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师的「正能量」还在其次,最可怕的是教学暴力

500

文 | 挪威

这是新90后早起推的第 303 篇文章

你相信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会单纯地因为一篇文章被老师否定而坠亡吗?

我不相信,我相信是层层累积的原因,导致了这次爆发。

决绝背后,都有无数次失望。

注意措辞,我只是不相信,我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事实上也不可能有证据,斯人已逝,哪来的证据。

缪可馨同学坠亡一事的最新进展是:

1、袁老师承认曾经确实掌掴坠楼小学生;

2、有偿补课,收取家长红包等行为,也基本属实。

500

▲缪可馨同学的作文

掌掴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扇耳光。

我并非不支持惩罚孩子,不罚是很难管好孩子的,但罚也有有个限度。

赋予教师惩戒权,在合理限度里,惩罚学生,比如站立,比如小范围慢跑等,都是惩罚方式。

但扇耳光是惩罚吗?当然不是,当众扇耳光是暴力加羞辱。

有被老师扇耳光的经历,都知道这种被羞辱的感受。

这真的不是体罚,这是暴力,教学暴力。

袁老师在作文上批改「传递正能量」还在其次,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教学暴力;

-

这件事情发生后,袁老师之前的几名往届生也都站出来举报她的教学暴力。

以下是他们具体的举报内容。

比如抽屁股。

一位学生曾在没有犯任何错的情况下,被她叫到办公室。

干什么呢?脱裤子。

理由是该学生不听话,于是脱下裤子就抽屁股,没有任何其它的附属说明。

更重要的是,当时办公室还有其它老师在场。

那位学生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其实这个事情完全就是她发泄自己的情绪,我记得很清楚我没有犯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比如朝学生脸上泼水。

大概情况就是,有一个学生在她面前打另外一个学生的小报告,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小报告里的那件事。

于是该学生被叫进办公室,没有经过一句话的询问,老师把手里端着的温热的茶水,全部泼在了学生脸上。

你应该能想象得到那个画面,就是一个人拿起杯子,然后水直接泼在你脸上。

我的认知里,这是极度恼怒之下做的反击。

否则就是对另外一个人的极度羞辱。

500

500

▲往届生举报袁老师

比如这次她承认的对缪可馨做的事儿,扇耳光。

事实上,当然不止对缪可馨一个学生做过。

一位往届生是这么说的:「我已经毕业十多年了,但这位老师曾经的所作所为有些还是记忆犹新。」

有时候上自习,袁老师在讲台上改作业,心情不好,那么全班同学都要倒霉。

为什么呢?她会直接把作业本往地上扔,然后同学再从地上捡回来。

作业写得不好的甚至会直接把作业本撕掉。

这位往届生也被袁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扇过耳光,而且因为她自己争辩了几句,接着又被煽了好几下。

「哭着回家的时候,脸都红肿了。」

同样可怕的,除了肢体暴力,还有语言暴力。

其中一位往届生:「是有很多语言上的侮辱的。」

另一位往届生:「袁老师用言语来进行辱骂真的已经不算什么事儿了,轻则蠢得像猪,不要脸,重则骚婆这类方言脏话都有。」

500

500

▲往届生举报袁老师-语言暴力

你能想象到,一个老师当着一个小学生的面,骂她「骚婆」吗?

很难想象,这是羞辱性极强的辱骂了。

那么,这些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如何呢?

从官方的最新通报来看,大概率是真实的,她能煽缪可馨的耳光,肯定也就能煽其它任何一个让她不爽的学生的耳光。

缪可馨并不是唯一的那个。

其中一个举报的往届生为了证明自己所说为真,把户口本直接摆出来了,实名举报。

——你要知道,实名举报要对举报内容负责,要对事情的真实性负责。

以下二维码是我打上去的,为了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

在原视频中,没有二维码,姓名和相关信息都一清二楚。

500

500

500

500

▲往届生实名举报

按理说,有这么多劣迹的老师,学校应该早就撤人,换老师上。

但你知道学校对袁老师的评价为何?

业务能力很强,总地来说非常优秀。

这是校长的评价原话。

500

▲校长接受采访

我不否认,像这样的老师能够教出平均分很高的班级,也能够让孩子们都乖乖听话,甚至能够让家长俯首帖耳。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切,你控制住了孩子,也就控制住了一个家庭的一切。

而在袁老师这种教学暴力之下,哪个孩子敢不听话?哪个孩子会不听话?

