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一粽一考中,龙子龙孙向前冲 ——端午、中高考等传统与新生仲夏活动杂谈
一考一粽一考中,龙子龙孙向前冲 ——端午、中高考等传统与新生仲夏活动杂谈
作者:易宏
节日概说
所谓节日,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生活节奏中的节点日。
节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某种历法本身的节点,比如阴历晦朔弦望日、阳历二十四节气、七日周历星期日、某历法某日数等等,可能反映某种自然规律,同时还可能对应人的生理节律,可能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及其和人的同构或感应关系的发现与应用;其二是人们为了纪念某个或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或为了寄托某种愿望或信仰等等,而确定的历法中的某些时间节点。虽分两类,但二者并非完全相互独立。从结果上讲,后者也必须落实到某种历法上。从由来上讲,人的生卒及一切活动时间的始终、愿望或信仰的产生等,并非超然于自然规律之外。
因此,可以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节日都有着自然和社会、生理与心理等多重意义。
端午节
端午节,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节一道,大致分属一年四季[1],是族人所重的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可能来源于古老的仲夏节,可能有五崇拜、中崇拜、龙崇拜、农耕(特别是稻作)崇拜等因素,可能原本为春种夏收过后相对农闲时的一系列庆收、感恩、祭司与狂欢活动。实际上,仲夏也就是中夏,中夏也是一年之午。过端午节的具体日子,全国各地并不统一,大多在夏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在五月十五(阴历仲夏日,笔者老家就在这天过端午)[2]或五月二十五,甚至有在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都过的,总之都在五月,都在含“五”之日。
端午节,不仅有着极具特色的节日食品——粽子,而且还有极具特色的节日活动——赛龙舟。此外还有挂艾草菖蒲辟邪、饮雄黄酒祛毒等民俗。
童年的记忆,和离乡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体验,让我感觉,端午节是最具大众化、国际化价值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公认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之外的春节、清明、中秋这三个节日,虽然同样具备全国性,但活动单位是以家庭或家族为主,扩大点说,也基本限于亲友。端午节,则因其标志性食品的原初性、活动的竞技性等而最具公众性。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其制作、加工以及食用,对工具、炊具以及餐具的要求,都极其简单(远比饺子简单)。粽子,或许在石器时代就有,或同竹筒饭是近亲。从理论上讲,只要能将(糯)水稻脱壳,再有一口能够烧开水的锅,不论石制、陶制或金属制,再加纯手工劳作,就能吃上粽子。粽子,可能还是最早有独立包装的便携食品。又因其连同包装一起的长时间(2小时以上)沸水煮制,杀菌最彻底,耐保存(不加任何馅料的原味真粽最耐保存),大概也是最卫生的传统小吃。非常适合缘此开展集体活动,甚至以此体验远古先民生活。或因粽叶采摘的季节性,粽子主要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而闻名,但其制作与食用并不限于特定日子。(参见拙文《外婆的粽子,我的粽子》)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是吾族龙崇拜的主要活动性表现之一。在传承至今的传统活动中,赛龙舟最具竞技性和团队行性,且不乏娱乐性和观赏性,对于活动常局限于血缘宗亲的吾族人来说,尤为难得。龙舟赛虽以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而闻名,但它本质上是一个水温适当的夏季(也可包括初秋乃至中秋)水上活动(参见下图),并不限定于某一天。对于曾经辉煌于大陆,土性有余而水性不足的吾族人来说,大众龙舟赛,是龙子龙孙的成龙游戏,是面向海洋开拓进取的热身操。对全球化时代民族复兴大业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挂艾草、菖蒲,贵生、装饰兼备;饮雄黄酒,养生、娱乐合一。
舞龙,或为吾族龙崇拜的最主要活动性表现,没有明显特定节日属性,可能出现在任何喜庆场合,所以也有在端午节舞龙的,甚至有水上舞龙。
高考与中考
高考,是中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这一考试的时间,出于贵生等考虑,自2003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以来,几乎也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高考本身是否可算作节日姑且不论。传统的端午节和新生的全国统一高考的关联,首先是由于时日相近乃至相同的客观事实[3]决定的。
与端午节相伴或在端午节前后的各类祈福活动,自然会添加高考元素。
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粽子,或因谐音或因材质,也为高考带来口采。比如:
竹粽青青香气冲,
一考一粽一考中。
胸有成竹考如期,
考生中意亲友荣。
或:
竹叶青青糯米香,
一考一粽助力强。
成竹在胸上考场,
定会高中名金榜。
或:
原味真粽,愿君高中!
等等,既为学子推荐传统高能卫生食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为考生和家人带来好的口采缓解压力,增强美好心理暗示。
龙舟赛是将龙崇拜与竞技融为一体的传统活动,望子成龙与公平竞争寓于其中,正合高考当有之氛围。正是:
一考一粽一考中,
成竹在胸好轻松。
龙舟竞渡夺头标,
龙子龙孙向前冲。
再者,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节,通常会在西历6月5号或6号,正好在高考之前。传统的芒种节,似乎又有了忙于考中的“忙中”之新意。(参见拙文《芒种节气到,忙中时日至》)
至于中考,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但也大致都在6月中下旬间进行。阳历仲夏日夏至,通常在西历6月20~22日之间,算是全国各地分期中考的中标性节气,中考堪称如日中天。端午节,有时也会出现在西历6月中下旬。适用于高考的说法,大多也都适合中考。
端午节、芒种、夏至等传统节日,给同期的新生中考高考赋予传统文化底蕴。
新生的高考或中考文化,和传统节日的融合,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社会新发展,有着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西历2018年6月8日(高考第二日)初稿 西历2018年6月9日(高考第三日)修订并插图
夏历己亥五月初五端午节/西历2019年6月7日(高考首日)简书版
夏历庚子年五月初四日/西历2020年6月24日再校风闻版
夏历壬寅年五月初八日·芒种/西历2022年6月6日再校于京南天心阁
注释:
[1] 春节,虽有春之名,但较多冬之实;清明节,紧随春分的节气,实为近似仲春节;中秋节,在夏历八月十五日,阴历中秋日;端午,通常为夏历五月初五,有仲夏节来源说,详见后文。
[2] 有人将之称作“二端午”,恐欠妥当。对于一年只在一天过端午的地方来说,不论在哪天过,都只有一个端午节,无所谓“二端午”之说。对于在五月初五、十五乃至二十五,五月的三个“五”日都过端午节的地方来说,有必要区分三个“端午”。每年有三个“端午”的秭归的做法是: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也没有“二端午”说。因此,笔者以为,所谓“二端午”,大概只是局外人的说法。
[3] 西历2019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恰逢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2008年6月8日高考第二天是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2016年6月9日是某些省份高考第三天,也是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