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的索菲亚大教堂(上)
索菲亚大教堂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大帝下令建造的,这是东西方文化史和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人们熟知的艺术瑰宝。1500年后,土耳其将其转回为清真寺的决定,将索菲亚大教堂再次推入世界的聚光灯下。
索菲亚大教堂,四角的宣礼塔是穆斯林征服后加建的。远处是博斯普鲁斯海峡
入夜,索菲亚大教堂好像浑身透亮一样
自古以来,建筑师和王公僧侣平民都希望同一个事情:把房子造得尽量高大。高是一个难题,太高了,就不容易稳定,但跨度大是更大的难题,可能根本无法承受自重。远的不说,在希腊时代,密集的列柱在结构上减小了跨度,跨搭在两个相距不远的柱顶上的石质横梁的力学要求不高,柱子之间的空间也马马虎虎构成连续空间。著名的雅典卫城就是这样建筑的典范。但是室内跨度最大的地方依然用木结构,减轻重量,维持跨度。木结构容易腐烂,石结构更加耐久,但大跨度石结构的难题要到罗马时代才解决。
希腊人是天才的哲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罗马人相对来说要乏味得多,连罗马神话都是希腊神话的盗版。但罗马人是天才的工程师。罗马时代建造的道路到现在依然在欧洲很多地方还在使用,至少也是按照罗马道路的原址重建的。罗马时代建造的引水渠也是一样。在结构上,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有三个:1、砖,2、混凝土,3、拱。
石材不仅耐久,而且美观,但是采集不易,成本较高。砖土的来源就要多得多,成本低得多,但在结构上具有很多与石材相近的性质,可以大量用于各种建筑的建造。在罗马时代,不仅平民建筑和一般市政建筑大量使用砖,很多皇宫和地标性公共建筑也用砖建造,像罗马的斗兽场和位于现克罗地亚境内斯普利特的戴奥克利先皇宫就是砖结构的。
早期石结构常常是直接垒上去的,石块之间没有粘结剂,完全用自身重量保持结构的稳定,顶多在石面之间挖一个小坑、浇一点铅连接、固定。这种结构在通常情况下没有问题,但地震或者强风造成的横向负荷就很容易使得结构倒塌,难怪有那么多希腊时代的废墟。砖材比石材轻小,直接垒上去不行,要散架,要有合适的粘结剂。这就是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
现代混凝土在性质上和罗马混凝土相似,但没有血缘关系,罗马混凝土的制作在罗马帝国覆灭后就失传了。现代技术可以确定罗马混凝土的成份,但对于如何制备和使用依然不甚了了。混凝土不是光有成份就行的,混合、保温、凝结都有讲究。这本来没有什么,现代钢筋混凝土可以做到比罗马混凝土高得多的成就。问题是罗马混凝土没有钢筋可用,但成功地解决了混凝土抗压强度超高而抗扭曲强度超弱的问题。如果不用钢筋的话,现代混凝土浇筑一个横梁或者拱形结构,基本肯定要被自身重量压塌,但罗马人做到了,罗马的万神庙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单一跨度最大的结构,直到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才超过了它。罗马人是怎么做到的,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迷。
罗马人的第三个秘诀就是拱。最简单的横跨结构就是横梁,但横梁的跨度为自重所困,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拱形结构则不然。半圆形的拱在力学上把重量沿拱的弧线切线方向分解,成功地把重量分散到拱两端的基座。
雅典卫城固然辉煌,但在建筑上,是靠密集的列柱才支撑起很大的体量的
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罗马万神庙一直是世界单跨最大的结构
但索菲亚大教堂令人瞠目结舌,这是比罗马万神庙还要大的连续空间。这是1857年的法国人绘画,这时还是清真寺,巨大的吊灯好像从天堂直接吊下来似的,现在还是这样
拱的问题是把部分垂直向下的重量分解成向两侧的水平推力,这可以用厚重的基座解决。简单的筒拱可以构成比平顶结构更大的单一空间,更加复杂的半球形的穹顶更加美观、生动,罗马人是拱的大师,很少有罗马建筑不使用某种拱形结构的。但查士丁尼大帝时代的索菲亚大教堂是罗马拱形结构的极致。
