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获一等奖的研究与硕士论文雷同,重庆科协:硕士生是指导老师
近日,关于质疑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获奖项目《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网络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7月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被撤销。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当事人父亲陈勇彬也在科学网发了声明,进行道歉。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该大赛高中组2018年一项一等奖作品也遭到质疑,被指与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的一篇硕士论文内容部分重合。
令人“惊奇”的一等奖
题为《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的作品拿下了一等奖,获奖者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彭同学,也是该奖项目公示的唯一研究成员。
重庆高二学生彭某珊“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研究获奖。
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13日,“丁香园”微信公众号文章称,上述获奖项目与陆军军医大学张玉硕士的《AMPK/Smad信号通路在二氢杨梅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有着一模一样的数据图片。彭某珊的项目共展示出19张图片,除第一张二氢杨梅素的分子结构图外,均为实验数据图片。除图说外,彭某珊项目后13张图片与张玉硕士论文主体部分数据图片一模一样。
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获奖名单中,该项目获一等奖。
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张玉的硕士论文
来源:《AMPK_Smad信号通路在二氢杨梅素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比如,一模一样的 ELISA 标准曲线,毫无差别的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的结果,以及细胞周期和免疫荧光的结果。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陆军军医大学
还有毫无差别的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的结果。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陆军军医大学
细胞周期和免疫荧光的结果也不例外。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陆军军医大学
其他相似图片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重庆市科协回应:该项目符合高中生研究水平的角度
同在13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方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赛方正在关注并积极调查,如有调查结果,会及时反馈。此前一天,针对昆明市一小学生研究基因的作品获得该大赛三等奖后被质疑造假时,青少年科创大赛曾作出类似表态。
14日上午,重庆市科协工作人员表示网传的彭某珊论文被指和陆军军医大学硕士张玉的论文有部分相似,是因为张玉是其指导老师。彭某珊是在张玉的指导下完成前述研究的。
该工作人员还介绍,涉事学生彭某珊很优秀,目前在上海一所知名高校(本)硕博八年连读。“作为高中生,她的研究角度跟大学生是不一样的,也和张玉的论文角度不同,而是从符合其高中生研究水平的角度进行研究。
截至14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务处电话未予接通。
获奖前,彭某珊曾与指导老师联合署名发表相关论文
在2018年获奖前,张玉、彭某珊等人曾在2017年9月28日向学术期刊《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投稿。该论文与涉事获奖项目的研究领域类似。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中的评审原则,优秀参赛作品应该满足“三自”原则,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另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所展示的资料,彭某珊同学应对前述项目作出了主要贡献,其结果部分的附图应该都是自己的实验结果,这与张玉的硕士论文相矛盾。
此外,张玉也曾对自己工作的原创性作出了承诺,并确认对“参与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都已经在论文中进行致谢。”但是,张玉硕士论文的致谢中并未提到彭某珊的名字。
彭某珊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项目中的实验结果,到底是来自彭某珊,还是来自张玉?目前尚未清晰。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人民日报、丁香园、募格课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