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战役后韩先楚与邓华有何“是非”可言?
百 祺
一、争议的由来
曾著有《邓华将军传》的罗印文先生【1】,发表了一篇“海南岛解放战役后的是是非非”的文章【2】,经人转载在网上流传,该文提出“随着时间推移,宦海浮沉,世事变化,海南岛战役进程、战役指挥中的是是非非,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扬韩贬邓’,‘扬40军贬43军’的趋势”的惊人之语,其中涉及我军名将韩先楚、邓华之间所谓“是非”功过。由于作者从事过军史研究,并有相关著作,有一定影响力,其语言火爆,因此撩拨了一些网友的猎奇之心,各种议论、猜测、甚至抹黑纷至沓来,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了维护我军形象及军史研究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将海南岛战役的主要来龙去脉、重要争议点,作一番清晰地梳理,去伪存真,对历史作出真实交代,对英模给出公正评价!
海南岛战役的作战方针,从最初的运筹,到多次变化及修正、完善过程中,15兵团、40军和43军指挥员,就渡海作战的时机、规模、运载工具和渡海作战的方式方法等重大问题,多次向中央军委及第四野战军(后简称“四野”)领导提出了建议。在捕捉战机的紧要关头,中央军委认可了40军军长韩先楚持续不断地拼命苦谏——立即发动大规模渡海作战,海南岛战役大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间世事的沉浮和相关史料的缺失,真实、准确地还原其过程,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笔者曾系统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浏览、梳理,结果发现,许多战后回忆、著述,由于年代久远、当事人记忆差异、看问题角度不同等原因,对同一事件、人物的记述,存在着一些矛盾,引发不少争议。还有人趁重要当事人均不在世,撰文标榜自己在战役中,大仙般的“神算”和不为人知的“杰出贡献”,后被人戳穿……。另外,一些专门研究海南岛战役的文章,对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战役指导方针,便大书特书;对不太周全、不太妥当的决策,往往视而不见、予以“忽略”。为了真实地还原历史,笔者通过参考一些战时电报、战役总结、军史战史等可靠性较高的原始材料和战事记录,将各种文献资料相互对比、分析,从多种角度客观地求证不同论述的准确性。如,有貌似“权威”的个人回忆,其中多个重要事件的论述,与权威的战史记录不符,或与众多亲历者的记述相左;因此,该材料的价值就要打上问号了。
在对各种材料的研究中,主要苦于在关键的高层决策内容方面,缺少相关史料佐证,即使在权威的军史战史中,也是语焉不详;这可能是受当时的环境条件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环境的宽松,笔者终于发现了新的线索,并与已掌握的材料互为印证,这为科学严谨地研究海南岛战役提供了可靠依据。笔者想通过还原真实的海南解放历史,让各种所谓“是非”、争议不辩自明,让一些歪曲历史、丑化英模的蜚短流长不攻自破!
二、海南岛战役的真相
1949年10月,我军攻击金门岛失利,损失惨重。11月3日夜,我军又对登步岛发动突袭;由于缺乏有效侦察手段,对敌情判断失误(以为敌人只有4个营),我军以5个营兵力2500余人, 与有海空军支援的国民党军6个多团激战两天三夜, 占领岛屿大部, 虽伤亡1487人, 却毙伤俘敌3200多人。基于兵力相差悬殊,不可能完成攻占全岛的作战目标,我军主动撤退,避免了重大损失。11月14日, 毛泽东致电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作战的失利, 你们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 部署, 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未周, 宁可推迟时间。”(上述“定海附近某岛作战”, 即指登步岛战斗。)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 三野司令部决定推迟发起攻击舟山群岛的时间【3】。12月18日, 毛泽东又致电承担解放海南岛任务的四野司令员林彪:“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三野叶飞兵团,于占领厦门后, 不明上述情况, 以三个半团九千人进攻金门岛上之敌三万人,无援无粮, 被敌围攻, 全军覆灭。你们必须研究这一教训。”【3-5】
经过慎重考虑,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从正在访问的苏联发回电报,将原定春节前后进行的解放海南作战计划推迟,“争取于春夏两季解决海南岛问题”【4-5】。1950年2月1日至2日,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委赖传珠在广州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到会作了重要指示。邓华等人最早提出用偷渡办法进攻海南岛,会议对此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同时还作出了两项决策:渡海登陆工具以改装机器船为主,渡海作战时间延后到6月【4-8】。2月9日,15兵团在给军委、毛主席的报告又提出“最好不限制,以争取1950年完成任务为原则”【5-7】。
