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抑郁症外婆下载游戏,无数老人在数字社会碰壁

15岁的上海小姑娘Catherine,有一个超酷的外婆。

82岁的老人iPad玩得很溜,会用微信跟外孙女聊天,会用APP看新闻,会追剧,会玩游戏。

为防止外婆沉迷于电子产品,Catherine对外婆甚至做出了“一天上网只能6小时”的规定。

谁能想到,外婆曾是一个深陷抑郁症泥沼的老人呢。外婆曾是一个女强人,退休后在家无事可做,子女又不常在身边,逐渐情绪低落,整日沉默。

为了让外婆开心,Catherine给她下载了打牌App,让她参与一些互动游戏,与外界接触;搜集网络搞笑视频,和妹妹模仿后表演给外婆看,转移注意力。

外婆在互联网上发现了一片新世界。“我们陪着外婆度过抑郁的时期,她的笑容逐渐变多了。是互联网给了外婆一个机会,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在家里面也能接触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也是互联网给了我和妹妹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筛选优质的内容,保障外婆的数字平等权益。”

Catherine笑着说:“以前我们一回来,外婆都是上来问东问西。现在捧着平板,见我们回来,抬起头问两句意思意思,就继续看剧打牌了。”

7月12日,在联合国驻华机构和腾讯共同主办的“中国青年对话未来”活动中,Catherine是全场参与发言的中国青年嘉宾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而她在对话活动上的演讲,分享的正是自己帮助外婆走出抑郁症困境的故事。 

500

▲Catherine正在“中国青年对话未来”活动上做分享,图为腾讯会议实时画面

然而,不是每个老人都有这样贴心的外孙女。更多的老人被困于数字迷宫中,无人帮助,束手无策。

一位安徽老人打算去浙江温州投奔亲戚打工,但因为没有手机,一路上无法出示健康码,多次想要乘车被拒,无奈之下从毫州徒步走到浙江,走了半个多月......

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新闻还有印象。后来有媒体报道说,老人并不是一路走到浙江的,其实他中途坐过三次火车,辗转从老家到了绍兴,后来身上没什么钱了,确实也没有手机,他只好步行前往温州。半路遇到好心的货车司机,搭顺风车到了黄岩。这段经历,就是网上热传的那段视频。

500

▲没有手机的安徽老人

没有手机,这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

虽然事实有出入,但话题依然迅速发酵,很多人感慨,老人没有手机,是不是就该被社会抛弃?这个新闻,之所以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和感慨,原因就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因为不会用手机而四处碰壁的老人。

我也想起了我妈。

二十多年前,我在南京读书,有一次她从老家来看我。那时家里还没装电话,平时写信也少,所以我并不知道她临时决定搭了顺风车来南京看我。晚上在宿舍见到妈妈,才知道她中午就到了,因为不熟,问了很多人才走到学校。是的,因为不舍得坐公交车,她一路走过来的。那时的南京城虽然远没今天大,但从下车地点走到学校,也是很长的路程。找到我宿舍时,已是晚上。我心酸不已,赶紧带她去吃饭。吃完饭,我们一起逛了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在著名的金陵饭店旁边,看着南京璀璨的夜景,妈妈说了一句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话。她说,大城市真大啊。

大城市之大,和网络世界之大,令人之迷失,异曲同工。

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和当年从小县城来南京的我妈,虽然场景不同,但困境却相同。新鲜未知的陌生环境,停留在纸质时代的思维,给他们构建了一个困难无所不在的生活迷宫。

11年前,我妈走了,还不到60岁。去世前,她已经老花,看书读报或做针线活都要戴眼镜。

我常想,如果她今天还健在,她要怎样跟着我在大城市“智能化”生活。

她的视力会更差,即使会用智能手机,也看不清手机上的字,可能也搞不懂健康码怎么生成,不晓得怎么用微信挂号看病,更不放心捆绑银行卡进行移动支付。

她可能不想麻烦我,记性又差,只能把聊天记录抄下来,贴在墙上,对照着摸索学习一些基本操作。

她可能也会像菜市场的老人们一样,买菜时掏出各种面值的纸币,然后把找回的零钱数上一遍又一遍。

虽然她是一名老师,但她可能也分不清各种谣言,会经常给我转发各种来路不明的文章,让我这个小心那个注意。

她很爱学习,但可能也轻易不敢去逛图书馆听讲座,因为到处都是扫码、登录、下载、实名认证……

数字社会发展太过迅猛,已经将我们的老人远远抛开。甚至我这种用了十几年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对很多操作和玩法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疫情之下,健康码确实让我们畅通无阻。但越来越多的遭遇却提醒我们,还有一些人没有手机,或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们的出行怎么办?

