,要点是选择一般是高地等有利地形,形成扇形阵地,让全军像张开的口袋一样诱敌深入,然后进行三面攻击。葛尔丹除了选择高地,还喜欢主动挑选树林,“觅山林深堑,依险结营”。

500

  敌人当然不会主动跳进葛尔丹的陷阱,葛尔丹因此经常在作战中偷袭敌人的大营,通过偷马等活动逐渐激怒敌人或者切断敌人粮道(马匹是西北作战重要的运输工具,普通清军都达到了一人三马的配置),把敌人引进包围圈。虽然准噶尔军队最著名的盗马战例不是他创造的,但在他纵横大漠的时代就非常著名。清军将领色楞就就知道准噶尔军队惯用“暮夜袭营,偷盗马匹”的战术(进军西藏时),但依旧吃了亏。

500

  葛尔丹还是放火烧荒的专家,最喜欢在撤退时放火。这种战术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蒙古人用的就很少,他可以说是蒙古烧荒第一人。在中国历史上最常用这招的其实是中原王朝的边塞军人,“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古诗写得非常明白,明军在秋天几乎年年都组织人手进行烧荒,唐朝军人也经常烧荒防御吐蕃人。这也不是汉人的专利,纯正的草原游牧民族往往很少这么干,半游牧半农耕的羌人、吐谷浑也有被汉人军队逼急了进行烧荒的记载。葛尔丹的政权恰恰也有大量的农业经济,主要地盘在新疆不在蒙古草原,所以烧荒撤退毫无心理压力。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葛尔丹撤退时,就焚烧了沿途的野草,“所过皆烧荒以绝追骑”。他被康熙三路大军围攻时也是下令烧掉了图拉河布尔察克以南的草原,防止清军西路大军追击。他的这种做法完全不考虑同胞的生活,虽然战术上很成功,但在民心上很失败。

500

  葛尔丹是典型的草原枭雄,既有狮子般勇敢的战场风采,战术上又非常精明狡诈,是康熙的强敌之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