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为什么不跟风放水和撒钱:背景、原因及展望
当前中国为什么不跟风放水和撒钱:背景、原因及展望
恺叔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经济学硕士(图片来源于网络)主要观点总结:
目前,为应对疫情冲击,美欧带节奏进行货币大放水、财政大撒钱。很多国家光是“撒钱”量级就已经超过全年GDP的5%,而叠加货币计划,量级可以达到GDP的20-30%,实属“活久见”。而中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价值合计约2.4万亿人民币,仅占GDP的2.4%。
中国政策没有那么“及时”,幅度也没那么大,是不是低估了全球疫情冲击?我认为可以从八个角度去理解这种差异:
疫情发展情况不同:中国复工复产,美欧疫情不散金融市场震荡不同:A股韧性较强,美欧大幅震荡处理经验不同:美欧依赖货币,中国依赖财政依据理论不同:美欧搞MMT,中国一脸问号货币权力不同:美元霸权分摊风险,人民币仍未走向国际政策空间不同:美欧窄,中国宽国情不同:美欧人“月光”,中国人“守财”政治不同:美国撒钱拉选票,中国撒钱拉仇恨目前在全球大放水的环境下,有很多人关心中国政策是否太过被动,日后将走向何方?我认为,中国有继续小幅宽松的可能,但不会超前、不会激进。而这样的节奏是OK的。正文将详细阐述我的浅见。
一、全球货币放水、财政撒钱,中国仅“小步快跑”
自3月11号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海外疫情迅速蔓延,至今病例增速未减。全球疫情爆发引发恐慌情绪,全球资产市场历史性震荡。在此背景下,美欧带节奏进行货币大放水、财政大撒钱。货币和财政扩张的量级是史诗级的,很多国家光是“撒钱”量级就已经超过全年GDP的5%(例如美国7.4%,新西兰6.3%,瑞典6.0%),而叠加贷款援助、量化宽松等货币计划,量级可以达到GDP的20-30%。
美欧货币政策:美联储3月3日紧急降息50BP,3月12日1.5万亿美元回购,3月15日紧急降息至“零利率”并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QE)计划,3月17日重启商业票据融资机制,3月23日推出“无限量QE”计划、为企业提供3000亿新融资。英国央行3月10日降息50BP至0.25%,同时宣布300亿英镑经济刺激计划、4350亿英镑资产购买计划。欧洲央行3月12日宣布提供增加1200亿欧元资产购买计划,3月18日追加7500亿欧元,总规模达1.1万亿欧元。美欧财政政策:美国3月11日延后纳税日期、增加500亿小企业贷款并建议减免工资税,3月27日签署“2万亿”经济刺激法案用于救助企业和民众。欧盟3月13日提出370亿欧元救助计划并为中小企业提供80亿欧元融资。英国3月17日宣布3300亿英镑贷款担保计划、提供200亿英镑支持小企业。法国3月17日宣布将为企业提供450亿欧元资金、3000亿欧元国家担保贷款。西班牙3月17日宣布2000亿欧元援助计划。德国3月23日通过1.2万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合计约2.4万亿人民币,仅占GDP的2.4%。
截至3月底,中国各级财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资金超过1210亿,并将在今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央行已向金融市场注入超过1.3万亿的流动性和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财政货币政策合计约2.4万亿人民币,折合3441亿美元。中国2019年GDP为99万亿人民币。中国其他货币政策:2月3日央行下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利率10个BP,2月17日下调1年期MLF利率10个BP,2月20日1年期LPR利率下降10个BP,3月13日宣布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3月30日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20个BP,预计4月MLF和LPR利率将跟随下降20个BP。中国其他财政政策:3月1日银保监会、央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3月10日税务总局发布《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落实减税降费。二、中国与美欧政策不同的八大原因
中国的政策相较欧美国家而言,没有那么“及时”,幅度也没那么大。当前确实有很多争议:是不是中国低估了全球疫情的冲击?我认为,双方政策均存在合理性,具体而言有以下八大原因。
1. 疫情发展情况不同:中国复工复产,美欧疫情不散
中国在2-3月期间迅速控制了疫情,目前基本新增病例都是境外输入。然而海外疫情3月开始大面积爆发,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全球大流行”,4月1日海外新增病例7.6万再创新高。疫情是当下全球危机的起源,为经济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并放大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弱点。诚然,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但另一方面,中国提上日程的复工复产已经逐渐修复经济供给端,同时帮助树立了一定消费和投资信心。仅就国内经济活动而言,中国目前受挫程度肯定小于外国,因此政策幅度较小也不足为奇。
