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性的本质及其来源

     对人性的认知一直是过去的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这个问题是人们制定法律制度,开展教育,制定礼仪规范等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的认知基础,比如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巩固和发展人的善良本性,把人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而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制定严刑厉法来制止人们作恶。但是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多元的,比如有的人喜欢撒谎,而有的人诚信待人;有的人品性高洁,有的人就是犯贱,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散;有人性情急躁,有人慢条斯理,有人坚忍不拔,有人遇事就跪,有的人崇尚自由,平等待人,有的人就喜欢高人一等,欺负别人的感觉,有的人自私自利,有的人大公无私,如此等等。以至于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好像至今也没有定论。

     马克思主义把人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并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认识人性,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身存在及其特性,比如我们常说的食色性也就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比如人处于社会中会与他人形成朋友关系,工作关系,夫妻关系等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人身份,而在于人的社会人的身份,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钟社会关系中。同时,在社会中劳动(工作学习等)是人的本质活动。这一观点强调了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和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

     但是人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认识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论述了人性的问题,并不能说明人的主观上的善与恶问题。虽然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为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需要人们发挥人的诚信,勤奋,帮助他人等主观特性,但人在社会关系中同样也会表现出坑蒙拐骗等负面特性。而且在自然人的属性上,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会追求为自己谋利,但同时父母亲对自己婴幼儿的爱护和抚养也是人的自然本性。

     所以本文再次从主观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探讨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并由此解答一些问题。

     说人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一个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生所固有的属性,即人的天性,先天本性。

     先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我认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而为人的本质特性,就是人有了清晰明确的主观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形成了“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精神,眼神,炯炯有神等,人有神而明,无神则昧,就是如动物般蒙昧无知。二是人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可以主导自己的行为;三是人有了意识,可以记忆和思考等等。为表达方便,还是说主观意识。人和动物都是客观物质实体和主观意识的统一,其他高级动物也有意识,但是他们的主观意识还停留在动物本能的阶段,还没有产生质的变化。而人的主观意识的形成使人走出了自然界,变成了高于其他任何物种的人。

     意识的形成带来两个变化,一个是意识可以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包括客观物质的存在与变化发展,也包括人的自身及其特性,由此世界开始形成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对立与统一。另一个是意识使人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支配,从而使人的行为活动处于生物本性和人的意识支配的共同作用,而不再是像动物的行为活动那样基本上完全处于生物本性。同时,人的意识使个体的人在客观现实世界中面对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最终乃至个体生命的生死抉择时,是见利忘义还是舍生取义,个体具有了一定的主动选择权,不像动物那样只能是受到动物生命本能的支配,没有主动选择的能力。这两个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能力。但是作为整体的人类乃至部分整体的族群,仍然是没有主动的选择权的,只能是按照世界发展与变化的要求,发展发展再发展,前进前进再前进,而没有主动停止或退步的权利。不然的话,落后迟早要挨打,退步马上遭淘汰。

再说人的天性。前面已经说到,人的天性是复杂多元的,有善与恶,勤与惰,自私与为公,诚信与欺诈急躁与散漫等等。但是善与恶,为公与为私是人的天性中人们探讨最多的维度,所以本文还是主要从善与恶和为公与为私的维度来分析。同时,善与恶是感性的主观感受,为公与为私是理性的意识思维,两者相互关联性较大,为公近似于善,为私近似于恶,在此把他们对等起来加以分析,暂不考虑差别。

无论是人的本性还是天性,自然是和人与人类社会同步形成的,有了人,就有了人性。那么人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进化论,人是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那么人性自然也是从自然界中进化来的。同时,从主观上说天性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的客观生物本性在主观意识中的延伸,生物本能是主观天性的来源基础,人的天性是人对自身动物本性在主观意识上的反映。所以,人的主观天性与人的生物本性相统一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所面对的永恒主题是生存和繁衍,这是自然界中生物一生的全部意义。这个主题到人类这里变为了生存和发展,生存是基础,有了生存才能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发展就会生存不下甚至被淘汰,十九二十世纪的历史给我们的一个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生存和发展是统一的。自然界的生物从种群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做生存与发展,只是发展的非常缓慢,而且是出自于生物本能,自身不能掌控。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的生存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先有了生存才能有进一步的繁衍或发展,而繁衍是基因的延续,生物个体印记的传承。这种生物个体追求自身的生存与繁衍的动物本能,进化到人形成之后,反映在人的主观意识上即为人的主观本性恶(自私自利)的来源

人是有猿进化而来,而猿是群居性物种,人同样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所以人和人类社会或种群是同步进化而来。人类是个整体性的概念,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整体性的人类同样需要整体的生存和发展。虽然个体和整体的追求目标一致,且整体是由个体组成,但是两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反而有时是根本对立的。因为人和人类是生存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客观物质世界是人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人和人类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追求是无限的,但是客观现实世界中可供人和人类利用的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面对有限的资源,个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追求的无限性就会和人类整体对生存与发展的追求相矛盾,某个人或某个集体占多了,整体中的其他人拥有就会相对偏少,从而形成个人和集体,集体和整体的矛盾性。同时,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程度也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人类的历史是无限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无限的,绝对的,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的无限性,绝对性,要求整体中的个体必须能够违背自身自私自利的本性对其他个体让渡部分利益,以保证整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这种要求从自然界中动物繁衍行为中让渡给直系后代的动物本能开始,一步步进化发展到人类的让渡给陌生的弱者自己的利益,反映在人的主观意识上就是人的主观本性善的来源

而人和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整体的生存与发展也是以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本质上是相统一的,反映在人的主观意识上即是人的本性的善与恶是相统一的。由此也就是说人的天性是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从客观的角度讲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自然性和本性恶是人生存的基础属性,反映人和人类的生存本能,社会性和人性善是人的发展属性,反映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

所以总的来说,人性是人的先天本性即生物本性与本质属性的统一。人性源于生物性而高于生物性。生物本性是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同时,如前所述,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判断,能够对自身的生物本性加以认识和取舍性的约束。而人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且发展是有方向的,那就是去恶扬善。一个人呼应这种人类的发展趋势,限制自己自私为恶的心理,而培养自己善良的一面,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反之,一个人违逆这种发展趋势,而去善为恶,就是没人性,反人类,禽兽不如等等。所以可以简单的说一个人向善就是有人性,作恶就是没人性。

本文先这些,以后再说社会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及运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