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上市20年新浪欲私有化退市,门户“一个时代的消亡”

文 | 七夜簌

7月6日美股开盘前,新浪宣布公司董事会收到来自New Wave MMXV Limited(以下简称New Wave)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拟以较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溢价约20%的每股收购价——41美元现金,收购新浪全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

同时,新浪董事会成立一个由独立董事张颂义、张懿宸、汪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对这一笔估值为26.8亿美元的交易进行评估和审议。交易一旦完成,新浪将从纽交所退市。

据公开资料显示,此次提出收购提议的公司New Wave注册于英属维京群岛、由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主控。而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新浪65384161股的份额中,曹国伟通过New Wave持股12.2%,有58.6%的投票权。

500

投身近期这波由瑞幸暴雷引发的“中概股回归潮”,新浪估值长期偏低的问题很有可能为其逃离华尔街的“最后一根稻草”。受此消息影响,昨日晚间美股开盘后,新浪股价上涨10.55%,截至收盘40.54美元,较要约价仅低1.1%,总市值为26.51亿美元;而新浪持股比例为44.9%的子公司微博上涨近17.97%,截至收盘价39.78美元,总市值90.09亿美元,达到其母公司新浪的3.4倍。

作为国内首度登陆纳斯达克赴美上市的初代互联网公司,新浪曾经历过2001年10月每股1.06美元的历史冰点,也曾经历过2011年4月每股147美元的辉煌巅峰,自2018年后股价持续下跌,上市20年后每股约30~40美元的暗淡退市,又释放出哪些信号呢?

退市谋变,门户网站成时代眼泪

关于退市,有新浪内部人员知情人士称,私有化后管理层对公司保持100%的控制权,可以进行多元化战略和业务尝试,给公司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而结合近年来新浪自身业绩,老牌门户网站在互联网新风口崛起的冲击下,其商业化变现转型的乏力值得关注。

作为成立于1998年12月中国首批互联网公司之一,新浪公司将自身定义为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网络媒体公司,目前旗下核心业务包括门户网站新浪网、手机新浪和社交媒体微博。

2000年4月,新浪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以每股17美元的发行价发行400万普通股,成为中国第一家以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赴美上市的国内门户网站,同时带火“门户”这一互联网概念。后搜狐、网易同年相继上市,三者与腾讯一同并称“四大门户网站”。

500

随着门户“大而全”的内容模式逐渐衰落,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以及移动APP等新形式的崛起,腾讯、网易、搜狐和新浪纷纷脱离传统的门户概念谋求转型。较之前三者均选择在网游上布局发力并试水社交和视频,新浪将更多的资源投入自家社交媒体平台——微博。2012年,新浪调整公司架构为门户与微博两大业务体系并立,并由王高飞出任微博CEO进行商业化转型;2014年,新浪将微博分拆,在当时的美股寒潮中低调上市。

500

互联网风口稍纵即逝,失去在下一个风口的先发优势成为每一个“前浪”在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隐忧。比如,微博在用户参与度、话题广泛性等方面优势或许正在让渡于“后浪”。据财报显示,2020年3月微博平均日活跃用户数同比增加18.72%至2.41亿,虽较上年同期净增约3800万,但仍不敌抖音日活用户同比增长60%至4亿、快手日活突破3亿的流量。

而新浪在直播、短视频等新领域的试水却似乎总是浅尝辄止。2013年,阿里巴巴购入新浪微博18%股权,后上线微博淘宝版,同秒拍、一直播等移动视频平台合作,提供明星流量资源,却并未成功打通自身变现渠道;直至2017年,微博才开始自建短视频团队;2019年推出内容社交平台“绿洲”。

据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微博总营收为3.23亿美元,在新浪总营收中的占比超过70%,其中广告收入占比较大。在热门短视频移动端广告对微博广告造成冲击的当下,微博较为单一的营收渠道的劣势逐渐突显。疫情期间,新浪最核心的广告收入再度受到重创:一季度净营收为4.35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4.751亿美元下降8%;广告营收为3.1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3.880亿美元下降20%。

政策利好,“出海”中概股扎堆“归国”

目前,新浪官方暂未对外回应私有化之后的计划。但基于近期美国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收紧的监管政策及回国上市估值高、可募集更多资金等诸多益处的政策利好,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新浪作为中概股的“归国潮”中的一员,或将在港股或A股市场再次上市。

数据显示,以美国为主上市地的中概股有234支,其中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及科技、消费、医疗等新经济领域。实际上,这些轻量化创业的互联网公司此前热衷于赴美上市,也是基于美股市场标准相对宽松的特点。对比而言,此前国内A股的上市标准的其中一条要求为连续三年净利润达3000万以上、港股市场上市标准中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双重股权架构均有要求限制。

500

中概股从境外回归一般要经过私有化退市、拆VIE架构、挂牌新三板或借壳上市等诸多流程,耗时较长且私有化的资金来源需承担巨大压力。比如,360从私有化退市到回归A股重组上市,经历两年半多,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曾自述200多亿人民币的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博纳在2015年启动从私有化退市后,因税务及商誉暴雷等问题IPO受阻难以上市。

但繁琐的程序及未知的压力,并未阻挡中概股归国的脚步。4月到6月,聚美优品、易车、58同城相继宣布私有化完成正式退市。同期,4月30日,证监会公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调整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在境内股票市场上市的市值要求,大幅放宽海外上市的VIE架构企业回归A股的门槛;6月12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为中概股回归A股市场创造利好条件。

此外,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成为另外一条归国捷径。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的《主板上市规则》正式生效,明确在港进行上市时,可保留现行VIE架构及不同投票权。而且港交所在会计准则、上市监管等方面同美国资本市场对接更为顺畅。

500

新规颁布之后,符合条件的中概股企业,仅需四个月左右即可完成二次上市,时间成本较低。2018年7月和9月,小米和美团点评相继成为港股上市规则修改后首批以“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的公司。继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去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之后,网易、京东两大互联网巨头也先后赴港IPO。此外,百度、携程、拼多多、新东方等公司也曾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

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潮起潮落,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转型困境中的风向不断变化,内在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控制权的掌控,似乎同样任重而道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