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丨成人需要补打乙肝疫苗吗?

​今天是WHO确定的第十个“世界肝炎日”。为了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肝炎防治工作,国家卫健委确定了今年的宣传主题——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下简称“乙肝”)作为肝炎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类,其发病率一直位居我国传染病之前列。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咱们就来看看关于乙肝,你应该知道的那些问题。

500

一、乙肝都会发展为肝癌吗?

乙肝病毒(HBV)是引起乙肝的病原体,也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原因。所以预防HBV感染,就是预发肝癌发生。

这么说来,得了乙肝,最终都会发展为肝癌?

其实不用过分担心。

虽然HBV感染与肝癌密切相关,但大多数乙肝患者若发展为肝癌,需经历乙肝—肝硬化—肝癌这个过程,很少直接从乙肝跳到肝癌。

如果乙肝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则会有约10%~30%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若仍未治疗,则会有约15%患者进展为肝癌。

此外,一些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熬夜、滥用药物、过劳等,也会促使肝癌的发生。

从临床角度来讲,由HBV感染所引发的肝癌,其恶性程度往往更高,预后较差,所以预防HBV感染尤为重要。

 

二、成年人需要补打疫苗吗?

众所周知,预防乙肝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

我国新生儿会出生24小时内完成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然后在第1、6个月时,再接种第二、三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指出,若接种乙肝疫苗后能产生抗体,其保护期限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具体时间因人而异。但乙肝疫苗并不是终身有效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效果。

要想接种的疫苗有效,需要达到两个条件:接种乙肝疫苗后,必须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HBsAb),且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要>10 IU/ml,才能预防HBV感染。

如果成年人在检测乙肝五项(俗称“乙肝两对半”)时发现,HBsAb为阴性,说明体内已经没有了保护性抗体,此时应按照“0、1、6”的免疫程序来接种三针疫苗。

如果HBsAb为弱阳性或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 IU/ml,说明体内抗体水平较低,保护作用较弱,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加强针,具体剂次需遵医嘱。

如果HBsAb为阳性且乙肝抗体滴度>10IU/ml,那么恭喜你,说明你体内有乙肝抗体,而且保护作用较强,无需接种乙肝疫苗。

最不好的结果是,如果检测发现不管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提示已感染HBV,再接种疫苗已无意义。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乙肝疫苗剂量为10、20、60μg。10μg主要用于婴幼儿,一次接种10μg,共接种三次;20μg用于成年人接种,一次接种20μg,共接种三次;60μg也是成年人接种的剂量,一次接种60μg,仅接种一次,通常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接种份量充足的抗原,往往可以使低免疫应答者获得较好的免疫应答。[2]

 

三、生活中如何预防乙肝?

除了接种疫苗外,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来预防乙肝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咱们先来看看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属于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

所以乙肝是不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的,因此日常接触,像一起吃饭、共用餐具、接吻、拥抱、握手、咳嗽、喷嚏等都不会传染。

但是为什么很多科普号会告诉大家要尽量避免与乙肝患者接触呢?

这是因为,如果你的皮肤或口腔黏膜存在伤口或出血时,这时接触了可能受污染的用具,还是有可能传染的,比如穿耳洞、刺青、和别人共用牙刷、水杯、剃须刀、毛巾等。而且有的时候由于伤口不明显,所以不易觉察,此时就容易被传染了。

因此,安全起见,我们还是建议尽量减少外出就餐,如无法避免,尽量使用公筷;日常生活物品个人单独使用;发生性行为时尽量做好安全措施。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每个人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不尽相同,机体维持抗体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低免疫应答者甚至不产生抗体。因此,建议大家每3~5年进行一次“乙肝两对半”检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