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夜爆红到被疯狂质疑:3年后,香港“最美女搬运工”现在怎么样了?

文 | 栩先生

首发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1

先从一个曾经爆火的人说起吧。

2017 年,一则网友随手上传的视频,让搬运工朱芊佩迅速走红。

视频里的她,背心搭热裤,徒手扛起一袋袋重达三、四十斤的货物时,会露出硬朗的肌肉线条,很快,“港版罗拉”的名字霸占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500

采访、上节目、做代言,她的励志故事被疯狂传播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质疑声:“长成这样干什么不好,非要做搬运工,炒作吧?”

但不同于一些以职业技能为噱头来炒作的网红,30岁的朱芊佩是货真价实搬砖八年。

2010 年因为厌倦了职场中的是是非非,开始了搬运工的生活,这一搬就是 7 年,物流一年,水果市场 3 年,泰国货车一年,运输队 3 年,现在搬运粮油。

她还一个人搬过 60 板货,每板三四百公斤的大米,从早上 10 点搬到半夜 1 点。

她很享受这份混迹男人堆的工作:" 大家都好直率,真诚,又好团结,会互相帮助。虽然每天一身臭汗,但很开心。"

17 年 1 月,一名网友偷拍下几张模糊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图中她以一人之力拖动目测 500 斤的水,就算猛男也未必能做到,何况一个纤瘦美女,然后火了。

 500

但火了之后的她没有进娱乐圈,也没有开直播。

“水泥姐”火了三个月开兰博基尼,朱芊佩火了一年多仍在做搬运工。

明明可以靠颜值生活,却偏偏要靠自己的双手工作。

2019年的时候,人民日报都忍不住专门发了一篇文章,《从一夜爆红到被疯狂质疑,香港“最美搬运工”港版罗拉后来怎么样了?》,来追踪她一夜爆红后的生活。

2019年初,朱芊佩参加了内地一档相亲节目,成功牵手男嘉宾,让人们再一次注意到这个样貌姣好,长得像 TVB 明星的香港搬运工。

她看起来变了,换上仙气飘飘的长裙,精致的妆容,“女人”得差点没认出来。

 500

 

但看完她的短片后会发现,一夜爆红的她并没有按照大众设想的剧本发展。

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爆火之后,有那么多种活法。

她要是想炒作自己,不比那个小吴、王境泽,甚至多少“抖音女神”知名度更高?

她要是开一个直播,估计刷跑车都能让她真的买得起跑车了。

但她都没有,而是选择回到香港的街巷里,因为她始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

比起保持微笑,面对采访镜头,一遍遍重复自己看来并没有什么好歌颂的故事,她更喜欢搬货、推车、累到大汗淋漓的踏实感。

她回到香港,回到那些隐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大街小巷里,依旧每天早晨 8 点准时上工,在一天之内,将近十吨的货安全搬至三十几个不同的送货点。

 500

搬运工是体力活,又苦又杂,现在的年轻男孩都不愿意干了,何况是个姑娘,还是她这样年轻又漂亮的姑娘。

因为好奇她现在还在干嘛,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专门去网上搜了一下她,发现居然很难找到她现在的资料。

一年多又过去了,现在的朱芊佩又在干什么呢?

 

2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认证微博,粉丝只有一万多人。

500

说实话,以当年她的爆火,如果早一点上抖音的话,估计粉丝破千万都有可能。

微博里更新的生活,除了日常搬运,偶尔也接拍一些宣传视频。

最近的一条微博里提到自己考过了货运车的牌照,小小的实现了梦想。

总的看,从爆火到回归平静,她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新的变化。

说实话,翻看了她的多条微博,我挺佩服她的。

佩服她直到现在,还能坚守自己的初心。

其实,朱芊佩也不是没干过别的。

她做过办公室文员,“不能用真心,戴面具做人,很累。”

她做过保安,“虽然可以巡逻,但大半夜在一群大叔中间,怪怪的。”

后来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跟车员”的招聘广告,这个几乎见不到女性的行业,让朱芊佩感兴趣极了。

搬运工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在朱芊佩看来,不会说话的货物比人好打交道,搬东西的同时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跟着车跑,自由自在的。

自己选的路,她坚信自己会笑着走完。

500

她大方承认:我热爱这个行业,职业不分贵贱,不分性别,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500

 

3

浮躁的社会里,像朱芊佩这样的人,堪称是一股清流。

这些年,从微博到微信,从抖音到快手,那么多人拼了命的想出名,甚至不惜突破底线,搏出位。

而她,却反而能在出名之后,依然保有一颗平常心。

我相信,云淡风轻、不骄不躁的背后,是她这么多年各种经历磨练后的成色,更是源于内心的清醒和成熟。

从她的身上我至少得到了三点启发。

第一点,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想明白。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困惑。