截至4.1海外疫情仍在加速蔓延
2. 金融市场震荡不同:A股韧性较强,美欧大幅震荡
一方面,在3月全球疫情爆发期间,美欧资本市场比中国市场震荡明显、跌幅更大。例如3月5日至23日期间,沪指下跌11.7%,而标普下跌26%。另一方面,在中国疫情较严重的1、2月,股市也表现出较大韧性,且2月底基本回复1月底水平。因此,美欧市场或许由于本身就有泡沫,更有需求去稳住市场预期、重塑信心,所以需要政策大发力。
A股比美股更有韧性
3. 处理经验不同:美欧依赖货币,中国依赖财政
最近一次全球危机是2008年,美欧应对危机的方式是“凯恩斯”式货币逆周期调节,当时美联储的政策组合包括:迅速降息(一年多时间里从5-5.25%的高位下调至0-0.25%)、创造融资工具(包括商业票据融资便利在内的7种新型工具)、启动三轮量化宽松(也称QE,通过大量购买抵押贷款证券和国债,在低利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与全球央行互换货币(将流动性扩展至全球)。不得不说,这一套组合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美国仅花了1.5年就走出了衰退,没有重蹈“大萧条”的覆辙。事后,美国高调宣扬自己的实体经济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美国在当年的货币大招里尝到了甜头,这次看见苗头不对劲就更加及时地把这套招数使出来,多多少少有一些依赖性(或是迷信)。中国应对2008危机的经验是不同的,当时提出的货币政策基调是“适度宽松”,而更依赖于财政,提出了所谓“四万亿”的一揽子计划,目标是进行供给侧改革,而非瞄准需求端。因此,本次危机来临时各方依据以往经验,延续了治国理念,所以政策不同也不足为奇。
4. 依据理论不同:美欧搞MMT,中国一脸问号
除了凯恩斯主义,在2018-2019年期间现代货币理论(MMT)被提上日程(美国民主党候选人桑德斯是代言人)。该理论认为利率总应该设在0处,财政政策应该代替货币政策起到更大的作用,包括稳就业、稳价格、刺激需求等,认为政府只要拥有主权货币就从来都不会违约,因此可以通过大力举债为公共支出融资。这个理论鼓励政府货币、财政齐发力,一边货币大发国债,另一边财政扩大支出,“放水+撒钱”的组合恰恰是如今这些国家正在做的。因此,MMT理论为如今美欧的政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没有这个理论,当然就没这么做。
5. 货币权力不同:美元霸权分摊风险,人民币仍未走向国际
美国之所以敢搞MMT,不担心通胀、不惧怕贬值,底气来源于美元霸权。基于美国殖民扩张历史、军事实力以及规范的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原因,美元仍然是目前全球投资者认为最“安全”的货币。3月在资本市场全线跳水时,美元反而升值,反映出了美元是全球流动性的代名词。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3%。其中,中国(大陆)外储3.1万亿美元,日本1.2万亿美元,沙特阿拉伯4866亿美元,印度3972亿美元,韩国3853亿美元,巴西3583亿美元。反观美国国债2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却只有440亿美元。在美元走强的时候,美国不担心货币贬值,就算贬值,其风险已经转移至全球,外国承担的损失甚至超过美国本身。这样的霸权下,美国大放水是无畏的。反观不仅是中国,世界任何国家的货币没有这样的“底气”,中国政策必然受到稳通胀、稳汇率的目标限制。
6. 政策空间不同:美欧窄,中国宽
货币政策可分为“常规”和“非常规”,常规指调整利率,非常规是金融危机后伯南克发明的,也就是QE。2009年美国已经是“零利率”,但经济仍然复苏缓慢。我们知道低利率意味着借款消费投资更便宜,从而鼓励需求。那么如何在利率没有下降空间的时候继续鼓励需求呢?美联储大量购买国债,而原本持有国债的金融机构买不到国债了,就去买企业债、就去发放贷款,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不过,非常规政策的传导是不够通畅的,例如金融机构买不到国债,也可以选择不买任何东西,这样一来流动性仍然不足。所以我们看到QE的量级一般都非常大,也就是说买上万亿美元的国债,释放的流动性可能只等于降息一个百分点。所以我们看到美欧搞QE的时候量级都比较夸张,而中国利率仍有空间,所以不需要大量级地放贷、买资产。
7. 国情不同:美欧人“月光”,中国人“守财”
首先,对于像瑞典这样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人民口袋里是铁定没多少钱的,在危机时刻政府将税收返还给大众以共度难关,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欧美人,也许是依赖保险、也许是观念问题、又或许是过于自信,他们是不喜欢存钱的,也不太有危机意识。目前疫情造成停工停产、失业人数大增,很多人没有收入是活不下去的。联合国4月1日公布的研究发现,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恶化,即使在许多高收入国家,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没有足够的资产,在不工作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生活。例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估计分别有27%和40%的人口没有足够的储蓄来支撑超过3个月不工作的生活。所以很多国家目前的财政政策都是全民发钱,以保障人民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中国人储蓄率较高,攒钱是习惯,因此对政府全民发糖的需求不高。
