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扶贫,一线员工扶不扶?

自打进入六月份以来,全国各地许多东航小伙伴都在给我发一份文件:《关于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通知》,具体内容是说: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根据各级指示精神和东航集团党组的指示要求,2020年全东航购买定点扶贫县农产品3000万元,公司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自6月1日至10月31日,公司全体干部员工,要通过东航e家微信公众号的“扶贫产品专栏”或东航优选商城“扶贫产品专柜”内采购。

还进一步做了相关要求:各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本次活动的意义,认真组织和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皆知,全员覆盖;鼓励积极购买。

甚至不同级别购买多少钱的产品都已经做好了分门别类,领导们的消费金额有3个标准:

M2A(相当于副处)至M4岗,1000元以上;

M5及以上岗级领导,2000元以上;

公司副总师(含)以上领导,3000元以上。

领导们大抵是很讲政治的,所以就不需我们多做关心。

而对员工而言,有2个标准。

一是“其他合同制员工,参与消费扶贫金额200元以上;”

二是“劳务制员工根据自愿原则购买扶贫产品。”

也就是说,合同制的员工,必须要完成200元以上的强制扶贫消费任务。

而这也是本次活动最受一线员工诟病的一点。

东航e家和东航优选商城里都有什么产品?我去查看了一下,商品如下: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茶叶、零食、民族服饰,扶贫商品基本集中在这三类,其中以茶叶最多。而据了解,东航员工扶贫消费主要也是集中在购买茶叶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每年要消耗多少茶叶?

茶水作为我们乘务员的救命稻草已经在飞机上存在许久,我们都知道,飞机上牛奶可能没有,果汁或许常常不够,但我们乘务员一直都可以骄傲的挺起胸膛,告诉旅客:茶水绝对管够!

有小伙伴就表示,在每架东航飞机上,在每个机场的东航贵宾室里,茶叶都是必不可少且颇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既然扶贫点的茶叶质量不错,为何不能由东航集团统一采购配发到航班中、贵宾室、或者作为企业办公招待用茶?如果茶叶产量不足以支撑使用需求,是否可以先在距离扶贫点较近的东航云南公司或其他个别分子公司先期使用?

还有人疑问道,东航有着近750架飞机,年旅客运输量超过1.3亿人次,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9家营销机构。茶叶的消费场景,对于一家员工10万、且服务项目里有“提供茶水”这一项的大型企业来说,为何会成为问题?

同理,除了茶叶,扶贫点出产的其它特产诸如咖啡、香肠、腊肉、干果等等能不能通过东航食品公司统一采购变为旅客餐或员工餐的一部分选择?各种特产以及那些民族服装能不能由东航电商公司作为积分兑换商品为常旅客增加一些里程兑换的选项?

东航在新闻稿中提到,计划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采购扶贫地区农副产品超过3000万元。

这个目标,难道只有靠10万员工每人强制购买200元以上产品才能解决?

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份文件是由东航总部下发的,但据了解,上海本部客舱部、空保部、技术公司等普通员工的管理群里,领导们并未提起此事。

可各个分子公司,每个分部经理、班组长们都一遍又一遍再三催促强调,生怕自己的队伍“不讲政治”,在领导面前丢了面子。

有很多姑娘跟我讲,现在不少基层的干部聪明的很,有关购买一事只在群里转发了总部通知,然后开始没完没了的打电话催,生怕留下谈话截图作为“不好”的证据。

分公司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利用技术手段高效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500

就不存在问你想不想买,你只要告诉我你在哪买的,花了多钱。后台大数据算的明明白白的。

也有的分公司另辟蹊径,每年100元/人的工会送清凉费用置换为扶贫茶,再加上200元的个人扶贫消费,每人至少完成300元“扶贫”任务。

500

还有的分子公司直接在总部要求的基础上扩大了以购代捐的岗级范围,原本M2A以上消费1000元改成M2和E3,相当于把部门副总经理(副处)的消费门槛扩大到分部副经理(副科级M2C)

500

我不禁想问一句,东航总部和各分子公司难道扶的不是一样的贫?

说真的,这不是200块钱的事儿。

记得汶川地震的时候,党员们主动上交的抗震救灾特殊党费,一线员工为解放军捐的爱心机票,都远远不止200元。而当时,大家心甘情愿的献上自己的爱心。

为什么这次东航一线员工反应这么大?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引导有误:许多人表示看了通知后总感觉,公司为了达到3000万元扶贫消费目标有“逼捐”之嫌,引发抵触情绪;

二是时机不对:疫情期间员工收入大幅缩水,相当一部分员工还不起贷款交不齐房租,生活已面临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理解偏差:不少员工认为公司本可通过其它渠道消化本次扶贫目标,不应直接转嫁到员工身上,不太认可公司这种扶贫措施。

有小伙伴表示,当“形式主义”已经大过“扶贫”真正的意义,不看自家员工困难有没有解决,只求宣传上和账面上做着好看。如此一来,员工为何要帮你?

还有人提出,《慈善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建议法务部门再审审最初的通知,看看这样发布通知是否合法合规。

平心而论,这些年来,作为央企的东航所开展的扶贫工作一直可圈可点。

据了解,近年来东航开通扶贫航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8亿元,每年带动扶贫点GDP增长8亿元、解决当地就业超过1.2万人。东航在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和沧源县先后建成13个东航示范村、4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等援建项目40多个,帮助扶贫点引进其他社会资金近2亿元,完成危旧房改造754户、惠及3384人。东航从2009年到2016年帮助规划建设了沧源佤山机场,为山区百姓脱贫致富插上了连通世界的“翅膀”。

同时,东航把在云南探索航空扶贫取得的收获陆续推广到全国各地,东航航班已覆盖68个贫困地区航点,辐射352个贫困县,让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不断传递。目前,东航集团对口帮扶的双江、沧源两县和各地分子公司对口帮扶的9个村都已提前脱贫摘帽。

东航每一项实打实的扶贫举措都确实值得点赞,但扶贫点已经脱贫摘帽后,这次扶贫行动又意欲何为?

从东航宣传稿中我们看到,根据计划,东航今年在双江和沧源两县投入帮扶资金1725万元,引进帮扶资金115万元,主要围绕2020年全面脱贫“补短板、强弱项”,帮助当地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实现高水平“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做好扫尾工作。

东航目前正在坚决贯彻“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力度不减地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东航在扶贫“摘帽扫尾”工作中不幸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全球疫情,全民航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一边是一季度亏损近40亿的经营压力,另一边是今年必须完成的央企扶贫政治任务,东航在两难中拍脑门想出了动员10万员工“以买代捐”这一招,是被逼出来的“笨办法”。

相信这件事也给管理者们提了个醒。员工也是群众,永远不要忽视群众的心声。因为,

强扭的瓜,不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