年轻的时候说“不知道干啥”,往往是指不知道干什么才能挣大钱,干什么才能世俗成功。

到了中年说“不知道干啥”,往往是指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剩余的人生不畏惧,不焦虑,不后悔,不遗憾。

芸芸众生,要么不知不觉,要么先知先觉。

先知先觉者,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懂得进退取舍,什么时候该拼一把,什么时候该战略性放弃。

而不知不觉者,总是被生活和潮流推着走,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更没有向着内心真正渴望前进的行动。

所以,一定要早一点去想。

去思考这辈子到底想要过、能过怎样的生活,自己又能在什么事情上能真正实现价值,人生短暂你究竟能改变和影响什么。

既不好高骛远心比天高,也不至于妄自菲薄唯唯诺诺。

一天没想明白,则一天虚度光阴;一年没想明白,则一年都在荒废人生。

想明白,意味着该有自己的目标了。

这种目标不是“先挣一个亿”之类的宣言口号,而应该像是打仗时“攻下那个山头”一样,不仅有清晰目的,还要有详细的作战计划。

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情况,知道自己手里有什么牌,进攻的时候部队如何展开,分成几个阶段,备用的方案是什么,而不是空有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无头苍蝇打乱仗。

更要紧的是,这个目标一定是一个能真正发挥自己全部潜力,能激发自己全部动力的终极目标,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想清楚了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就要清楚该干什么;知道该干什么之后,就明白自己不该干什么。

这样的想不是一朝一夕,一晚上想的激动万分就可以了。

它需要时间的积淀。你可以把它放在潜意识里去,没事儿的时候就琢磨,很可能突然有一天机缘巧合,就想通透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

相信我,这种决定一生、想要干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想一天、一个月就能决定了的。

很可能你十多岁的时候还想着要当一家饭店老板,所以努力擦桌子、端盘子。

结果二十多岁,突然想明白了,就跑去说相声了。

结果说着说着,就火遍大江南北了。这时候再回头去看看擦桌子当服务员时的自己,恍如隔世。

不怕暂时想不明白,就怕什么都不想,或者今天想了明天就忘。

然后过了四十却没能不惑,奔着年过半百去了,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要干什么,这才是真的悲哀了。

《三体》里,章北海的父亲对他只有一句忠告:要多想。

“想了以后呢?”章北海问。

“北海,我只能告诉你那以前要多想。”父亲回答。

这样想的结果就是,章北海成了整本书里隐藏最深的“面壁者”,一个谋定后动,冷眼看透黑暗森林真相,一丝不苟地执行了所有谋略,几乎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人类文明的人。

 500

想明白是一种结果。

而想的过程,更多的是打破自己固有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思维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思维,而是平面的立体的。不会轻易被情绪和他人的言论左右判断,看问题想事情懂得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经验,学着看透层层掩饰下的真正立场和目的。

4

第二点,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研究农学的博士。

当年毕业时,有很好的机会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去继续研究什么杂交、什么育种,走自己擅长的学术道路。

但却被当年的“公务员热”所吸引,头脑一热去了某个政府部门办公室。

毕竟学历高,一开始定的级别并不低。

但问题是,政府办公室根本用不着他的那些研究能力。

到后来,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专业能力,去和一帮小年轻竞争什么怎么写材料,怎么给领导排席次,怎么迎接上级检查,画图表之类的事情。

数年过去了,不仅职位毫无进步,而且身心非常疲倦。

他的博士同学,现在很多都已经成了教授,在专业领域有了名气,有社会地位,有可以持之以恒的事业,心态和他已经完全不同了。

每次聊到这些,他都是长吁短叹,悔不当初。

他的能力特长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去办文、办会,跑腿,画图表。

想起美团王兴曾经讲过,他本科时有幸在清华听过不少大牛的讲座。对他影响最大的是 2000 年前后哈贝马斯的访问演讲,在清华法学院,挤得水泄不通,他费尽力气挤了进去,听完之后得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不要浪费时间去听那些你根本不懂的东西,不管对方名声多大。

人生同样如此:

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长的路,哪怕这条路看起来多光鲜亮丽。

我想起多年前,我曾经干过一项工作,审核集团公司里所有人的档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档案。

看得多了,我发现人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的漫长岁月。

但在档案里,就是几页纸。前一页的照片里还满脸青春痘一副要改变世界的模样,再翻几页就变成了沉默的中年大叔,然后就两鬓斑白、满脸皱纹,已到了快退休的时候。

人生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你期待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尼采

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之努力的,就是找到一条自己想走的路。

 

5

第三点,找到一件可以干一辈子的事。

在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电影里,这名葬仪师说过: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500

最近,重新回味了一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哈佛的一次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他向所有哈佛的年轻学生们提出了三个忠告。

第一,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前人。

第二,在你们未来的人生中,做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第三,当你开始生活的新阶段时,请跟随你的爱好。如果你没有爱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罢休。

他说第三条忠告的时候,特别的真诚。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是超级的一根筋,目标就是非成为物理学家不可。

本科毕业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待了 8 年,读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后,然后去贝尔实验室待了 9 年。

在这些年中,他关注的中心和职业上的全部乐趣,都来自物理学。

职场压力太大之后,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副业能人和斜杠青年。

但我发自内心地建议,都跑去搞斜杠了,就不要只想着靠着斜杠发大财了。

主业都不行,副业就可以了?

