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经典理论:21世纪的恐惧诉求(threat appeal)

写在前面:

恐惧诉求是一个很狡猾的东西:一直以来,说服者对它给予的厚望,简直和对它产生的怀疑一样多。人们会因为恐惧而改变吗?什么程度的恐惧能产生最优效果?恐惧诉求的心理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自霍夫兰以来,一致萦绕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者心中。在本期的推送中,我们为你摘译了美国西北大学研究者Daniel O’Keefe对这一话题做出的回顾。O’Keefe本人不仅是说服研究(persuasion studies)领域享誉世界的一流学者,同时也是畅销教材《说服:理论与研究》(Persuasion: theory and research)的作者。本期推送的内容节选自本书第三版(2016年出版)。希望我们的引介,能让你对恐惧诉求的理解,收获不同的视角。

500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里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究竟哪种程度的诉求效果最佳,目前在学界仍没有一致的结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500

让我们先用一句话定义恐惧诉求: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信息来制造恐惧,接收到这些信息的人,则出于保护自己免受潜在威胁的动机,采纳我们提供的信息,并付之于行动。

恐惧诉求的内容设计有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描述威胁的材料,另一个是描述行动策略的材料。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给汽车驾驶员们观看可怕的交通事故,这固然是一种恐惧诉求,但却并不完整。我们还需要继续补充一句话:请不要饮酒驾车。

500

恐惧诉求的逻辑并不复杂。我们说吸烟可能导致肺癌,尽快戒烟有助于身体健康。这是一种标准的恐惧诉求,理想上讲,吸烟者会因为听到这则消息而选择戒烟。

是的,仅仅理想上讲。

01. 保护动机理论(PMT)

500

相比理想来讲,现实总是骨感得让人心慌。恐惧诉求的争议之处在于,恐惧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也许并非我们想的如此线性。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简称PMT)对此给出了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刚才说,一个完整的恐惧诉求材料中,包含着至少两组信息:威胁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同样,PMT认为,在人们采取保护性行为时,也会有两组考量,它称之为威胁评估(threat appraisal)和应对评估(coping appraisal)

500

在威胁评估中,人们会考虑两个具体问题:这个威胁有多严重(perceived threat severity)?我遭受这种威胁的可能性有多大(perceived threat vulnerability)?

在应对评估中,人们会考虑另两个具体问题:推荐给我的解决方案究竟有多有效(perceived response efficacy)?我是否有能力按照建议来行动(perceived self efficacy)?

举个例子。减肥。

500

一则关于减肥的恐惧诉求材料可能是这样来设计的:这位朋友,肥胖会导致心脏病,健身可以减肥,减肥之后,心脏病的患病几率也会下降。

当一个肥胖者看到这则信息的时候,TA的大脑中会迅速闪现四件事:心脏病有多严重?我有多大可能的心脏病?锻炼是不是真的管用?我有没有能力坚持锻炼?

02.平行过程扩张模型(EPPM

500

和PMT一样,平行过程扩张模型(The 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简称EPPM)也同意,面对恐惧诉求信息时,人们会关注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不过,EPPM又往前走了一步,它认为恐惧诉求还会激活另外两组平行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人们可能会希望去控制恐惧带来的威胁,即威胁控制过程(danger control processes);另一方面,人们可能会希望控制他们对威胁的感知,即恐惧控制过程(fear control processes)

EPPM的两个关键结论是:当感知威胁较高、效能感知较高,威胁控制过程便会被激活;当感知威胁较高、效能感知较低,恐惧控制过程便会被激活。

我们用戒烟当例子来说明。

500

所谓感知威胁较高,就是吸烟者真的意识到了吸烟产生的严重危害。所谓效能感知较高,就是吸烟者真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戒烟。这时,吸烟者往往会进行戒烟的尝试,也就是进行威胁控制。

不过,如果感知威胁较高、效能感知较低的话,吸烟者虽然意识到了吸烟产生的严重危害,但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去戒烟。这时,吸烟者往往会重新评估吸烟本身的危害,例如“吸烟可能导致肺癌,但怎么会这么巧,我就被选中了呢?”。

500

是不是很耳熟?其实,这也是一种认知失调后的自我调整

因此,EPPM对我们的启发在于:一则恐惧诉求的有效性,并不仅仅在于能否“吓到”被说服者。例如,戒烟广告不能仅仅说吸烟会导致肺癌,而是需要更多强调“应对评估”:戒烟有用,你能做到。

03. 到底何种恐惧最为有效?

500

既有研究者经常会把恐惧诉求分为三类:重度恐惧、中度恐惧、轻度恐惧。我们常常认为,这三种恐惧所产生的说服效果,会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inverted-U-shaped relationship)。重度和轻度都不好,因为重度会把人吓跑,轻度根本吓不到人。我们还是选择中度吧。但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基于直觉的误解。既有研究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4点结论,供你参考。

  1、 一般来讲,更强烈的内容会激发更大的恐惧。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大约在.25-.40。

  2、 一般来讲,更大的恐惧会激发更好的说服效果。换句话讲,重度恐惧、中度恐惧、轻度恐惧的说服效果并没有呈现倒U型关系,而是线性关系。

500

  3、 一般来讲,更强烈的内容会产生更好的说服效果。不过,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大约在.1-.2。

  4、 更强烈的恐惧诉求,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不会产生更好的说服效果。其一,当被说服者本身的恐惧级别已经很高时。例如Earl和Albarracin对艾滋病防御说服的研究发现,高度恐惧诉求的意义并不大,因为人们对于艾滋病的危害,已经了如指掌。其二,当被说服者对推荐的行动方案并不认同时。此时,如果我们增加恐惧诉求的强烈程度,对说服效果的改变并不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