查士丁尼大帝是东罗马时代的杰出君王。东罗马是东西罗马分裂的产物。罗马从城邦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共和国,在元老院(与现代参议院同名)和执政官之间实行分权制,凯撒之后的安东尼是最后一代罗马执政官。渥大维(也称奥古斯都)将罗马改制,成为第一代罗马皇帝,罗马共和国也成为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本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随着帝国的疆界越来越大,外敌入侵、内战和瘟疫,坐镇罗马的罗马皇帝越来越感觉到统治遥远东方的困难,东方的离心也越来越严重,东西罗马在3世纪后由两个实际上互相独立的王室分别统治,在名义上依然同属统一的罗马帝国。
索菲亚大教堂里的鎏金马赛克画,圣母玛丽亚抱着圣婴耶稣端坐在中间,左面的查士丁尼大帝奉上索菲亚大教堂,右面的君士坦丁大帝奉上君士坦丁堡
有说法耶稣左侧跪拜者就是查士丁尼大帝的形象,他可没忘了给自己贴金和与耶稣套近乎
但在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时代,东西罗马差不多统一成为整体。君士坦丁大帝原本不是基督徒,甚至和历代罗马君王一样,是镇压基督徒的身体力行者。但新兴的基督教在罗马上下像扑不灭的野火一样,从草根逐渐渗入全民各阶层,成为威胁罗马统治的另一个影响中心。为了抑制基督教,历代罗马君王残酷镇压基督徒,著名暴君尼禄尤甚,将基督徒老弱妇孺丢进斗兽场喂野兽等暴行在罗马与基督教的冲突中并不鲜见。
在征服与君士坦丁竞争罗马王位的马克珊提乌斯的米尔万桥之战中,君士坦丁声称隔夜梦见上帝托梦,要他在军旗上绘上象征耶稣的十字,还有说法是他看见了太阳上升起的希腊字母中耶稣基督的前两个字母组成的符号。他用神谕鼓动官兵,结果战胜了两倍于己的敌人。从此君士坦丁号称笃信基督教,并废除了迫害基督徒的法令。他还召集各地大主教,编篡圣经,统一基督教基本教义,确立了耶稣基督的神性,制定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概念,他本人也成为基督教的圣人。但君士坦丁到底有多信基督教一直是有争议的。君士坦丁并没有在米尔万桥之战前后受洗,而是到临死时才受洗,这不像接受耶稣基督的人之所为,更像是在临死时从天堂买个人寿保险。
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也不是罗马国教,80年后提奥多西一世才正式制定基督教为唯一罗马国教,其他宗教均为非法,但犹太教是例外,或许这是考虑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特殊关系。君士坦丁大帝为了控制帝国的东方,把首都从罗马迁出,把希腊文化圈的重镇拜占庭重建为罗马新都,这就是君士坦丁堡。这个古老的城市从此揭开了新的一章。
在君士坦丁大帝200年后,查士丁尼大帝再次远征西方,几乎统一了罗马帝国。但查士丁尼大帝的贡献不止于征战,他制定的查士丁尼法典成为现代西方大陆法系民法的基础,至今影响西方法统。查士丁尼时代也是罗马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不仅四处征集基督教圣物,还大力兴建教堂,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查士丁尼时代建造的。
索菲亚大教堂不是以圣徒索菲亚命名的,事实上也没有名叫索菲亚的圣徒。索菲亚大教堂的全称是Hagia Sophia,应该念做“阿雅·索菲亚”而不是英语化的“哈吉亚·索菲亚”,意为神圣智慧。其中“索菲亚”就是希腊语中大智慧的意思,各地的索菲亚大教堂和以索菲亚命名的地方也是用的这个含义,比如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和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希腊文中哲学philosophia就是由philo和sophia组成的,意为大智慧之友,或者关于大智慧的学问,英文中philosophy当然就是从philosophia来的。东罗马是希腊文化的传承,索菲亚大教堂是作为君士坦丁大主教的本堂建造的,当然使用希腊称谓。这是在东正教与天主教分裂之前,更在新教与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之前,基督教还是统一的宗教,君士坦丁堡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中心,索菲亚大教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东正教、天主教分裂后,这里依然是希腊东正教的“中央大教堂”。
在现址上,其实先前还有过两个索菲亚大教堂,第一个索菲亚大教堂在历史上有记载,有可能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建造,被大火烧毁,没有任何遗迹留下;第二个索菲亚大教堂在提奥多西二世时代建造,在查士丁尼时代的尼卡暴乱中被大火烧毁,有一些大理石雕刻残片留存,现在可以在现索菲亚大教堂西侧展览坑里看见。
