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风路牌袭港惹哄动,「水土不服」?
运输署在尖沙嘴街头,竖立一系列全新英伦风行人路牌,设计感十足,神似英国伦敦路牌。新设计大获本港网民好评,英国伦敦交通局随即在网上主动认投,证实有份协助运输署引入新路牌。民众大赞引入英伦风路牌选择正确,不过就发现路牌在港似乎水土不服,忽视香港作为双语城市的中英文混排问题,建议运输署再作改良。
香港英伦风路牌参考自伦敦交通局2007年引入的「Legible London」路牌系统。运输署上月宣布,在尖沙嘴区引入全新系列的行人指路牌,取代沿用的蓝白色路牌,开展为期1年的试验计划,英伦风路牌正式在港扎根。
新推出的英伦风路牌外观设计上,与伦敦使用的原设计大致相同,无论颜色、路标指示方式、地图运用方法都近乎倒模。以大型指示牌款式为例,指示牌附上的两幅地图,一幅显示范围较广的地图,主要显示15分钟步程可到达地区,至于占用空间稍大的一幅,则用作显示接近指示牌5分钟路程的局部区域地图,并附有区内主要地标的图案。
香港引入英伦风路牌的消息传出后,在设计师圈子中也曾引起哄动,因该系列路牌是国际上其中一套最佳的设计,对政府引入该套路牌感鼓舞。不过当细看路牌内容后,就明显发现英伦设计在港有水土不服问题。
英伦风路牌原设计,是因应只需显示英文而设计。当引入到双语城市,就要重新考虑中、英文两种文字,混排在同一块指示牌的问题。运输署在新路牌英文部份选用「Transport」字型,中文则选用「蒙纳黑体」。两款字型都广泛用于道路指示牌之内,亦有悠久历史,不过两款字型混合使用,则出现不协调。
香港传统风格下更为中英文字体更为的协调路牌
设计师在设计路牌时,首要考虑途人能否易于阅读,较科学做法会做测试,模拟行人在一定距离内能否看得清,美感则是次要考虑。他说,蒙纳黑体面世约30多年,市场上有针对蒙纳黑体问题而改良的字型,更适用于双语并列路牌。目前个别新路牌上的字也太细,有必要稍为加大。
路牌的可读性出现「水土不服」,路牌上「经隧道往」的字太小,采用蒙纳黑体亦非最理想。
另一问题则是中、英文两种文字大小不同。因为英文字有横向扩展性,当中英文以上、下排分列显示时,英文字大小设定为中文字一半是合适;不过新路牌的中英文以并排形式显示,采用相同设定,行人视觉上自然偏向中文字,对不懂中文的路人构成不便。
至于英文字大小写问题,亦突显新路牌如何未适应香港水土。原设计中,设计者巧妙利用英字的大小写,作为工具分隔不同信息,指示地区名称的字,用小号大写字母(small caps);至于区内地标名称,则以小写处理。不过新路牌已有中、英两种文字,已足以分辨两类数据,简单透过加上颜色处理便可,建议统一路牌上的英文大小写。
运输署发言人指,早前聘请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及其所属设计公司及承办商,参与尖沙嘴行人导向标示试验系统的设计及制作,并协助安装。双语显示是新路牌其中一个主要设计要求;设计公司参考了本港现有各类行人指示标志的设计,考虑了不同中、英文字体的配合及可读性,最终敲定目前设计,设计过程中署方亦有参与并向设计公司给予指导及意见。
在手机智能导航为主的今天,你认为大陆地区是否也需改进路牌?你有过很差的路牌“用户体验”的故事吗?你觉得路牌上有哪些信息最能方便你的出行?欢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