对此,韩先楚却另有想法,他觉得作战时间推迟数月,延长战备时间,会使部队松懈;改装机帆船难度很大,需时更长、也不现实,应立足于木帆船渡海作战。他通过老渔民了解到,在谷雨(4月20日)前一段时间,常有北风或东北风可利用,帆船顺风顺浪,一夜可抵对岸;过了谷雨,南渡便是逆风了。延迟渡海、夜长梦多、后事难料。韩先楚机断专行,他在军党委会上提出,关于6月份登陆作战问题,不向下传达,解放海南岛的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在3月份前完成。军党委一致同意,并做了决议;在韩先楚带领下,40军一直在抓紧准备渡海作战工作。
是早打还是晚打?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争议比较大。韩先楚、解方(40军第一副军长)是主战派的代表, 他们主张经过一两次小型偷渡后即可实施大规模渡海作战;因为尽早发起海南战役,可乘敌立足未稳,打乱其海上部署,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使海南同胞早日解放。
3月20日,韩先楚和副军长蔡正国联名致电15兵团及四野司令部(同发解方),主动请战:“大规模登陆作战,在有力的内应条件下,我两军就在风向季节(旧历二月底三月初清明前)各以主力由正面并肩作战,估计无大问题……不知四十三军准备工作及意见如何?”然而,电报不见回音。
3月31日,韩先楚以40军党委名义致电15兵团:“大规模渡海作战条件已经成熟”,无果。谷雨眼看就要到了,但四野司令部依然要继续偷渡。
韩先楚心急如焚、朝思暮想、夜不能寐。4月6日晚,由韩先楚口述,40军作战科长尹灿贞记录,完成韩先楚独自署名的长电文;4月7日凌晨,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5】,要求立即发起海南岛战役,并立下“军令状”:“如果43军未准备好,我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他已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是用一个军,他也要拼死一搏全力拿下海南岛!
韩先楚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建议,甚至越级建言,重点做了四野首长的说服工作,其陈述要点为:现在继续偷渡,敌已加强防范,风险增大;而且船只有去无回,难以为继。既然之前的小规模偷渡都能成功,那么大规模登陆,兵力大、火力强,登陆突破更有把握;现部队海练基本成熟,求战心切、斗志旺盛,应一鼓作气,全面进攻,彻底解放海南岛。如果错过时机,解放海南岛的任务将长期拖延下去,后果难料。一直对常胜将军韩先楚欣赏有加的四野首长终于被打动了,当即批示“按先楚同志意见办!”毛主席也表示同意【9-11】。4月10日,中央军委下达大举强渡作战命令,告知15兵团立即实施【11-12】。决策见证人罗荣桓曾对陈云说:“海南战役……在战役指挥上韩先楚同志起了主导作用”【13-15】。
与此同时,邓华司令员也接受了尽快发起海南岛战役的建议。《第四野战军战史》记载:“3月21日至4月7日,第40、第43军领导根据第一、第二批偷渡成功和岛上守军情况,向第15兵团和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提出了集中力量,实行第三次强行登陆作战,避免两军各自以少数部队单独作战,以便给岛上守军以更大打击的建议。邓华根据两批偷渡和两军船只准备情况,采纳了两个军的建议。”【16】由于43军是按广州会议决定布置作战计划的,临战时只得仓促改变计划,尽全力也只能勉强保障近2个团渡海作战;只是因为40军事先有相应的准备,可以出动2个师6个团参战,这才基本接近毛主席关于1次至少运送1个军兵力的要求。4月15日,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下达强渡琼州海峡、大举登岛作战的命令。4月16日19时30分,12兵团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韩先楚、第一副军长解方(12兵团参谋长),率领该军6个团,乘300多条双桅篷木船,从雷州半岛南端准时启渡。43军副军长龙书金率该军2个团81条帆船也同时起航。
琼州海峡战火纷飞,炮声隆隆,枪声大作,敌舰炮弹从指挥船上空呼啸而过,敌机丢下的炸弹在船旁海面爆炸;韩先楚站立船甲板,沉着镇定,亲自指挥“土炮艇”击退敌阻拦舰队,并将敌第三舰队司令王恩华中将击毙(这是国民党军在海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当船队已逼近海岸时,遭敌强大火力更猛烈的攻击,军指挥船桅杆被敌炮打断,韩先楚奋不顾身地指挥部队加速前进,船离岸还有五六十米,他跳入水中和战士们一起登陆冲击,仅用三个多小时,全军登陆完毕,国民党名将薛岳苦心经营了几个月的“立体防线”被突破。
海南全岛解放的日子是1950年5月1日;其后不到2个月,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若将解放海南作战时间推迟到6月以后,美军同样也会切断琼州海峡,那么海南岛就成为“第二个台湾”。祸不单行的是,我军多次偷渡上岛有8000多人,加上琼崖纵队(1950年1月以前为1.5万人,后为配合渡海作战大力扩充发展,至全岛解放已达2.5万余人——《第四野战军战史》,第586页)【16】,共3万多人,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中,将遭受灭顶之灾!蓦然回首,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触目惊心!我们确实是擦着险境边缘走过来的!正是由于韩先楚将军特有的战略眼光,以及毛主席、四野首长在关键性时刻,对韩先楚锲而不舍、执着求战意图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新中国惊险地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挫折!
