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题本的咋用?可以不用!不用可能更好!
前两天刚指导初一的女儿如何面对她当晚不会做的几道难题。因此对如何使用“错题本”有所感悟。先说结论吧。错题本抄题啥的太费时间了,方法对了不用错题本效果可能更好,关键不在于如何把错题本整理的漂亮。具体想法我写一写吧,各位学霸学神见笑啦。
一、一份试卷,不是做完了看到分数了,不会的题老师讲了,也从试卷旁边改错了,或者当天认认真真的抄到错题本上了就算完了。
一份试卷,大概一个小时做完吧。这相当于病人去看医生,医生带着你体检的过程。体检完了拿到报告了,你的诊疗就结束了吗?不,这才开始。对照着检查结果,把有问题、有病的地方通通治疗好,而且还要跟踪治疗,观察疗效,再复查数次,才能说康复了,是吧。所以一份100分的试卷如果你只考到了80分,那么这份试卷值得你再用两个小时去对待。这两个小时做什么呢?
二、不会做的题,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抄题,再写一遍正确答案,然后交给老师检查,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有些浪费时间!是假装努力~~~
拿出半小时时间做这种所谓的整理错题,有没有效果不说,抄题的时间是不是浪费时间?特别是很多很认真的好同学,答案整理的非常标准,详细,一步不差,格式等都很完美。甚至有的同学还用各种颜色的笔搞个重点突出,或者再装饰一下……这些要不要花费时间?有多大用处?真学到多少东西吗?未必。
(看这打印错题,剪贴错题,要是我那手工魔的女儿,干这个能想出十个花样费出三个小时去)
我儿子班空里经常跑到楼道里甚至别的班里去找好朋友玩,老师头疼啊苦口婆心啊,想让他班空里安稳的再学一会儿,我儿子回家不屑的说:那些女同学谁谁谁,班空里整理笔记(或者错题)可好了,但是一考试还是不会,哎呀整理那干嘛啊。我想,以为认真整理了资料班空都不休息的学生,是否有一部分是假努力来感动自己的呢。我要是看到孩子一笔一划的抄题,我肯定是拉过来就替他抄的。抄题的时间(理科)在我看来都是浪费。抄题不是读题。抄题不动脑的纯劳动,没用。
三、先说哪些是需要整理的错题。
一份试卷拿到手,错题都要整理吗?我看有的同学错题后边还要写犯错的原因:粗心,没看到,看错了等。笑死。这种错误整理下来有什么用呢?能保证下次不粗心,下次不看错吗?整理的过程基本上全是浪费时间啊。还有一些题没有犯错,老师打对号给分了。但是自己知道,当时是用排除法或者蒙的方式做对的。如果换个题或者稍微再难一点点就做不出来了。或者说自己用这一个思路做的,但老师讲解的时候提供了另一个更好的方法。这种不是错题,就一定不需要整理吗?这种是肯定要整理的好不好?
所以总结一下。批改完的试卷拿到手以后,自己很轻松就能改正的错误就不要整理了。整理下来也没用,学不到新知识。但在做题的时候发现有一些难度的题以及真的是由于知识点或者思路欠缺而不会或做错的题是肯定要整理的。即使是选择题,自己做对了也要整理。因为下次他可能是简答题,就不那么好做对了。
四、那到底怎么对待错题?还是我老生常谈的——先建立一套符号系统。
具体用什么符号自己设计就行了,大概三四个符号。我还举我的例子。拿到一份试卷,很简单的题可以标一个字母e。意思是考察的基本概念,贼简单,直接往公式里一放就完。这个习惯我保留到现在呢。中等题不去管他,不标符号的都是中等题。中等偏难一些费了费力才做出来的题写一个a。是again的第1个字母。意思是抽空我再回头看一看他再熟悉一下。我甚至能确信我做对了,但是我知道我还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是需要回头看,再把知识点熟记一下的。这次用三分钟做完,多看几遍,我日后可能两分钟就能做完。更难一些的题,折腾半天折腾出来或者没折腾出来的写一个h。h是hard的首字母。这种题无论自己得多少分都是需要整理的。这些符号什么时候标呢?不是整理试卷的时候才标。是做题的时候,做试卷的时候就要一边做一边标。因为这个时候标的符号才是最准确的。不是老师讲完以后再标哦~~
五、粗心错的、看错的不小心算错的,就不管了吗?
