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金融体系再度爆雷 合作银行成为重灾区
新华财经孟买5月9日电(记者张亚东)印度脆弱的金融系统再次传来爆雷声。这次是印度的城市合作银行——印度CKP合作银行——被印度央行吊销经营许可证。
印度央行5月2日宣布,由于财务状况恶化,印度CKP合作银行的经营牌照已于2020年4月30日结束营业后被取消。印度央行指出,印度CKP合作银行的财务状况十分不佳,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能力向当前和未来的储户支付利息,管理层提出的复兴计划也没有实现的可行性。CKP合作银行正式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破产清算将按照有关要求进行。
眼下最为揪心的就是CKP合作银行的储户了。目前孟买尚处于疫情期,居民被要求尽量待在家中。尽管CKP合作银行储户担心银行资产的安全,但也无计可施——按照之前类似的事件,这些储户可能会走向央行举行抗议。资料显示,该行共有储户13.2万人。为减少储户担忧及避免聚集,印度央行指出,按照印度存款保险制度规定,每一储户在银行破产时,可以最高获得50万卢比(约等于5万人民币)的支付上限。根据这一规则,13.2万的储户中,大约99.2%的储户能够全身而退,取回自己的存款,那些存款数量超过50万卢比的储户,最终能取回多少,还有赖于最后的清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印度CKP合作银行走到破产清算并不算太意外:CKP合作银行的资产质量已经严重恶化,而且是多年以来一直如此。在该行15.8亿卢比的对外贷款中,约97%的贷款处于呆坏账水平。根据最新的资料,目前该行净资产处于负数,为负23.9亿卢比,储户存款为48.6亿卢比。
印度CKP合作银行成立于1915年,是一家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金融老店。之所以陷入今天的破产清算境地,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印度CKP合作银行将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孟买等地的房地产开发。随着印度地产经济增速的放缓,大批烂尾楼出现,地产商无力偿还银行债务,大批贷款也就成了呆坏账。印度房地产研究公司Liases Foras的数据显示,2019年9月,印度未售出的房屋库存为42个月。随着印度经济增速持续7个季度的下跌和疫情的影响,这一情况现在更为糟糕。在孟买南部的COLABA地区,有几栋住宅楼主体建筑基本完工,但无法最后交付,拖延差不多4—5年。可以说,房地产的不振最终拖垮了CKP合作银行。据印度媒体报道,大约有10家建筑商拖欠CKP合作银行大量贷款。截至2020年4月底,CKP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约为15.4亿卢比,几乎与其全部的贷款规模相当。
二是和印度合作银行的管理体制相关。在今年以前,印度合作银行一般不归央行管理,而是由各个邦政府管理。因此,许多合作银行的账户没有得到适当审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央行官员表示,“当你不清楚是谁在做什么,也没人愿意承认错误时,肯定就会有问题发生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包括CKP在内的印度合作银行事件不断,层出不穷。印度目前存在合作银行1540家,存款金额在5万亿卢比左右。有资料显示,过去5个财年,印度发生1000起合作银行资金欺诈事件,涉及金额达22亿卢比。
在CKP之前,合作银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央行对PMC合作银行管理层的直接取代。2019年9月,印度旁遮普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合作银行(PMC)暴露出资金欺诈问题,印度央行对其实施严格监管,为防止挤兑事件发生,央行规定在六个月内将每个账户的取款限制在4万卢比。但储户仍对其存在该行的存款表示担忧。2019年10月21日,大量储户聚集在央行总部外面,举行抗议活动。
也就是在此事件之后,印度央行加大了对合作银行的监管。印度央行今年1月6日公布了对城市合作银行监管行动框架新的修订方案。根据印度央行官方网站消息,在新的监管规则下,如果印度城市合作银行的净不良贷款超过其净预支额的6%时,央行将建议城市合作银行提交一份董事会批准的行动计划,将净不良贷款降至6%以下;当城市合作银行连续两个财务年度出现亏损或资产负债表上累积亏损时,可将城市合作银行置于监管行动框架之下。根据压力的严重程度,印度央行将建议城市合作银行提交一份董事会批准的行动计划,以恢复盈利能力。
在印度旁遮普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合作银行(PMC)出事之前,印度城市合作银行基本归各邦政府管理。在PMC事件之后,印度央行加大了对合作银行的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印度城市合作银行目前是双头管理:印度央行和各邦政府。
但在城市合作银行之外,印度还有众多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拟议中的《银行业监管法案》改革也只适用于城市合作银行,而不适用农村合作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一样,印度的农村合作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同样不透明。
可以预见,印度脆弱的金融系统在疫情之下,将迎来新一波冲击。CKP合作银行被吊销牌照,不太可能是印度合作银行的最后事件。
~~~~~~~~~~~~
印度金融业受疫情冲击 或成经济复苏的重大不利因素
新华财经孟买5月8日电(记者张亚东)从表面上看,疫情对印度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制造业、酒店航空等服务业方面。但从更为内在、更为持久的影响等方面来看,印度脆弱的金融体系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更严重,并将成为后疫情时期经济恢复的重大不利因素。