百战名将韩先楚!为了海南人民早日解放,而置个人生死和军事荣誉于度外,血胆忠魂天地可鉴!著名军事学者金一南将军曾感慨道:“我们过去说过,万幸有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今天还要加一句:万幸有韩先楚这样的战将。”【11】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三、讨论
罗印文先生出于对邓华将军的敬仰之心,要为崇拜的英雄“出头”,争一口气。但整篇文章,能拿出来的,只有两件事。首先韩先楚与邓华曾有两次争论,罗先生认为:“这两次争论,难免给双方留下不愉快的记忆。”然而,作为我党忠诚战士、我军著名战将的韩先楚、邓华,在进攻海南岛的战机选择上产生争论,这在战争年代是常有的、很正常的现象,是对革命事业负责的表现。邓华作为战役负责人,自然要听从四野司令部的指示,不得随意更改作战计划。韩先楚唯恐错失战机,求战心切,也是难能可贵!为此出现矛盾、发生争论,为的都是胜利的目标;最终意见统一,取得了海南岛战役的胜利。当年的威远堡战斗,与韩先楚发生过激烈争论的罗舜初将军,在战后总结会,号召大家好好地向韩先楚学习。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这一对老搭档在后来的岁月中继续争论,据说有时争论得更激烈,简直是面红耳赤。这是两个共产党人纯净心灵的披现,是两个杰出的将军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19】这是长期研究军史的学者张正隆采访当年的见证者,所留下的记述;在“四野”将领中,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没人当个问题。第二件事,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据说韩先楚对邓华“攻得很凶”。但那是什么年代?当时为了维护领袖的威望,大家都参加过批判,都说过头话。然而,人们也看到了一个侠肝义胆的韩先楚;彭德怀在庐山出事后,唯有韩先楚和黄克诚去看望了彭老总。许多人对此由衷地敬佩!杨得志撰文回忆:“1959年的庐山会议,先楚、世友和我都是后来赶去的……先楚的话语尖锐,心中的不平溢于言表。有一天晚上,他去看望了彭老总。这种举动,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多么难能可贵!”【20】韩先楚在看望彭德怀的同时,也看望、安慰了黄克诚。黄克诚复出后,曾多次称赞韩先楚,在那种非常时刻也不说过头话【21】;因此和他保持着深厚的情谊。谁想到,他们曾是“积怨甚深”的“冤家”啊!早年,因部下有人叛逃,韩先楚遭猜疑,并与黄克诚产生矛盾。后来,韩先楚愤然申请离开最热衷的战斗岗位,到延安学习多年。抗战胜利后,上级安排归心似箭的他,回原部队,黄克诚却让他吃了闭门羹;韩先楚又受委屈,隔阂骤升。庐山会议黄克诚落难,在他最孤独、最无助时,韩先楚捐弃前嫌,对昔日的战友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其后还专程探望、慰抚;落难时刻见真情,黄克诚非常感动!韩先楚的侠义及胸襟,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另外,罗先生的文章中,所述邓华与韩先楚两次争论的情况,也有些不合情理。所谓见证人当时的身份是作战科长,当两位高级首长激烈争吵时,下属能不回避吗?他敢不回避吗?他在指挥机关工作多年,连这点规矩和常识都不知道吗?实际上,张正隆在《战将:韩先楚传》中就有类似的记述:“邓华来40军视察,与韩先楚谈论期间,郑需凡被叫了进去,见两位4野名将都铁青着脸。邓华问他:你敢保证谷雨前有北风、东北风?错了杀你头!”【6】他们铁青着脸,显然有争论,但没人听到争吵的内容,因为首长们闭门争执,回避下属。“杀你头”只是泄愤的气话;但也可以知道,如果在生气的首长们面前充当“电灯泡”,会有多么大的“风险”!因此,当时不可能在现场,却自称两次都是现场唯一见证人,其相关的描述与真实情况有大多的出入,那只有天知道了!但这一切,丝毫不会减损韩先楚将军的形象。综上所述,通过对海南岛战役清晰、细致地梳理,事实证明,韩先楚和邓华都是海南解放的大功臣!他们之间,由于性格原因、言语不合,有过不愉快,那不是原则问题,绝无对错之分、“是非”可言。罗印文先生好心“帮忙”,结果适得其反,有人误解韩先楚,也有人质疑邓华,“是非”越来越多;这是有悖于英雄本意的多余之举。而且,“出现扬韩贬邓等趋势”属主观臆断,缺乏事实根据。今天,海南岛战役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罗先生应该可以解开多年的心结了。
