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同学如何练“武艺”?——谈辩论能力的训练

       因为感到思政专业同学经常面临观点的交锋乃至意识形态和思想舆论的斗争,需要加强说理论证乃至辩论或论战的能力,我在自己建的一个学生群里发了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但应者寥寥。

       有人私信我说:

     “老师我很想发言,但又不好意思在群里说……”

        我问:“为什么?怕说错话?”

     “是的。”我没再说什么。

       但我想提示所有这样想的同学:

       你想要在某件事上提高和进步,除了自身努力,还要有满足两个条件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圈子:

       1.那儿有一定数量的与你志同道合并且某些方面比你强的人;

       2.你在那儿敢于并乐于畅所欲言。

        不是说你一定得在我面前如何如何,而是你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一个圈子。

          500

        在某些群体中,某些情况下,谨言慎行乃至沉默寡言,少惹麻烦,是完全必要的。

        可是,如果你在任何一个有可能碰到比较“厉害”,比较“有权威”的人的群体中,在完全不威胁你的人身安全、切身利益的情况下,都一直是顾虑重重,吞吞吐吐,这就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甚至可以说是自我封闭了。

        过度自我保护不但有碍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与过度自我保护者的期望相反,这种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恰恰容易给她们带来更大的危险,因为:

       1.她们往往过度注意细枝末节,这会让她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敏于发现好人身上小小的令她们不快之处,而昧于觉察或麻木于真正的恶毒阴险;

       2.所以当她们实在有话不得不说时,往往倒会在无人见证和保护的情况下(因为不愿或不敢公开说话),说给一个错误的对象;

       3.这种心理还会让她们受到伤害后更加羞于求助,导致事态恶化。许多老人容易被诈骗,宁信骗子,不信子女,仔细分析也并不都是贪图小利,而是与长期的主动或被动的自我封闭中丧失了辨别能力,极易受到心理暗示有关——这与过度自我保护者的心态是一致的。

       500

       这些年来的所历所见所闻,让我感到:

      为人处世,一定要有一种浩浩荡荡,直方正大的气概,磊落自然,不卑不亢,进可以修德长才,建功立业,退可以防危免辱,独善其身。反之,则进退两难,宽严皆误,其害不可胜言矣。

       这也就是王船山的“务义远害”之说的精义:

       害,不可刻意去“避”(比如像那些过度自我保护者一样画地为牢,猥缩一团),务于大义,勤于正道,则害不期远而自远。

      这种气概或气质,需要我们在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培养。

      现在回到我在学生群发布的那个话题,它是这样的:

      “这次因为弗洛伊德被警察虐杀事件,美国人民发起了BLM(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但有人反对,说不应该是BLM,应该是ALM(All lives matter所有人的命都是命)才对。你觉得这种反对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需要你论证它或反驳它,你会怎么说?”

  500

     在我建立的某辩论队微信群里,有一个辩论队员给出了支持此反对意见的论证:

      1.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黑人,美国黑人也只占13%。

      2.你就是不喊BLM,黑人也会认同BLM。

      3.所以关键是如何让非黑人也认同并参与。

      4.BLM只强调黑人,不易引起非黑人共情。

      5.ALM 才能引起所有人种“为自己而战”的共情,而不仅是同情“自己”之外的黑人,它既包括了黑人,又不会只限于黑人而有意无意忽略排斥其它人种。

      对她的论证,我反驳如下:

     1.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黑人,美国黑人也只占13%。

     (驳:对数字无异议,但这能推出什么?任何民族在世界人口中都是少数,是不是任何民族受到欺辱时,都不宜提出保卫本民族的口号呢?)

      2.你就是不喊BLM,黑人也会认同BLM。

    (驳:认同是一回事,会不会起来誓死抗争是另一回事——大家都认同抗日,就不需要有人号召抗日吗?)

      3.所以关键是如何让非黑人也认同并参与。

    (驳:因为2不成立,所以这点也就不全面了,关键首先是唤起作为直接受害者的黑人去抗争,然后才是争取非黑人的认同,正如抗战要先强调保卫中国,团结中国人,再去说日本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威胁,考虑争取外援)。

      4.BLM只强调黑人,不易引起非黑人共情 。

    (驳:这不成立。相反,你作为黑人都不敢直接喊出为黑人申张正义的口号,还要左顾右盼,这才更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尊重和共情)。

     5.ALM 才能引起所有人种“为自己而战”的共情,而不仅是同情“自己”之外的黑人,它既包括了黑人,又不会只限于黑人而有意无意忽略排斥其它人种。

    (驳:BLM与弗洛伊德之死的联系更紧密,更有形象性和现场感,才更容易让人共情。ALM口号反而没有这种针对性,什么时候都可以喊,甚至对性别歧视也可以喊,搞动物保护也可以喊,因为都是life嘛。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泛泛口号,很容易让参与者精力分散,或者被带偏)。

      小结和建议:发上述这个五点论给我的,不是我们思政专业同学,而是我在某兄弟单位正在指导和训练的一名辩论队员。

      这种论证和辩驳练习,是一般辩论队的日常。

      但这种方法和能力不仅适用于辩论赛,它也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较为系统、精确、严密、明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高等教育真正应该培养的核心素质(国外叫批判性思维,但我们并不需要照搬)之一。