8. 政治不同:美国撒钱拉选票,中国撒钱拉仇恨
2020年也是美国大选年,本来为了选票,特朗普年前就开始宣传减税2.0计划了,这次进一步减税降费、直升机撒钱,还是得到了很多民心的。根据RCP数据,人们对特朗普处理疫情的满意度高于对他总体工作的评价的(相差数个百分点),说明在应对措施方面特朗普政策为其加了分。而中国对赤字率的管控是比较严格的,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但专家认为今年赤字率超过3.5%的可能性都较小。此外,中国与美欧政治tz的不同也意味着中国很难实施激进的政策,同时对于效防欧美的政策也会心存忌惮。
特朗普工作支持率
特朗普应对疫情的支持率三、中国政策走势及可能受到的影响
目前在全球大放水的环境下,有很多人担心假如中国不放,会削弱自身财富价值。中国政策是否太过被动,日后将走向何方?我认为,中国有继续小幅宽松的可能,但不会超前、不会激进。而这样的节奏是OK的。
1. 全球货币宽松下人民币有升值压力,压力下中国有进一步宽松的可能
上文说到美元霸权下,美国对于放水是肆无忌惮的。那么其他国家应如何应对?理论上,每个国家最好的应对方式(Best Response)都是跟着放水,大家一起印等额钞票,国际间的汇率不变。也许这也可以解释大部分国家跟风放水的局面。因此,中国如果不放水,很可能面对汇率压力。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将掣肘出口,对我国经济不利。另一方面,在汇率浮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财富会被稀释。面对这样的压力,叠加全球疫情将通过需求冲击、产业链冲击、金融市场冲击等多渠道影响中国,我预计中国未来有进一步宽松和扩张的趋势。
2. 但节奏上、程度上,中国政策是稳健的
但是基于前文所述的“八大原因”,中国的政策将是稳健的:节奏上不会超前,而是随着疫情发展和经济活动数据变化而进行相对滞后的调整;程度上不会激进,而是一步一步走,希望留有余地。这一判断亦可依据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二季度经济工作和即将召开“两会”定下的“宏观政策总基调”—— 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稳”字仍是主旋律。
3. 稳健政策下,中国是可以扛住的
第一,中国疫情控制和金融市场韧性较强、复工复产加速,居民生活逐渐正常化,同时前期央行降息和其他货币政策组合已经打开了市场流动性,经济活动的恢复可能仅仅是时间问题。第二,中国货币政策空间较大,这是我们不用搞大放水、大撒钱的最大底气。诚然,未来疫情发展仍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在更加危机的时候使用降息降准的常规工具,可能也能达到美欧国家提前大量级运用非常规工具的效果。第三,天上不可能掉馅饼。直升机撒的钱谁来还?不是此刻的别人,就是几年后的自己。放水撒钱进一步压缩政策空间,这次挺过去还好说,挺不过去怎么办?就算挺过去,MMT留下的后遗症还没有“临床”结果可以参考,未来一切都是迷。害人终害己,而努力善良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另篇
疫情之下,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协调运行、精准施策
谭浩俊著名财经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业界专业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防疫情与稳增长工作,明确不同时段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明确当前的政策思路为既要防疫情也要稳增长,要坚持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充分体现出协同发力、共同作用的特点。

随着疫情防控效果的逐步显现,新增病例、尤其是重症病例明显减少,疫情拐点即将到来,如何积极有效地协调好防疫情与稳增长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各级需要认真面对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比较明显,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影响范围、减少影响造成的损失,尤其不能拉长影响时间,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难题。
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运用来看,我们认为,也要依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有所偏向,形成更加协调的运行机制。如果不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影响调控和支持的效果。