这可以从印度央行对待影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服务公司)的态度转变中看出来。
在此次疫情暴发之前,印度央行对影子银行的管理思路是“抓大放小”。印度央行行长达斯曾指出,印度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正在加强,央行不会允许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对于资产规模最为靠前的5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旦有危机发生,央行的监管团队将会毫不犹豫采取措施,确保不让任何一家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发生崩溃,并进而累及整体金融系统的安全。这5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率达70%。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绝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生死,印度央行更多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加以自然出清。据印度央行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在印度央行登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9659家,其中可以接受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88家。
央行的这一态度也就直接导致各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集中在一些主要的影子银行中,大部分影子银行在央行的流动性盈余中感受到资金流动的挤压。
但疫情的暴发以及之后形成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央行对待影子银行的态度。
5月4日,印度央行相关负责人通过视频会议形式,与印度的影子银行和部分中小型金融服务公司代表,讨论了中小型金融服务公司目前面临的多种问题。市场预期,印度央行可能会将各类贷款人的还贷期限再延长3个月,包括各类影子银行和中小型金融服务公司。
此外,在4月17日,印度央行已经在第二轮经济刺激措施中,包含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关监管要求,等疫情平复后再慢慢恢复。现在印度央行正在着力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印度商业银行满足影子银行的流动性。这也就可能造成未来印度影子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
印度央行对非银行金融公司态度的转变也就意味着,自2018年9月印度影子银行危机以来的金融整顿节奏可能不得不暂停。
在影子银行之外,印度金融体系受疫情冲击表现在商业银行呆坏账水平的大幅提高上。
在疫情之前,经过多年治理,包括国有银行和私人银行在内的印度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国有银行首次实现盈利,呆坏账水平大幅下降。
印度银行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7—18财年,印度国有银行累计亏损超过了8735.7亿卢比。但到了2019年上半年,印度13家国有银行已经实现盈利,不良资产总额已从2018年3月的8.96万亿卢比降至2019年9月的7.27万亿卢比。
但在疫情冲击下,这一切都可能意味着此前向好趋势的中断。印度央行在去年12月份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对国有公共部门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显示,到2020年9月,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可能会从2019年9月的12.7%升至13.2%。私营部门银行在此段时间内的不良资产比率可能从3.9%上升到4.2%。
印度央行的这一预测是在疫情之前做出的。由于疫情冲击,由于印度在3月25—5月17日实施全国大封锁政策,众多企业在此过程中不得不倒闭,印度银行的呆坏账也就随之大幅增加。印度Kotak保险公司的分析师 圣吉乌•帕萨德指出,银行呆坏账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封锁时间再次延长,经济复苏的时间也会越长,呆坏账增加的幅度就越大。目前,印度的封锁政策计划实施到5月17日,但疫情发展没有放缓趋势,已经有一些邦宣布会进一步延长至5月底。这将带来银行呆坏账的进一步增加。
印度一名政府官员对路透表示,印度政府内部正在研究一种观点,即银行不良贷款到本财年末很可能翻一番达到18%至20%,因为20—25%的未偿贷款面临违约风险。印度HDFC银行的压力测试显示,其9%的中小微企业投资组合可能存在风险。
呆坏账的可能进一步增加,推高了印度商业银行的放贷成本。为推动商业银行向外借款,印度央行两次下调了逆回购的利率,实施TLTRO 2.0计划,推出5000亿卢比的长期回购操作方案。但在呆坏账可能增加的背景下,印度各商业银行现在表现得格外谨慎,TLTRO 2.0计划效果不佳。
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将困扰疫情之后印度经济的复苏。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为应对不良贷款的增加,有可能组建一个独立的公司,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