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女王(2)-紛亂不斷

作為一個生活在中東地區以外的中國人,我們會怎樣看那地方?這裏說的中東,蝦餃是沿用美國人馬漢的定義,就是指泛阿拉伯世界。蝦餃會用一個中文字概括:一個亂字了得。他們的亂有很多因素,廣泛的有歷史、宗教、部族、文化等,往下的就是家族情仇、個人野心等。最關鍵就是資源分佈,也因為它,又引發了另外一個更大的動盪因素-外力影響。外部力量就利用之前談到的那些紛亂原因,挑動人家打架,從中得利。

對於在中東世界以外的人,我們看他們是一個單一民族:同一語言、同一宗教,就算生活在不同地區,歷史發展也大同小異。他們表面單一,但內裏卻有很多非常不一致的元素,也是這些元素,讓這個地區紛亂不斷。雖然同一宗教,但有不同教派,因為對教義的不同理解,雙方勢成水火。雖然是同一民族,可以因為輕微的利益衝突,將對方趕盡殺絕。

西方世界,第一個洞察阿拉伯民族這些特徵的人,應該是貝姐。

從1897年開始,她試探式地在中東地區首次旅行,到她在1915年正式加入英國軍方情報局,也正式結束她的個人遊計劃,在將近二十年期間,她不知去過沙漠地區多少次。她每一次出門都是孤身上路,唯一相陪的是她在當地僱用的廚師與驢夫(後來是駱駝夫)。

通過多次旅遊觀察,也通過女性特有的細膩觸覺,她看到這個地區的人表面一致,但實質上他們之間的分歧比歐洲國與國之間還大。也基於這些觀察基礎,讓她後來建立伊拉克。

她第一次往中東地區的時候,雖然她的波斯語非常流利,但她不懂阿拉伯語。她知道不懂這語言就沒法在那個地區活動,於是惡補阿拉伯語。她找專人教她阿拉伯語,一個星期六課。開始的時候,她對這語言頻臨絕望,沒想到它會那麼難。

她不但克服它,甚至駕馭它,讓她廣泛地受到沙漠民眾接受。她後期的阿拉伯語,不但可以跟任何人談任何話題,她甚至可以引用古阿拉伯詩人的著作,讓任何一個她接觸過的阿拉伯人吃驚。那些詩作,寫於穆罕默德之前。她不但引用,且整篇朗誦。那些阿拉伯人,就算聽過,也是知曉一句半句而已。她這樣一出手,阿拉伯人怎會不低頭?

她要在沙漠旅行,尋找古蹟,就要穿越很多部落控制的區域。開始的時候,她僱用了兩個奧斯曼士兵陪同。

有兩個官家士兵護航,且她的裝扮特別,隨員眾多,設備奢華:有從英國特別訂製的沙漠帳幕,一個給她睡覺與洗澡,一個給她辦公與接見訪客。此外,她吃飯的時候用英國帶過來的刀叉,而當地人還是用手拿食物。她送給部落長老的禮物也是出手大方。怪不得當時的部落長老稱呼她女王。他們沒有這樣直接跟她說,而是非常間接地,讓這個沙漠女王的稱號,傳遍沙漠。

每一個部落都會控制一廣泛地區,得到部落頭領答應保護,遊客就可以安全無憂地在他的地區逗留、工作或繼續行程。為了要盡保護者的角色,頭領會派人暗中監視,或通知控制區域的部族,有這些外人進入地區。頭領問他的部族:有否見到一個女王經過?這也是貝姐在沙漠的外號的起源。

要得到頭領的承諾,外人一定要有相當的外交手腕。不但言辭誠懇,送禮更是必然。她的送禮清單,包括步槍、手槍、彈藥與及Zeiss望遠鏡等。部落長老聽到她的對答,看到這些精品,怎能不答應幫忙?

開始的時候她找官家護航,有好有壞。好的是途中沒有人滋擾,壞的是想去的地方,因為有官家相陪不方便。有些部落不喜歡突厥官家,有些她想去的考古遺址她不想官家知道。

最後她沒有士兵陪同,但隨從比之前更眾。她在Ha’il (哈伊勒,阿拉伯半島中部,今天屬於沙地阿拉伯)她被扣押的時候,她的隨從有三十多人。

沒有官家因素干擾,她可以更直接地跟部落民眾打交道。要通過部落地區,除了給頭領送禮拉關係,還要僱請當地嚮導。這個嚮導,在離開自己部落控制區之後就要馬上消失。在進入下一個部落控制區的時候,她又要僱請另外的嚮導。為甚麼之前的嚮導要馬上消失?因為到了人家的地頭,他這個他族的身份會給他麻煩,對方部落會即時將他抓起來。

她觀察到:同一民族、同一語言,甚至外表看來的同一宗教,他們之間的猜忌是非常深,不同部落沒法溝通。部落之間的仇殺事件,層出不窮。大家每每為了一些小事大打出手,添加仇恨。這些仇恨,可能是多年前的某方祖先得罪另外一方而積累下來。

她記錄了當地Druze部落(德魯茲人,活躍於敘利亞南部,對貝姐非常友善,沙漠女王外號就是由他們傳出去。這個部落,有傳說他們是當年蒙古人遠征敘利亞地區,被埃及騎兵打敗留下的後裔。),如何跟仇家打架的事。他們會將人家部落的男女老幼,一個不留地殺掉。當地人跟她說,同是阿拉伯人,他們在沙漠裏也是互相懼怕對方。

她最遠的一次旅行,也是極限考驗。那是1913年,整個旅行持續了半年,穿行超過1600哩(2560公里)沙漠地帶,目的地是哈伊勒。她也在那裏給人扣押或軟禁了11天。她最終脫險,有很多因素幫忙,其中之一就是她的外交手腕。她比其他人優勝的地方就是女性身份,可以跟當地頭領的老婆們或他們的阿媽見面,發揮女性的影響力。

那個地方,因為太敏感與隔涉,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外人進入過。更何況她是一個西方女性,孤身闖入?很多人事前也警告過她,英國與奧斯曼當局也不給她通行證,但她偏要往虎山行。

她要去那裏,就是想了解當時沙漠地區兩大家族紛爭的情況,一個是今天沙地阿拉伯的家族(Saud),他們就是在那裏打敗對家,從而建立新國家。軟禁她的是Saud的仇家Rasheed 。貝姐到訪的時候,剛好碰上這個家族內亂。之前Rasheed將Saud家族驅趕到今天科威特地區,等同放逐,遠離宗教權力中心地區。

兩個家族的仇怨有很多年,最後爆發的導火線,明顯有外力影響:英國支持Saud家族,對抗Rasheed家族。Rasheed家族一直忠於奧斯曼帝國,也得到帝國支持,所以他們有官家的力量放逐對方。英國支持Saud家族,因為他們的目標是針對突厥人,英國人想吃掉奧斯曼帝國的大餅。Saud家族,就是趁對方內亂的時候,一舉消滅仇家。

貝姐不怕艱辛危險,堅持去哈伊勒,除了她的好勝性格外,還有一個特別因素,就是為了一個男人。她遇到的第二個男人,也是她一生之中最愛的男人, 他的名字:Dick Doughty-Wylie(威利)。威利當時就告誡過她,不要去哈伊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