绝对不是。我一直说这背后依然是反应了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只是这种类型的错误,靠整理错题本是不管用的。纯浪费时间。特别有些孩子性格就毛毛躁躁的粗枝大叶的。经常因为这个丢分。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办法。每次做正式试卷之前。先和孩子约定好,让孩子发誓:我如果因为粗心丢几分就拿戒尺自己抽自己几下。家长打也行。然后再把这一句话写到考试时的草稿纸上。考完试以后对照执行。打个几次自然就好多了。
六、核心:怎么对待标a和h的题目。不是整理错题本!不是完美的重做一遍!
试卷发下来后,标a和h的题目怎么办?不是非要专门弄个本子叫做错题本!只要是想办法把资料整理好不丢,想看的时候随时能找到就行!比方孩子们都有配套的课时练,那么就在课时练上整理不好吗?如果是试卷,把试卷折叠的整整齐齐的小夹子一夹不久挺好吗?弄个专门的本子也行。但就是抄题的时间你别嫌浪费就行。因为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非常耗时间!炒菜很快,但是熬中药能治病,熬中药费时间!这些题要放在大脑里放在肚子里小火儿煎呀煎呀一直煎的烂透透的。不妨定义这个过程为“煮题”。煮题的效果可远远不是整理错题本能比拟的。当年我高一入学时班里四十多名,下学期才开始知道要学习,高二的时候从字词开始补起,从初中课本开始补起,高二就在班里十几名位置了,高三也没做很多的题, 每一课也就一套学校里发的复习练习册,配合学校的考试试卷,最后取得了对得起自己的结果。这个过程中,不可谓对错题不重视,所以现在感觉能说一说煮题的复杂步骤了。
七、怎么煮题呢,学问大了。先把药材分为三类,分别煮。煮题煮好了,本子不本子的无所谓啦。
还是先删选出真的不会的题目。这又分为三类:一是涉及到某公式或者知识点不会,那么简单,把这个公式或者知识点写到错题旁边就可以啦。日后复习的时候看看这道题,把公式知识点再默记一下,完事。比方圆台的体积公式。我知道这个题只需要套公式,但我忘了或者记错公式了,那经常回头背背就好了。第二类是这道题我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怎么解决。就像某种导数或者不等式大题,如天书般难解,老师讲解的时候我甚至都跟不上。那么这个额外再标记一个五角星重点符号,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菜,目前我的水平远不到能吃透这道题的地步,那我只需要拼命记下来老师的答案,特别是老师提到的理论性的东西,这属于XX题型啊,这里要用XX法啊,一定要用汉字写到题目的旁边。比方是导数或者外接球吧,等课下抓紧找一份这种题,把所有的题都做一做。这份题一定是有难有易。把这份题里各种难度的题都见识一下,能吃透的吃透了,再是不是的回头翻一翻那一道标五角星的题,然后一步一步的去看,噢?有一些能看懂了。继续这个步骤,再做题再回看。慢慢啃,总能把这道题看懂,慢慢理清了逻辑,最后由h降为能标注a的地步。第三类主要是标注a符号的题。就是这道题我大概有个思路,尝试了一下,好像得出那么点结论,但还不够或者错了,没拿到分或者只拿到了一少部分分数。老师讲的时候我基本听懂啦。这种题目前是我智力的极限,这种题太宝贵啦,寻找这种题几乎就是我做这份试卷的意义所在,这道题在我眼里每个字如黄金般闪闪发光,我发自内心的感激出题人,我知道这种题我只再努力一点点,马上就要有明显进步。我知道我不需要费特别大的力气,就可以下次考试时拿下这个分数。就像是你拿到了最准确的体检报告,告诉你目前你的某个症状就是缺乏这种东西,抓紧买了吃,立刻病就好。你说高兴不高兴?这种题,开煮!
八、正式开煮!步骤一步一步走起来!
直接列条目哈!