基本的设想是,疫情防控的初期,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重点都是疫情防控,包括疫情防控物资的生产、供应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经费保障、新的医疗机构的加速建设、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供应、市场的稳定等。因此,信贷资金的投放、财政资金的拨付、相关政策的衔接等,都主要指向疫情防控。但是,在疫情总体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继续大范围蔓延的可能已经被消除,企业需要复工复产、经济面临新的压力、中小企业困难加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也应当有所调整,而不应当都把重点放在疫情防控方面。具体的做法应当是,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疫情防控,货币政策则更加重视稳定经济增长。
为什么要财政更加注重疫情防控呢?这里有一个时间差问题,那就是企业复工复产没有那么快,税收等的形成也不会那么明显。因此,就财政政策而言,只要在税收的缴纳时间上给予企业一定宽松就行。至于给企业直接的资金支持,按照目前财政的实际情况,预计也没有这个能力。各地能够提供给稳增长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近年来一直在提供的给小微企业减免税。疫情之下,也无法给出更多更宽松的财政政策,也不应当给予太多的财政政策。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也不会那么快。

稳增长的着力点,应当放在货币政策的提供上,也就是给中小微企业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不仅量上要充分满足,质上也要充分体现,那就是融资成本必须切实降下来,而不是明降暗不降。如果能够在信贷资金支持上给予中小微企业更大的空间,那么,绝大多数企业就都能渡过难关。所以,货币政策在这个时段应当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稳增长工作。毕竟,给予疫情防控的货币政策已经基本到位,再扩大也就有可能形成政策资源浪费。而此刻,面对大量企业需要复工复产,最紧迫的就是货币政策能够紧跟,信贷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合理利用、科学利用。
而一旦疫情得到全面控制,除了极少数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突出重点之外,其他地区都要重新回到货币、财政政策的并驾齐驱、协调运行上,财政也要投入更多的力量支持稳增长工作。而此时,企业复工复产也基本到位,需要支持的方面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需要在税收、财政贴息、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得到财政政策的更多支持与帮助。也就是说,宽财政必须更多体现到稳定经济增长方面,而不再是防疫情。由此,也能有效减轻货币政策稳健的压力。不然,就会让货币政策滑向宽松。显然,目前的市场还承受不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压力也需要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与稳定,需要货币政策能够有收有放。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等,决不能因为疫情等而向其大开方便之门。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出台的救房企政策,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放松楼市调控的倾向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房地产企业,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穷。更何况,房地产企业原本就不穷,而是因为死杠房价,显示出穷的样子。疫情过后最需要政策滋润的,就是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和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
当然,疫情过后,如何在政策上更加突出对疫情严重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要知道,武汉等地的经济,会在疫情中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迫切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尤其是信贷资金和融资成本,会成为今后这些地区最急需、最重要的政策手段。因此,金融机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给予疫情严重地区最大力度和最优惠的支持。

总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疫情防控和稳定增长方面,必须依据不同时段的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分工”,有所侧重、有所区分,从而让政策的协调性更好。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政策,则要依据疫情控制情况,按照投资先行、消费把握时机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