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外资撤出中国的可能性。。。

美国鼓动德日等在华外资撒离,但美日欧无论人工还是原材料,土地成本都比中国高得多,资本是趋利的,如果回去无利可图,资本是不会回去的。

同理,想让东南亚,南亚代替中国,从产业链,成本到技术,也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要求美企撤回美国或去别处,留下给美企转移供应链的时间。

为什么要给美国企业转移供应链的时间。

原因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搞了一个听证会——主要是听取加征关税对美国本土企业的影响。

这个听证会到会358名企业代表,结果非常意外——超过95%的美国企业代表反对加征关税,6天听证会变成美国版的“厉害了,中国”的故事会。

美国企业代表给美国官员们描述无数个选择中国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的理由——完整的产业链、齐全的配套、高超的工艺、聪明而又勤奋的工人、发达的物流,总成本的低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下载美国听证会记录)。

后来美国贸易办公室的官员干脆直接提问——能否把供应链转移到其它国家。

结果美国代表的回答却非常一致——不能,全球其它国家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供应链,最乐观的回答也是——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为何美国依赖中国产品?为何中国制造无法替代?

奥秘就在中国是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是全球唯一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1,较低的人工成本。 2,较低的原材料成本。 3,相对较低的税收。 4,最全的配套能力。5,较低的土地成本。

6,较高的技术能力。 7,数亿熟练的劳动大军。 8,发达的物流。 9,稳定的政局和治安。

说东南亚,印度,非洲都能替代中国。事实是根本不可能!因为它们都无中国那么完整的产业链。

1)美资看撤出论;

美国医疗产品制造商Premier Guard位于中国广东的两家工厂,在2019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停工两个月,不久前全面复产。

30年前哈布斯到中国设厂时,看中的是当地的广阔商机和低廉成本。过去10年来,中国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中美近期贸易摩擦频繁,让哈布斯动搬迁工厂的念头。

但相继考察过越南、柬埔寨和美国市场后,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因为“综合考虑原材料、物流和劳动力等因素,没有一个地方能完全取代中国”。

这个“欲走还留”的历程是不少在华美企的缩影。

美政府承担“搬家费”在华美企认为吸引力不够。

上海美国商会董事会主席季恺文(Ker Gibbs)受访时指出,商会旗下1500家会员公司中,多数都面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除非他们要放弃这个庞大市场,否则将工厂撤回美国并不实际。

季恺文曾在苹果和迪士尼等多家大型美企管理层任职。

他说,企业在设厂时考量的因素,包括劳动力、供应链,以及是否靠近目标市场。“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当地也具备完整的产业生态圈,这些都是吸引美国公司留下的关键。”

就连为欧美市场供应音响设备的美国商人孙博文(Philip Richardson)也告诉记者,比起硬件设施,原材料和员工才是公司最需要的资源,美国在这方面没有优势。“库德洛的说法,凸显他对供应链实际运作一无所知。”

冠病疫情暴发后,孙博文在广东番禺的真类比(Trueanalog)音响设备厂延期一个月复工,现在又因疫情全球扩散,导致出口欧美订单减少三至五成,上半年亏损已成定局。

即便如此,孙博文也没想过离开中国,他说,制造扬声器所需的铜、钢和磁铁等材料都可在周边100公里内获得,公司多年来也和供应商建立深厚关系。“要我放弃这些竞争优势,回到美国从头再来?不可能!”

事实上,即便在去年中美贸易战况最激烈时,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面向100家美国企业的调查也显示,尽管超过八成受访者业务都受贸易争端影响,但仅有3%企业有意迁回美国,10%打算迁往另一个国家,其余87%选择留在中国。

为多家在华美企提供法律服务的安与恩办事处(Anderson & Anderson LLP)高级合伙人包恒(David Buxbaum)受访时说,政府在特殊时期通过召回企业保障战略需求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没必要让所有企业都撤出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之时。

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本周也研判,疫情危机将放慢产业链迁出中国趋势。

首先,全球经济衰退阴霾将令一些原本打算在其他国家设厂的企业因此放慢投资步伐;

其次,中国为复工复产推出的有效措施和员工配合度,远胜目前正陷入停摆危机的多个东南亚国家,这正是传统制造业大国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优势。

对中小外企来说,单是中美员工的薪酬差价,就承担不起。一名中国工人的日薪大约60美元,美国员工则要170美元,美国政府会帮我们支付这笔差额吗?”

2)日资撤离中国的可能。

被各路媒体一再提起的日企将撤出中国的政策,实际上根本完全没有提到中国。

22亿美元撤出两三万家日企,可能吗?

即便将这22亿美元全部用来资助日企从中国撤出,可能吗?