副业,尽量去遵循内心的真正渴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不能看到别人怎么样,就轻易地摇摆动摇。

看到别人卖口罩发了,就想去卖口罩,看到别人摆地摊火了就想去摆地摊,看到别人拍短视频百万粉丝,就立马跑去拍短视频。

从来不去仔细想想,这些事儿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条件不对、情况不明,跟风去做的事,到最后多半交的都是智商税。

2020年,各种黑天鹅成了家禽,从疫情到金融危机再到战争阴云,天灾人祸,各种不确定性交织,让人无所适从。

越是这样,越要用自己内心的确定性,来对抗外界的不确定性。

找到自己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花一辈子去干好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要担心,这些东西迟早会成就你。

刘慈欣写了那么多年小说,都不过是娘子关水电站的一名普通工程师。

但有一天,他就成名了,成名到奥巴马给他写邮件,国家领导专门提到他的作品;成名到他的书都摆进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成就展,这一最高荣誉殿堂。

大衣哥唱出《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前谁认识他啊,饺子拍出《哪咤之魔童降世》之前谁不觉得他是个失败者啊。

就像郭德纲说的:你是那一夜认识我的,但我不是那一夜才成名的。

 500

而关于如何找到自己擅长并值得干一辈子的事情。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

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欢去做的事。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读不进去,但无论是丁肇中还是朱棣文,都学的很深。很简单,因为他们一开始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把物理和数学考到满分。

2018年有一部黑马电影叫《无名之辈》,我看的时候,对里面的一首插曲印象深刻。

后来专门去查了一下,这个插曲的名字叫《瞎子》。

写这首歌的人叫尧十三,是一所TOP10,985名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 毕业生。

但我相信,他真正擅长的,并不是学医、而是写歌。

写了近十年后,社会上可能少了一名普通的医生,却多了一位优秀的民谣歌手。

这就是倾注一件事的价值。

500

 

6

最后,多说一点吧。

心智和社会经验的成熟,一般人往往要到三十岁上下才可能开始进入这样的状态。

当然,也有个别或天赋异禀或经历坎坷或机缘巧合的人,能在更早的时候,开始思考和总结这些。

但我希望的是,每一个过了三十岁的人,真的应该在这上面认真了。

三十而立,立的不止是家业,更是人格、三观和思维体系。

当代社会,焦虑和迷茫是通病。

有多少人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迷失,早已忘了最初的目标;有多少人,取得一点成绩,就开始浮夸,只为了让人相信,你一直站在台上;还有多少人,被领导一顿臭骂,就自毁自伤,怀疑自己毫无工作能力。

而当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拥有什么、想要什么,学会去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将会收获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笃定。

焦虑本身不能带来成长,真正有用的是面对焦虑,看透焦虑的本质。然后,用坚守的初心去对抗浮躁,用坚定的行动去打破焦虑。

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你永远要做的,都是找到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千折百回,大志不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工作最累的时候,一天的电话、会议,和无数人沟通扯皮,经常到家就十二点多了,感到身心俱疲。

那时候我就经常看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瞬间就感觉整个人的情绪都平复了。

里面的每一个人当年都是学校里专业最强的优秀学子,拿到外面去都是身价难以估量的“专家”。

但他们就那么安于乐道、优哉游哉地,猫在故宫里的修文物。

有的人七八年就临摹那么一幅画,有的人几个月就织出了那么几寸长的丝,还有的人干到退休了,手里的活都还没干完。

你从他们身上看不到焦虑,看不到浮躁,也看不到现代人常有的功利,每个人都非常专注地,一辈子就干那么一件事。

留存一门手艺,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更好的传承下去,这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

就像我曾经写过的:

弄不清楚自己有什么、还需要什么的人,永远也选不对自己要走的路。

—— END ——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读到有深度、有洞见的好文章,推荐关注:栩然说,作者栩然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关注“栩然说”,后台回复“毛泽东”可获取更多关于毛主席的精彩好文;

回复“合集”,可获取关于毛主席的全网独家资料合集

回复“君主论”,可获取“帝王心术”系列解读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