尼卡暴乱之后不久,查士丁尼就决定重建索菲亚大教堂,工程在5年10个月里就完成了,这在缺乏机械的古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为了凸现东罗马的辉煌和权威,查士丁尼不惜工本,从各地征集最豪华、精美的建材,包括从已有的古建筑上拆下构件,以佛所(Ephesus)的阿尔特弥斯神庙的大理石柱也在其中。但材质精美还不够,查士丁尼决心要用最宏伟的构造震惊世界。他做到了。
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拱顶(右)的深度发展,结构非常复杂,可以看作半球坐落在方凳上,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三角弧面过渡
主体结构建成后,为了增强抗震能力,又在东西两侧增加了半穹,但加建西侧小半穹的时候,其中一个是按照筒拱完成的,东侧则是三个小半穹
层层叠叠的穹和拱造就了索菲亚大教堂的招牌形象
罗马万神庙是简单穹顶的典范,以单一跨度著称。简单穹顶就是一个简单的半球,基座也是相应是简单圆桶形,或者圆形平面。但方形平面建筑更加符合一般使用习惯。东罗马建筑艺术中的穹隅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穹隅的精确描述比较费事,这是一个三维的复杂形状。简单地说,穹隅好像在一个半球的穹顶下面垫上一个方板凳,半球的圆形底边正好坐在方板凳的边缘上,形成内接圆;方板凳的四角与半球底边之间用下垂的弧面三角形(实际上是方板凳外接半球沿板凳四边垂直切边后形成的形状)连接,四条板凳腿正好坐落在四角的立柱上,弧面三角形之间自然形成半圆侧面,正好用来开窗,改善采光。四面巨大的采光巨窗,中间巨大的单一穹顶,然后向四角延伸,坐落在四根异常粗大的立柱上,这就是索菲亚大教堂的基本结构。索菲亚大教堂在公元537年建成。
但是建成后不久,在接连两次地震中,穹顶损坏。原建筑师的侄子受命修复。他首先加大中央穹顶的弧度,然后把方板凳东西两侧的巨窗扩展成半穹,进一步改善中央穹顶的重量分布,大大加强了结构稳定性,并增大了室内的连续空间,因为现在室内的连续空间延续到四角立柱之外了。他还一不做二不休,沿东西的半穹周边再加建一溜更小的半穹,不过东侧的一个小半穹最后偷工减料了,是按照筒拱完成的。这些小半穹进一步分散重量,形成了索菲亚大教堂穹顶层层跌落的招牌形象。为了进一步降低重量,中央穹顶沿底边开窗,这样还改善采光,使得室内异常明亮。
在此后的1500多年中,索菲亚大教堂经历了无数次地震,但屹然不倒,至今依然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地标。
在东罗马时代,索菲亚大教堂在基督教世界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十字军不去找穆斯林的麻烦,反而攻入君士坦丁堡,洗劫索菲亚大教堂,众多圣物流失。这也成为天主教、东正教分道扬镳的一个契机,史称基督教东西分裂。
1453年,穆斯林大军征服君士坦丁堡,结束了基督教文明主导这里1000多年的历史。征服者麦麦德率人骑马走进索菲亚大教堂,一到这里,立刻下马,四体伏地,赞美安拉,并下令把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在很长时间里,这是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清真寺,甚至成为清真寺建筑的范本,影响随处可见,包括与索菲亚大教堂隔着广场相望的蓝色清真寺。
与索菲亚大教堂隔广场相望的蓝色清真寺更大,但显然是在向前者致敬
鼎盛时期的穆斯林对异教文明很是宽容,没有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那样的疯狂行径。索菲亚大教堂没有遭到破坏,只是按照伊斯兰教不得偶像崇拜的要求加以改造,把墙上和穹顶下的基督教马赛克壁画用灰浆覆盖,并在四角立柱顶上和其他高处安装了至今依然世界最大的伊斯兰书法画牌,赞美安拉。
一战后,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奥斯曼帝国瓦解,土耳其改制为世俗的共和。作为去宗教化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这里不再作为清真寺。1935年,索菲亚大教堂/清真寺正式改为博物馆,不再用作教堂或者清真寺,直到现在,所以索菲亚大教堂只是俗称,正式称呼是索菲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