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亲子关系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谈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觉是深恶痛绝,苦大仇深,或者是无可奈何,摇头叹气;同时大部分人会觉得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自己顶多是受害者。看到这个题目,多数读者第一反应是,认为亲子关系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没什么关系,认为作者不知所谓,会觉得作者在胡乱联系、故作高深,甚至是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
不过,写这个题目绝不是解构严肃、消解崇高、虚化现实,不是无厘头;不是噱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夺眼球、求关注;不是指桑骂槐。看完本文,你会认可我的分析,还会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看有没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因为不是在传统的意义上用这两个概念,我给它们分别加了引号。
我不准备给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定义和经常谈到的表现,相信大家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都会有自己的感觉和体会,对阅读这篇文章来说,有一点感觉就够了。
谈到形式主义,有很多词会出现在脑子中,如应付差事,糊弄领导,磨洋工,花架子,表面文章,等等。高雅一点的词有阳奉阴违。总体上是三个字,一个是假,一个是虚,一个是瞒。
谈到官僚主义,也有很多词会出现在脑子中,如官老爷,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态度粗暴,独断专行,瞎指挥,推诿拖拉,老于世故,得过且过,等等。总体上是四个字,一个是假,一个是虚,一个是压一个是纵。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是相互独立的:一方面,官僚主义中包含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二者还有相互的因果关系,官僚主义会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会激发官僚主义。
看到这些词,有孩子且孩子已经上学的家长可能会有一点感觉了。
一般来说,孩子还小的时候,自理能力有待提高,父母主要是照顾多一些,这个时期,大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是差不多的。
等到大一些,上学以后(现在更早一些,甚至在幼儿园中班或者大班),孩子慢慢长大,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自主性越来越强,家长也开始管得多起来;家庭之间的亲子关系开始变得很不同,应该说,有多少个家庭,就会有多少种亲子关系。有的家庭亲子成友,家长舒心,孩子学习进步,性格开朗活泼;有的家庭亲子成仇,家长闹心,孩子学习滑坡,性格孤僻叛逆。
亲子关系中,家长是强的一方,孩子是弱的一方,亲子关系的关键在家长,主动权在家长手里。当然。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强弱关系会逐渐平衡,甚至会反转,家长会逐渐失去主动权;如果前期亲子关系没有处理好,后续的结果只能是家长用更极端的方法,或者是听之任之,随波逐流。
为什么不同家庭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关键在于不同的亲子互动模式。我把不同的亲子关系总结为四种模式:一是教导陪伴并重模式,二是娇惯模式,三是严管模式,四是不管模式。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大概是四种模式不同权重的结合。
教导陪伴并重模式中,家长会主动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什么兴趣,交了哪些朋友,心理有什么感受,发现可能存在的弱点和问题,然后花时间想办法解决问题,改正缺点,陪伴孩子成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这一类的家庭中,家长了解孩子,孩子信任家长,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孩子在学习、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良好的发展。
娇惯模式中,家长不去了解孩子的情况,总是被动顺应孩子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放纵的结果只能是,孩子变成家里的小霸王,在学校里和社会中也会表现出小霸王作风,无法与人合作;开始的一点很小的坏习惯会变成大的不良嗜好,严重的会走向违法犯罪。这一类中的富裕或有权势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有权势依仗而轻易走向违法犯罪,最终坑爹;不富裕和没有权势的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父母最终没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而轻视或仇恨父母。
严管模式中,家长不去主动了解孩子的情况,总是命令孩子做这做那,且态度粗暴,达不到要求,动辄训斥。这类的家庭中,孩子还小的时候,反抗能力差,只能忍着或哭闹,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就会关起门来拒绝与家长交流,或者用应付差事的办法进行软对抗,再大一些,开始漠视家长的要求,最后会变成直接对抗;孩子会有严重逆反心理,性格暴躁,处理人际关系有障碍。
不管模式中,家长既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也不教导陪伴孩子,甚至连娇惯或严管也做不到,对孩子的要求不做反应,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这样家庭中,亲子感情淡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不安全感强,往往不知怎么对待和处理各种感情,难以与人交往;孩子从小无人管,很容易接触社会上的坏行为,在放任自己中学坏。
对上面几种模式做一下总结。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是真,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是假;家长用切合孩子实际的方式,是实,用不切合孩子实际的方式或完全不管,是虚;假与虚的结合有两种表现方式:粗暴命令,是压;被动娇惯或放任不管,是纵。
孩子付出真的努力,是真,不付出真的努力,是假;孩子用有效的方式使自己进步,是实,用应付差事、磨洋工的方式或完全放任自己,是虚;假和虚结合使孩子用瞒骗的方式对付家长。
对比前面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中确实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
在亲子关系的例子中,“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也不是独立的,家长的“官僚主义”中包含“形式主义”;家长的“官僚主义”容易引发孩子的“形式主义”,孩子的“形式主义”也容易激发家长的“官僚主义”,在孩子小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前者,孩子慢慢变大,后者会越来越重要。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因此,很多家庭会想着消灭它们。不过,这基本不可能,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尽量抑制它们的严重程度,降低它们的影响。
家庭中,家长与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既然是不同的个体,亲子之间就会有矛盾,或者说的轻一点,会有不同。亲子之间的不同有无数种,但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归纳为:对目标的认知不同,对困难的认知不同。对目标的认知不同,导致亲子之间在不同目标的重要性上排序不同,感受到的不同目标带来的激励强度不同,相互之间对激励强度的认知也会有差异。对困难的认知不懂,感受到的不同目标面临的困难大小会有不同,相互之间对不同目标需要多少付出的认知会有差异。两方面的差异合在一起就会导致在不同目标需要的合理努力程度的认知上出现不一致。
相互之间在合理的努力程度上达不成一致,就会出现矛盾。有了矛盾,就要解决。家庭中,家长处于相对强的一方,因此家长在解决矛盾时是相对主动的。一个办法是亲子之间多交流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帮助,逐渐在合理努力程度上达成一致,这对应的是前面讲的教导陪伴并重的模式。第二个办法是家长完全顺应孩子的要求,放纵孩子,这对应的是前面的娇惯模式。第三个办法是家长用压制的方式要求孩子完全顺应自己的意愿,这对应的是前面的严管模式。第四个办法是家长完全无视矛盾的存在,不做任何反应,这对应的是前面的不管模式。
为什么会存在四种不同的模式?我们从主客观方面找一下原因。
主观上,家长是否有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的意愿是很重要的。只有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精力、心思,不怕麻烦,才可能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
客观上,不同家庭在财富和时间方面差异很大,更关键的是不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能力上也是差异很大的,就是说,家长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上面四种模式对应的主客观原因,不过这里不准备进一步展开。
总结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只是教育孩子,更是教育家长的问题。如何教育家长是个大问题。
写道这里,联想到在我国众所周知的几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看来很多事情是相通的,世事洞明皆学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