      所以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包括在线上,也很注意通过不同观点的详细讨论和辩论来深化和拓展学生(其实也包括老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

      尤其是我一开始讲过:学习思政专业的同学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以后任教、做研究,绝对是要面临大量的意识形态冲突和思想舆论斗争的,但有些同学尤其是占学生多数的女同学,或许应付考试还很有一套,但是在对立的乃至敌对的观点面前一触即溃甚至不敢交锋,几乎等于缴械投降,这并不是因为她们手中没有真理,而很大程度上与平时这方面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或训练太少,论证能力太弱有关。

      类似的东西,网上有些辩论大咖把它做成要价颇高的收费课程。但在学校我已经拿了国家的工资,不宜利用职权又去收学生的钱,而且我也没那么高名头和水准,所以在学校里一般都当义务做了。

      问题是很多同学不重视。

     有些人一边说想提高自己思维水平和说服力,一边真到了要训练自己的时候,又找种种借口(只要找,借口永远是有的)躲到一边去了。这就有点叶公好龙了。其实这种训练你自己也可以做——当然最好是有人指导和组织,有队友共同练习。

      事实上,我在那一队指导大家展开论证后,其中两名队员和我之间,还有一些根据这些点展开的后续攻防,这里从略——此方法的关键是掌握以下四点:

     1.运用结构化的论证:

     我们搞辩论,就要习惯于对自己的每个论点都运用这种像做数学一样,一点一点把它推出来的论证方式。

     2.记住论证的结构:

      而且要记住自己的这个论证过程,12345我这一路是怎么推过来的。

     3.将论证结构化的目的之一:

      这样站起来说话就不会乱,而且也会明确自己或队友在哪一点上,或哪两点之间卡住了或被对方断掉了,这就容易想办法突过去。

      4.将论证结构化的目的之二:

     对对方也是这么处理,对方讲那么一大通,你也要将其分析为这样一组12345的点,点与点之间有推论的逻辑线,然后思考哪个点最好打破,哪些点之间的逻辑线最好切断。

      在读书和讨论问题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论点或思想如能采取以上方法加以解析和应对,久而久之,你理解的透彻性、思维的严密性、辩驳的杀伤力和表达的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500

     不说远了,你在我的很多文章里都能发现这种论证和辩驳方法的运用,比如讨论缪可馨事件与“正能量”问题、科学精神与英雄主义关系问题、某日记作家的评价问题、舆论与教育的区分问题、女权问题、“后浪”演讲问题、“发国难财是否有理?”问题……等等。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一定会给出一个较明晰的逻辑构架和论证路线,并根据自己阅读和掌握的资料,充实以足够的论据。

     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待:这问题我已经想到哪儿了?怎么想的?根据是什么?还可以往哪儿推进?

     也是为了给对手一个交待:你如果要反驳我的话,请看清楚,主要目标应该是哪些?

      我不愿意强加于人,但观察者网曾有网友请求我开个写作课,所以我知道:这正是读我文章的很多同学已经模糊意识到很重要,但从来没有认真训练过的东西。

      那你说:该怎么办?

      训练辩论队时,我曾说:

     “嘴笨不要紧,但手要勤。多记多写会带动你多读多想,脑子转起来了,慢慢地嘴也就不笨了。很多人的论证能力和口才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所以就是四个字:

      动脑,动笔。

      另外,记住:

      凡事没做之前,别喊没用,别喊难——所有的难都是做起来之后,而这时你也没空喊难了。

      世界上有一种最傻的傻瓜,就是自己什么也不做,然后抓住那些努力训练自己的人的某些缺陷,取外号啦,编段子啦,嘲笑他们。

     当然还有一种更傻的傻瓜,就是居然相信这样的人,而止步不前。

      女儿以前练演讲时,就曾碰到过这样的傻瓜(其实我也碰到过)。

       我讲了上面的道理,并告诉她:

    “你已经碰到这种最傻的傻瓜了,那就把这个桂冠给她留着,可不要去抢她的了!”

       后来又有一位已经在教高中政治的学生问我:

     “老师你自己会怎么反驳你自己那5点驳论呢?”

       我说,可以这样驳(注意每一点后的“驳2”就是我的自我反驳,也就是对“驳”的驳):

       1.世界上大多数人不是黑人,美国黑人也只占13%。

     (驳:对数字无异议,但这能推出什么?任何民族在世界人口中都是少数,是不是任何民族受到欺辱时,都不宜提出保卫本民族的口号呢?)

     (驳2:对方辩友没有注意到已经有大量非黑人投入了斗争,比例已接近黑人,这时还要争取更多的非黑人投入,对方说哪个口号更好?)

        2.你就是不喊BLM,黑人也会认同BLM。

      (驳:认同是一回事,会不会起来誓死抗争是另一回事——大家都认同抗日,就不需要有人号召抗日吗?)