你从事发后家长群那齐刷刷的几十个大拇指就能知道。

真正讽刺的是:

学校对这名老师是支持的,是认可的。

认为她很优秀,给了很多奖项。

此处应该有反思:

我们究竟如何理解教育?只是分数吗?只是结果导向吗?只是让孩子乖乖听话吗?

这其实不是一个袁老师的问题,这是学校层面需要思考的。


按照这种教学方法,杂糅着赤裸裸的教学暴力,我认为很容易出现两个结果。

-

第一,把学生教成了演员。

虚伪,狡诈,懂得掩饰自己,但内心一片荒芜。

你不是要「正能量」吗?好,那我就给你你需要的「正能量」。

你不是要听话吗?好,那我就乖乖听话。

智商高一点的孩子,你不是要分数高吗?好,那我就考高一些分数。

如果你还记得,北大曾经有个吴谢宇案。

吴谢宇是一名北大的学生,他进行了一场堪称完美的犯罪,弑母,你没看错,他犯案的对象,正是自己的母亲。

可怕的地方在于,没有被曝光之前,他是一个无论在老师眼里,还是同学眼里,都「完美」的人。

吴谢宇的高中老师说:「如果非说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他完全没有缺点。」

吴的高中同学韦哲说:

「成绩的好坏,不能评判一个人,但你从其它方面评判,他(吴谢宇)真的能做到我们心目中的完美无瑕……客观说,这种人很少,非常少,但他真的是你没接触过想象不到的完美。」

「学校里优秀的学生很多,但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粗心或者害羞,但吴谢宇始终完美。」

在百度上,你输入「吴谢宇+完美」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报道:

500

500

▲关于吴谢宇的报道

但一个如此「完美」的人,在世人目光之外,在只有自己能看到的那个小世界里,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以下是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得:

1、吴谢宇嫖娼:结识性工作者,并与其恋爱。

2、曾拿出十几万彩礼向女孩提亲

3、拍摄了很多部与该女子的性爱视频

4、求婚未果之后,经常与该女子争吵(和在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截然不同)

这是典型的两面性格。

而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塑造了这种双面性格,一个天才,同时成为了心理变态者?

回归常识来看,一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是个人就有。人类底层的基因架构,注定了人这种生物,不会是完美的。

所以一个人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就不太正常。那在什么情况下人是完美的呢?或者至少在某个人眼里是完美的。

我认为只能是演的。

倒不是说演好了之后有什么诱人的奖励,根本原因在于,当你真实地表达自我,或者说,演坏了,你会受到极为严重的羞辱和惩罚。

所以你没得选,你只能演。

而且会越来越习惯演。

-

第二,容易把学生推向犯罪的道路。

很多人,包括父母,容易忽视语言暴力的危害,并且想当然地认为,不就是骂一两句嘛,能怎么样?

用一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话: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暴力,会成为凶器。

无论递刀者是父母,还是老师。

智商高的可以演,那普通人呢,确实学不好的人呢?就只能持续性挨骂挨揍了。

长期生活在语言与肢体暴力的环境下,很容易未来走向犯罪。

2014年,一位叫谢勇导演拍了一部片子,名字叫《语言暴力》。

后来这部片子还在戛纳国家创意节获奖了。

片子的内容,就是讲述语言暴力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废物」、

「丢人」、

「你怎么不去死」

.....

导演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最终射出去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

500

500

500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如果没有摆脱之前的阴影,而是一直沉迷其中,就很容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有用斧子,砍杀别人的;

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你也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

结论很简单:

童年受到精神虐待(语言暴力)是其中(导致犯罪)的重要因素。

500

放一组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发布的关于「语言暴力」的海报。

非常有冲击力。

这些孩子,就是从小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里。

于他们而言,这往往是一种折磨。

这会让他们不懂得该如何去生活。

500

500

500

在那部《语言暴力》的片子中,作者提了一个问题。

现在,我想,我们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认认真真,严肃地思考:

怎么让父母和教育者明白,暴力语言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呢?

500

有一种方法是,当你决定辱骂你的孩子或学生时。

你可以蹲下来,和他们一样高,从他们那个视角去看这个世界,你就会发现他们眼里的世界,和成人眼里的世界,并不一样。

这里是 -- 新90后的另一番天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