英雄们已离我们远去,其精神风范、卓越贡献,普润万物、惠泽天下!每一个有良心、知感恩的中国人,都不会无谓地去惊扰英雄的在天之灵;愿英雄安息!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1] 罗印文.邓华将军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8
[2] 罗印文.海南岛解放战役后的是是非非.(摘自《炎黄世界》,青岛日报集团-读报参考)[EB/OL]. [2018-07-17]. http://www.dubaocankao.com/html/news/shgc/2015/0911/6404.html.
[3] 卢辉,郑怀盛. 登步岛渡海登陆作战经过与思考[J]. 军事历史,2007(3):21-25.
[4] 魏碧海. 海南岛战役渡海登陆作战的历史经验与思考[J]. 军事历史,2001(1):7-12.
[5] 钟一. 《解码解放海南》——还原真实的解放海南历史. (来源:海南日报,党史频道-人民网) [EB/OL]. [2018-07-17].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417362.html.
[6] 张正隆. 战将:韩先楚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0.8
[7] 余勇. 韩先楚与解放海南岛之战. (来源:人民政协报,党史频道-人民网)[EB/OL]. [2018-07- 17].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0835/180027/180028/11047894.html.
[8] 叶青松. “胆大包天”的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韩先楚[J]. 党史博览,2006(9):41-45.
[9] 金一南. 谈开国上将韩先楚,一个专门为战争而生的战神. [EB/OL]. [2018-07-17]. https://www.365yg.com/i6467543240881996302#mid=67682246882.
[10] 韩先楚.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跨海之战[ N ].人民日报,1962.7.31第5版.
[11] 金一南. 胜者思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4:61-70.
[12] 郑德厚. 海南岛战役中的解方将军[J].党史博览,2004(9):37-40.
[13] 夏明星,高桃源. 从篾匠到名将——上将韩先楚传奇[J].党史博采(纪实),2007(7): 33-38.
[14] 于兴卫. 第40集团军:打速度战的“旋风部队”[J].环球人物,2013(4):24-25.
[15] 张兵,于兴卫,李新丽. 18个集团军的湖北名将与战功[J].报刊荟萃,2013(7):11-14.
[1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编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 2007.3
[17] 肖燕明. 一代将才——邓华[J].广东党史,2007(1):15-19.
[18] 苏振兰,张贵平. 一代名将邓华[J].党史博采(纪实),2008(8):21-26
[19] 张正隆. 雪白血红[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8
[20] 张正隆. 韩先楚在庐山探望彭德怀 被指"漏网分子"自认有几分合适.(来源:文汇读书周报,文 史-人民网)[EB/OL].[2018-07-17].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3464231.html.
[21] 程子华,郭述申,刘震等. 卓越的军事家 我党的好战士——忆韩先楚同志[ N ].人民日报, 1987.5.21 第5版
(本文来自《军史探秘》-电子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24/20/55392858_7729502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