      (驳2:抗日要人号召,但号召要有前瞻性。日军已占东三省,我们就不能只喊保卫东三省,而要喊保卫全中国了。现在死的是黑人,但下一步威胁的只是黑人吗?)

      3.所以关键是如何让非黑人也认同并参与。

     (驳:因为2不成立,所以这点也就不全面了,关键首先是唤起作为直接受害者的黑人去抗争,然后才是争取非黑人的认同,正如抗战要先强调保卫中国,团结中国人,再去说日本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威胁,考虑争取外援)。

    (驳2:如只讲直接受害者,干脆就喊FLM(Floyd‘s Life Matters)好了,为何喊BLM呢?还不是为了争取多数人吗?既如此,何不索性更进一步,争取更多人呢?)

       4.BLM只强调黑人,不易引起非黑人共情 。

      (驳:这不成立。相反,你作为黑人都不敢直接喊出为黑人申张正义的口号,还要左顾右盼,这才更不容易引起别人的尊重和共情)。

      (驳2:喊ALM怎么就没为黑人伸张正义?难道喊保卫全中国,就没有为东三省父老伸张正义吗?黑人而能喊出ALM,更是推己及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就像当年的马丁路德金,怎么会没有感召力呢?)

      5.ALM 才能引起所有人种“为自己而战”的共情,而不仅是同情“自己”之外的黑人,它既包括了黑人,又不会只限于黑人而有意无意忽略排斥其它人种。

     (驳:BLM与弗洛伊德之死的联系更紧密,更有形象性和现场感,才更容易让人共情。ALM口号反而没有这种针对性,什么时候都可以喊,甚至对性别歧视也可以喊,搞动物保护也可以喊,因为都是life嘛。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泛泛口号,很容易让参与者精力分散,或者被带偏)。

     (驳2:那好,我来告诉对方我看视频的现场感:当他说:“Mom,I can't breathe”,我的现场感不是他是黑人,而是他是妈妈的孩子,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只有ALM,才能表达我那一刻的心情和呼声!)

       注意:

       这套反驳方案主要还是论证ALM的广泛性、前瞻性,并予以彻底的发挥。

       辩驳,有时是“顶住”了对方,各占一理,形成平分秋色的对峙;

       有时是“压制”或“打穿”了对方,使得对方失掉了一个支撑点;

       有时是“摧毁”了对方,使得对方的核心论点或论证受到重创,并对对方整个体系造成巨大破坏。

       像这个自我辩驳方案,着眼点都是打穿以至摧毁对方:

       这个驳论的1、2、4点是彻底发挥ALM“广泛性”、“前瞻性”的优势,打穿或压制对方的局部阵地。

       而第3点,是在对方核心论证中发掘出本方逻辑:你不讲FLM而讲BLM,说明你也追求广泛性,而我的ALM比你更广泛,说明我做到了你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用对方的逻辑把对方的核心论点纳入本方标准之下来评判,双方高下立判。

       第5点则是直接破掉了作为对方核心论点的“特殊性=直观性=感染力”这一连等式,以大家公认的事实证明我们所直观并深受感染的,恰恰不是更特殊的a black life,更是更普遍的a life,这就摧毁了对方自认为最有力的一个点。

         当然,对方面对这些攻击,还是可以回应的,例如针对3,他可以说:

      “我也追求一定的广泛性,但不等于越广泛越好啊——比如我追求长高,难道是希望自己长到三四米高吗?”

        针对5,他可以说:

     “震撼你的是这句话,但震撼全美国的是黑人在警察枪击受害者中的占比远高于黑人占总人口比例的事实!”

       但你决不能因为怕遭反击就不说话,何况这些回应一般来说最多打成双方对峙,你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而且你要明白:

      如果主动攻击都解决不了或压制不住对手,那么消极防守就更会被动挨打,任由对方毫无顾忌地攻击你,那你的下场只会更惨。

       我在风闻社区发表的《到底谁“油腻”?——为何冰老师《后浪》演讲辩护》和《尊重历史本身的逻辑——方方们与“改革开放”、“极左“辨析》、《历史盲区、逻辑困境与道德危机——驳所谓“发国难财有理”论》等文章中,都有一种“打穿”、“摧毁”对方的意图,即不仅仅是为被抹黑污蔑者澄清、辩护,而且要转守为攻,论证对方才是贼喊捉贼,并紧抓对方的核心观点和论证路线进行连续的暴露、切割、突击。

      总之, 辩论——无论是辩论赛,还是同学们要面临的那种对敌的舆论斗争——中要有攻击意识,不能只想着怎么招架对方,一定要想到并力争做到击穿和摧毁对方。

      逻辑学也好,唯物辩证法也好,历史唯物主义也好,还是你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其它哲学、政治理论也好,本质上都是进行斗争的武器,你不能光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几斤几两,还必须要挥舞它们,驰骋骑射,砍挑劈杀,练出一身好武艺,这才不负所学——有“武器”而无“武艺”,那这武器带在身上反倒成了累赘,还不如不要。

      当然,辩论不是万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要明白:

      加强自身的辩论能力,化真理为斗争武器,这正是当前实践对我们思政专业同学提出的迫切要求。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