1. 老师讲的时候要认真听,记清楚关键步骤(真的,不用非常详尽非常标准,记比较关键的步骤就可以啦,或者写上几句话:先用XX法求谁谁,再代入)简单一点没问题,关键是分清楚哪是关键步骤,写清楚,哪几行仅仅是对上式进行计算处理,这几行不用整理。整理到试卷或者练习册原题旁边就好,不用专门的本子~~
2. 自己做的答案不对,但一样有价值,正确答案和自己错误解答放在一起比较。我错在了哪里。我的思路是怎么走的,我关注到什么了,我先求的什么,答案是哪里入手的,他从哪里入手得到了什么结果,所以可以进行下一步,我一开始走向了哪里,导致我没出结果。相当于你要找到自己迷路的地方,使劲把这里的一草一木仔细观察,找到特征明显的地标,然后告诫自己下次再来到这里一定细看看某个标志,别再走错了。这时候应该能完全理解正确答案的思路和逻辑了。收手,干别的去吧。
3. 一般是两三天以后。正确答案在脑子里也忘的七零八碎了。再找到这道题,借着残留的印象,扣住答案,假装自己第一次碰到这个题,看看还会做吗?这个时候不要主动往正确答案上靠。一定按照最本心去诚实的作答。比方我会告诉我自己:这道题应该先消元。我知道答案就是先消元,但我日后完全忘记答案的时候,我还是会先走我的老路,因为那个XX特征很明显,我还是会先这样做。但是做几步开始做不下去的时候,开始告诉自己,我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再想办法往下算了。应该关注到题目里XX和xx的问题,然后回头想别的办法。然后这个时候应该关注到xx特征,尝试用那个办法试试,然后再顺着正确思路把这个题写完。这个过程中,模拟一下自己完全忘记了正确答案的那种体验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某些思路才会从外来的变成内生的。生了根,就不怕忘了,才能变成自己的。类似的题做多了,不仅生了根,还由于见的题型多了,触类旁通了。
4. 再过个十天半月的,再回头看看这道题。这个过程听着麻烦,其实简单。你只需要拿出练习册,找个时间,往前翻看翻看自己标注符号的题,就行了。可能就半个小时,往前翻一翻,能翻个几十页,看那么几十道题。要是哪天有稍微大一点的时间,比方一个小时,就把练习册从头开始往后翻,标符号的题都看看。我印象里高三,一节课我能翻出几十页来。老师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我用这种方式其实已经把数学过了好几轮了。真没用多少时间。
5. 老师,我就想用错题本,为啥非要说写到练习册上就行呢。我整理下来不好吗。我不怕抄题费那点时间。不好。我觉得不好。翻看的时候,有的章节可能已经学过去一两个月了,甚至半年或者更多了。当时的难题现在看还是难题,但有可能由a类题变成h类的啦!因为现在你可能基本公式和定理都记得不准确啦!当时很多标注e的简单题,现在看一下可能都不知道当时咋一眼出答案的啦!你现在翻看错题本,好像再看天书啦!写在练习册上的好处是:当我回看的时候,发现好多好多东西都忘啦都不熟悉啦,那我能直接从标注e的题,或者简单题入手,看那么些基础题,然后好多概念定理套路方法都慢慢记起来了,再去挑标注a的题看。它们都呆在同一页或者附近几页里,非常方便你根据自己情况,把握梯度的去复习。我就清楚记得这种情况。老师复习某一章到尾声的时候,我真是感觉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好多题甚至脑算就差不多,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什么类型大概结果如何,所以那几页只有少量的题标注了a符号,但是两三个月后回头看这一部分的时候,哦靠,连标注e的题都看着陌生了,好多题看着自己的做题痕迹,完全不知道那是啥。这时候咋办?做呗!赶紧查课本背公式,先做标e的题,然后有点印象了,然后做没标符号的题,等差不多了过个一两天,记忆复活了一点了,再做标a的,最后有时间的话再做标h的。没时间就不做标h的了,总复习的时候再做也行。你如果翻看错题本,当看到难题还是难题的时候,不方便立刻找到同章节的稍简单的题目帮助自己建立题目的梯度。
6. 最后一个步骤了。找个班空。在楼道里或者操场上,或者躺床上,安安静静的,给自己聊天。总结。说一说:近期,语文我生字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阅读理解还不大行,以后要注意从某个角度答题,数学,那个第五章我忘得太多了,抽空从e题开始,再做做。三角函数公式又快忘了, 抽空再背背。还有那个外接球,要注意xx方法,英语,我要再补一补哪里,物理,近期xx题型还需要加强一下。这样各科都给自己念叨念叨,我觉得挺有用的。
九、这套步骤让我达到了什么效果?那就是同类型的题,不能在我手里错第三次!
某类型的题,第一次我不会,我做错了,我整理了我思考了我总结了我还时不时的翻看了。第二次又碰到了这种题,我多少有些印象,怎么也能差不多拿到一些分数了,然后我又经常翻看和总结了,第三次再碰到这个类型的题,绝对绝对我能拿下,不会再丢分了。如果一道题,在脑子里煮了那么多天还做错,那也忒笨了。题目浩如烟海,但是题型多说了就几百个,不会的得算是少数吧,少数的这百十个题型,煮吧煮吧,也就吃下了,而且会越煮越快。所以,没做很多题,高三比较轻松,却做一份题就有一份题的效果,煮题功不可没。
最后再说一下,本人也只是上了个小小的二本,不过我那个年代大学生还是不多的,啰啰嗦嗦这些话,主要是为了给我家孩子看看,各位学霸学神见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