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统一有力的印度,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呀!
兰亭专注于分析国际局势,文章首发于同名百家号。非常希望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观点的交流,喜欢文章的朋友希望可以点个关注!
根据百度百科显示,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46.3%。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很明显,印度斯坦族的人口占比尚未过半,使得印度的民族文化习惯等得不到统一,连广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都搭不上边。更致命的是印度国内地区与地区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大部分老百姓只掌握了本地区的方言,这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在宗教方面,印度教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穆斯林约占人口11%。近年来,印度许多地区都发生严重的教派冲突。
01 效果适得其反的西式民主制度
印度自诩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独立后的印度在政治上运行大众民主政治,就是一人一票的选举政治。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治选举的胜负往往取决于竞选者的施政纲领是否得到多数选民的认可,以及施政结果是否达到选民预期。因此,竞选者必须着力于促进经济发展与增进社会福祉,才有可能获得执政权。这种良好的运行是建立在文化统一,宗教信仰基本统一,社会中产阶级占选民的绝大多数这三个基本前提下的。当这种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在不具备三个基本前提的印度运行时,就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印度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着宗教、种族的分裂,要想获得选民的选票,那些政党和候选人必须聚焦于宗教、种族这些方面,也就是选边站并打压另一边,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选票。选民们投票时并不是考虑候选人的施政纲领,而是看他是否是代表自己的宗教或民族,在这个情况下,候选人着力于发展经济增进社会福祉不会让他多得到一张选票。其实这样执政党只需要不断支持自己宗教的信徒并煽动对其他宗教种族的仇恨,即可持续的获得执政权,谁还在乎经济发展呀?
02 大量的封建残余,豪强摇身披上了民主的外衣
在印度独立之初的第一代选举中成为执政者的人,大多都是旧殖民时期的封建贵族。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大量的农户,只需稍稍给点小恩小惠,这些农户就可以变成他们稳定的票仓。通过经济优势,这些贵族慢慢地变成了垄断地方行政权力的家族政治势力并组建了政党领袖世袭的家族政党。这些家族政党将地方的经济命脉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其家族财富不断增多,对底层百姓的控制力不断加强。他们只需不断煽动宗教种族仇恨和施予老百姓小恩小惠,即可获得持续的执政权力,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循环呀,底层老百姓只能任他们盘剥和驱使。
03 地方抗拒改革的阻力巨大
印度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各邦有各邦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印度的地方行政机构叫地方自治政府,自治政府的首脑由当地人选举产生,这些首脑基本上就是地方家族政党的人轮流当。印度联邦政府的权力并没有深入到地方层面,客观造成了“天高皇帝远”的状态。这使得印度联邦政府的政令传导链十分不通畅。印度的改革因此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就拿经济改革来说,印度中央政府想要促进地方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些地方政治豪强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推动工业化的进程意味着农户离开耕地进入工厂,这就等于农户们离开了这些豪强的控制范围。久而久之,政治豪强们势必会失去执政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地方豪强会不遗余力地打着保卫耕种农户权益的旗号,阻止莫迪推行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征地法案。
印度地方政治家族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印度改革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其抗拒力度之大俨然可以被称为地方割据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在印度设厂,12年过去了连土地征集都不能完成,效率低的令人发指。要是在中国,从立项到建成就是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印度的民主制度恰恰成为了地方豪强保护自己既得利益的最有效的武器,所谓的民主制度未能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优势,相反成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制度阻碍。在印度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要想打破封印生产力的枷锁,只能寄希望于秦始皇式的人物去结束这种处处撕裂的局面。他们的民族土壤是出不来那个党和那个教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