我生活在广州。有一次坐地铁,在安检机前,一名外地口音的老人,拿着手机焦急地和子女通话。我凑近听,原来老人不知道怎么生成健康码。安检人员很忙,应该也顾不上教他操作,老人只好求助子女。但电话里哪里说得清楚?我跟他说可以帮忙,老人千恩万谢。不到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但对他来说,就是怎么也迈不过去的坎。

在数字化生活中,长者面临的这样的坎,是一道又一道。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16年,多部门曾联合印发文件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障碍不断消除,老年人信息交流、尊重与包容、自我价值实现的有利环境逐渐形成。

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有5%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市这一比例为9.2%,而农村老年人上网的比例仅为0.5%。5年后,情况有所好转。据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公布的数据,中国60岁以上老人会上网的比例上升至23%。虽然数字增长了一倍多,但绝大多数老人还是被遗忘在隐秘的角落。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能上网会上网的老人,依然是凤毛麟角。

政府机构有没有帮助老人上网?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中,从媒体报道来看,北京和深圳有个别街道社区会专门组织教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广州有一些老年大学开设了网络课;上海在十几年前成立了“扶老上网工程办公室”,但相关新闻停留在十几年前,这个办公室今天不知还存不存在。

这是中国最发达的四个城市,其他地区状况可想而知。

有人说,科技发展这么快,老年人也应该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我并不完全认同。跑步前进狼性竞争,要求年轻人可以,但拿来要求老人就未免残忍了。何况,不是每个人都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有的人就对新事物缺乏兴趣。能够与时俱进的老人,应该为他们点赞叫好,但辛苦了一辈子,晚年想慢下来,这种想法也并不过分。

没有一个文明社会,会让白发苍苍的老人气喘吁吁地追赶时代列车。

可以说,有多少无助的老人,就有多少不负责任的年轻人,包括各种原因不能陪在老人身边的子女,以及不考虑老人需求的各种政策制定者、网站设计者。

在各种办事窗口给老人开辟一条无需预约的人工服务的绿色通道,有多难?

银行给存款的老人一本一目了然的存折而不是一张银行卡,有多难?

所有服务都保留线上和线下两种,有多难?

让先进和习惯并存,有多难?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它对弱者的态度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不能只服务于年轻人,不能只服务于强者。每个人都生活在上一代人创造的社会财富里,让上一代人安享晚年,是年轻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我们都会变老,如果不关心长者在数字化社会的生存问题,将来迟早每个人也会被科技发展裹挟着趔趄前行。

所幸,老年人的困境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我在一篇文章后面,看到一位85岁的读者留言,提到他去广州东山区公安分局(其实广州撤销东山区已有十多年)换发护照的事。虽然没有预约,但是工作人员看到他在排队,很远就招手叫他过来,耐心帮他办理好每道手续后,又贴心叮嘱何时取如何取。

在广州珠江新城一家医院,我看到志愿者主动帮助老人重新在线挂号预约,并告诉他们如何网络支付。

在一些机场,也有详细的指引,告诉乘机的老人如何生成健康码。

而人性化的技术设计,则在加速度、规模化地解决老年人的难题。

在降低老年人的App使用门槛方面,国内最大的安卓应用商店腾讯应用宝上有长辈关怀功能。这一功能以远程协助的形式,让子女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手机的界面来进行指导,规避了远距离沟通产生的指导障碍。

微信还有其他一些专为长者而设的功能,比如字体变大、辟谣小程序等。

500

支付宝也专为老年用户上线了“关怀版”小程序,老人可以看到更大的字体和更大的图标。

酷狗音乐还专门为老人打造了“酷狗音乐大字版”APP,在界面设计上针对老年用户的使用痛点,将字体和图标进行放大,看得清楚,操作简单。

让老人晚年过得舒心开心,显然不全是政府和互联网公司的事。

我们扪心自问,当长辈郁郁寡欢时,当他们拿着手机茫然不知所措时,当他们对社会的种种新生事物惶恐焦虑时,我们年轻人在哪?

其实老人们的要求不高,而青年的使命还有很多。

7月11日以来,联合国驻华系统携手腾讯共同举办了总计11场“中国青年对话未来”活动。早在5月4日,腾讯青年行就开放了预约报名,欢迎15-24岁的中国青年和联合国官员、专家教授直接对话。Catherine正是通过报名渠道,获得了联合国和腾讯的共同邀请。

Catherine参加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和腾讯举办的以“洞见未来,我为数字权益代言”为主题的对话活动。按照会议主持人的介绍,短短两周时间,腾讯青年行小程序就收到了757份提案,涉及中国青年对数字时代权益保护的多样化关注和思考。

500

▲中国青年代表与嘉宾自由对话,图为腾讯会议实时画面

在Catherine的演讲中,她在最后阶段给出的解决建议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互联网教育。譬如,一家老中青三代,下班后或周末,围坐在餐桌前沙发上,言笑晏晏中,顺带就把困扰长辈的一些上网问题解决了。

这样的场景看起来令人向往,但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却很难实现。不过,不管怎么说,一群中国青年在联合国的舞台上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思考和建议,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每个人都会老,希望每个人在老去的路上,当年轻人行动起来,老人就能够更从容不迫。反之,当老人在数字社会四处碰壁,年轻一代应该感到耻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