据商务部数据,2018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到位金额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2.8%。

截至2018年底,日本对华累计项目数51834个,实际到位金额 1119.8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5.5%,在中国利用外资国别(地区) 中排名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副主任研究员丁可的说法:“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一共22亿美元,满打满算资助上千家企业,但在华日企有两、三万家。”

这也就是说,这笔“改革供应链”资金就算全部用来撤出在中国的日企,也只能撤出不到5%。

美国的情况同样类似。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70181个,实际投入851.9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已批外资企业的7.3%和4.2%。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近两年,美国对华投资也是只增不减。2018年,美国对华投资金额(实际投资)达到了26.9亿美元,在中国外资来源地中居第八位,仅上半年,美国企业对华投资额就同比增长29.1%。2019年1—6月份,美国对华投资也达到了16.3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排名上升至第六,远超上一年度同期投资。

如果支付美企的全部搬迁成本,这将是一非常高额的支出。谁来支付这成本?美国企业还是纳税人?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传出美企要撤出中国的声音。

早在2019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发推表示,他有权力强迫美国企业离开中国。但该言论在美国国内遭致了强烈的舆论反弹。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界领袖警告说,强迫企业离开中国将损害美国工业的竞争力,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除搬迁成本的压力之外,在很多美企、日企看来,中国是非常庞大的市场。

上海美国商会多年来的调查显示,中国对美国企业来说,一直是成长第一或者第二的市场,无论是在研究、设计和其他领域,中国带来的收益也驱动美国就业的增长。“中国不是美国可以撤离的市场”。

路透社指出,很多美国企业,比如航空航天、服务和零售行业的公司肯定要抵制这种压力 (编者注:指特朗普的言论) ,因为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还在不断成长。

柯隆分析称,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企业为压缩成本把工厂搬到东南亚或印度,然后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国。对于企业来说从工厂到市场的距离越短越好,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

除搬迁成本、市场因素外,如果美企、日企要撤出中国,撤到哪里去?这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撤往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还是撤回本国?

丁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指出,“总的来看,(在华)劳动密集型的日企该转的都转出去了。

比如电子机械行业组装在东南亚,零组件从中国进口较多,这一部分也许有一些会转回日本或东南亚。但考虑到供应链、技术能力、物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还是会保留相当一部分的生产。”

丁克的观点点明一个重要的因素——产业链。美国、日本、中国以及东南亚,处在这个全球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各自有各自的缺点。

确实,在当下东南亚、印度或者斯里兰卡的人力成本已经远低于中国的情况下,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移。但是相比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素质、产业链的完整性都远不如中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以转移,对技术和供应链要求更高的产业就很难转移。

转移回美国呢?美国没有能力消化如此大规模地回迁。一是美国人口有限,不足以支持这种大规模地转移(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人口约为2000万);另一方面,美国人力成本还是远远高于中国,转移回美国后,能够保证这些企业继续保持盈利吗?即使盈利,他们可能也要放弃一大部分利润,这和资本的本质是矛盾的。

事实是,一些美企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另外一些企业则新加入中国。前者可以以苹果为例,特斯拉则是后者的最好明证。

苹果的例子显示,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这几年间,其对中国的依赖仍在逐步加深。据路透2019年的一篇报道,苹果全球现有的59间组装厂中,2间在美国、2间在印度、3间在巴西,其余统统都在中国境内。过去五年来(截至2019年)的苹果前200大供应商资料,基本都聚集在中国,而且还有愈来愈集中的趋势。2015年苹果供应链约有44.9%位于中国,到了2019年已经上升至47.6%。盈利方面,中国也为苹果贡献了两成的利润,相当于整个欧洲市场。

特斯拉准备进入中国的那一年年初,中美开始贸易摩擦。据36kr报道,那一年,因屡次无法完成交付目标而直接睡工厂当监工,甚至在 Twitter 上自嘲「特斯拉已破产」的马斯克,如何也想不到一个月后他就能将救命稻草瞄向中国。那一年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建设。2019年1月,马斯克来到中国参加奠基仪式,工厂正式破土动工。

如今,正是上海工厂的不凡表现,带动特斯拉今年一季度汽车总产量达到102672 辆、交付88400 辆,比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3%,交付的车辆比历史同期生产的车辆还多近15%。上海工厂年产15万辆的目标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倒可能加速完成。目前,这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唯一仍在运营的工厂。

如今,中国早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4月15日刊文认为,中国市场正成为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因素。

文章称,新冠疫情后,日本企业会撤离中国吗?有报道说,日本政府准备大额预算,帮助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回日本,或去第三国。

这是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谨慎,否则容易误导读者。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逐利。中国逐年改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到一个基本不停电的国家,这一切都是吸引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的重要因素,当然不仅仅是日本企业,还有更多其他外企也一样。

如果一个企业到中国投资仅仅是为压缩成本,利用中国所谓“廉价劳动力”,制造廉价的产品和商品,应该说在中国投资的收益率正在逐渐缩小,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随着经济发展正在快速上升。

但是我们只要稍稍近距离观察一下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就可以发现,除把中国作为出口生产加工基地的日本企业以外,还有更多企业瞄准中国市场,因为随着中国劳动成本提高,中国家庭的购买力在不断提高,中国市场慢慢代替廉价劳动力成本成为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因素。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14日报道认为,全球产业链难以“去中国化”。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正在于中国的综合成本低。

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要离开它,也非短短几年时间可以办到。”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4月16日的最新表态,似乎是对舆论的回应。

据新华社报道,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显示,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复工复产率稳步提升。

对全国8700余家外资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截至4月14日,复产率超过70%的企业占72.8%,较上周提高0.9个百分点。

另据有关调查,中国华南地区98%的日资企业已恢复生产,开工率达到100%的企业占41.4%。

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则显示,75%的受访企业表示,无论疫情影响如何,不会改变在华再投资计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