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以家庭成员称谓称呼外人

500

我六岁的大儿子最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管自己的爷爷奶奶叫爷爷奶奶,也管所有跟爷爷奶奶年龄相仿的人都叫爷爷奶奶。管自己的弟弟叫弟弟,也管所有比他小的别的小朋友叫弟弟。于是我只能这样给他解释,家里的爷爷奶奶和外边的爷爷奶奶是不一样的,家里的爷爷奶奶是亲爷爷奶奶,别的爷爷奶奶不是亲爷爷奶奶;家里的弟弟和别的弟弟是不一样的,家里的弟弟是亲弟弟,别的弟弟不是亲弟弟。

儿子的问题也提醒了我,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何中国人总爱拿对家庭成员的称谓称呼外人?毫无疑问,在当今的全球文明中,中国的这一做法是非常独特的。西方人对外人一律直称姓名,无论其年龄如何,这在中国无疑是非常野蛮无礼的。

当然,西方人对中国的这一做法也是觉得非常怪异,怎么可以拿称呼自己家庭成员的称谓去称呼外人。自作聪明者也会给出各类脑洞大开的解释。其中就包括19世纪非常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他对给出了基于“人类学”的“科学”解释。他说这是中国人早期存在群婚的证据。何谓“群婚”,就是所有的年轻男的和年轻女的可以相互发生性关系,其实就是杂交。因为杂交所生出的孩子不知谁是亲生父亲,谁是亲身爷爷,谁是亲生兄弟姐妹,所以,就对年龄相仿者一律这么称呼。这个荒诞之论就出自摩尔根的“皇皇巨著”《古代社会》,几年前在读此书让我惊掉了下巴。

摩尔根在中国学术界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甚至很高的声望,除了此人是早期“人类学”开拓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深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赞许。针对《古代社会》马克思专门做了一篇读书笔记,基于马克思的观点,恩格斯则写下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名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也是认同摩尔根对中国的解释的。

中国的远古时代是否存在一个“杂交”时代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用家庭称谓称呼外人的习惯和杂交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事实上,后来的人类学发展证明,摩尔根的群婚说是基于印第安人文化的错误认识而产生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类社会中曾经存在一个“杂交”时代,存在一个“母权”时代。

中国人用家庭成员的称谓称呼外人的正确解释是,中国人是象对待家庭成员一样,去亲密而尊敬地去对待家庭之外的所有人,是把整个天下,整个世界,整个地球,看成自己家庭的扩展,看成一个大家庭。

即便是现在,当中国人去表达一个团体、社会多么亲密无间时,也会“象大家庭一样”来形容。事实上,“象家庭一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中国文明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论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全部以兄弟相称,他们相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其余所有人的父母,领头的晁盖和宋江则被尊称“大哥”。令人吃惊的是,《水浒传》英文首版的译者竟然非常精到地用《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来翻译书名。但是,一旦了解这位译者的身世背景,又就不奇怪了。这位译者汉语名字是“赛珍珠”,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女作家。但与其说她是美国人,还不如说是中国人,因为她出生后不几个月便来到中国(1892),直至1934年离开,前后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此人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来她也明确指出,“四海兄弟皆兄弟”就是引用自《论语》。

顺理成章的是,“孝悌”成为中国传统的核心,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不仅是家庭和谐、家庭秩序的基石,也是天下和谐,天下秩序的基石。事实上,中国人眼中的“天下”是个虚体,一个一个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实体,天下不过是众多家庭存在的效果和集合。只要每一个家庭都和谐了,都有秩序了,天下自然就是和谐的,有秩序的。

所以《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孝悌是大道之本。所谓的“尧舜之道”,用现在的话就是政治学。孔孟无非是在说,政治、政治学的基础在家庭,在孝悌,国家、全球稳定有序的基础在家庭,在孝悌。

《论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简单翻译和解释一下。有人问孔子说,你为何不去从政。孔子回答,《书》中记载说,“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要有爱”,如果能践行这两条,并加以推广,这就是从政。在这里孔子直接把“孝悌(友)”等同于政治。

宋江上山之后,做了一件大大提高梁山档次的事,就是做了一面上书“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的道不是别的道,就是孔孟之道,也是尧舜之道。其基础不是别的,就是“孝悌”。也就是说,“替天行道”的口号与互称兄弟的做法是一致的,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

再进一步,中国的家庭观,孝悌观,又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更准确地说,是建立在个人心性的基础之上。“孝悌”不是一种外在标准,不是从外边灌输强加给人的,而是源自人的本心本性。“孝悌”不是被动地去服从外在的标准,而是主动地顺应自己的本心本性。

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对这段话就不用翻译和解释了吧。只须强调的是,在《孟子》中,“良知”的中的“良”的本意,并非“善”,而是“本然”、“天然”,“良知”的意思是本然之知、天然之知,“良心”就是“天然之心”、“本然之心”、“本心”。当然,“本然”、“天然”又是“善”的。后来宋明儒家谈心性都是对孟子心性思想的再阐发。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石在心性,宋以后,儒学干脆直接被称作“心性学”。这样以来,天下秩序、家庭、心性三者其实是三而一的,是一回事。所以,《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八条目”。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直到儒学开始直接被称为心性学的宋以后,中国文明、儒家思想才是以心性为中心的,心性学的出现也不是儒家学术进化的结果。自一开始起,中国文明、儒家学说就是以心性为中心的。即以心性为中心是中国文明、儒家思想的起点。具体来说,从伏羲时代起,从《易经》起,中国文明就是心性文明,儒家学说就是心性学。

所以,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流放、迷失的意思。“求放心”,就是找回迷失的本心。整部宋明理学可用六个字概括“性即理”、“心即理”。总之,心性就是道理、真理。道理、真理都发自心性。寻求真理不应外求,而是求诸自己的心性。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两股反“全球化”、反“现代文明”的两股浪潮,一股是伊斯兰中东世界的恐怖主义,一股则是基督教欧美的民粹主义。但仅仅是恐怖主义存在时,还可以说他们是极端主义,是反常的异端,但是当曾经的现代文明、全球化的急先锋美国也陷入民粹主义而反现代文明、反全球化时,就不得不反思现代文明和全球化本身了。

现代文明中的全球秩序是以所谓的主权国家为基石的,主权国家又是以所谓的“民主”制度为基石的,“民主”制度又则是以权力的争夺为基石的,而权力争夺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世界是分敌我的。这意味着民主制度下的国家一定是分裂的,民主制度下的世界更一定是分裂的。

有人说,特朗普的上台标志着美国社会开始出现分裂。错,只要美国实行民主制度,它就一定是分裂的。美国并非从现在才开始分裂,也并非财富分配不均导致了美国社会的分裂,美国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分裂的,分裂是美国的固有特征,当然也是欧洲的固有特征。只是现在更明显更突出罢了。

在什么政治制度下,国家才不会分裂,全球才不会分裂,答案是:象称呼家人一样称呼外人的政治制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政治制度,“AII MEN AERBROTHERS”的政治制度,家庭为实而政治为虚的政治制度。孝悌,进而心性是这种政治制度的基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