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互联网行业的吃瓜群众怎么看阅文事件

写在前言:笔者不怎么看网文,喜欢看严肃文学。身边有一些网文圈的朋友,不光写手,还有编辑,运营,甚至平台管理层,整合各方意见,下面是笔者本人的观感,仅代表本人,供大家批评讨论。

500

 下为正文:

诚然资本此次吃相过分难看,但是更要指出创作者集团被动的真因。

互联网媒体,属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同,属于大众娱乐范畴。网上吵得再凶,最终能显示出来的只有流量数据,腾讯新浪这些互联网巨头,只要有流量数据,就能变现,只要不触犯法律即可。这是资本狡猾的地方,他们有大量的资源,懂得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懂得钻法律的空子。

网文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一支,必须依附于互联网媒介才能生存。平台不只是网文作品的投放渠道,还承担着把网文获取的流量资源变现,从而养活写手的功能。影响力大的平台,获取的流量更多,能够变现的途径也会更加优质。打个比方,腾讯带头注资阅文,阅文可以一夜之间吸引众多投资,进而给写手提高待遇,或者养活更多写手,进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一家小公司注资阅文,就很难做到。这就是资本利用自身影响力作为资源产生的力量。

所以脱离腾讯这样级别公司的媒介资源,阅文是可能会死过去的。对腾讯而言,即便阅文死掉,也可以自己出资源推一个新网文平台,成长速度也会很快。有写手自己出资搭建平台,这件事下文再提。总得来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这是创作者被动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是此次合同事件的核心原因。

众所周知,资本的核心目的是盈利。因此阅文合同事件的核心原因是,网文被定性为商业,并且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下,网文目前的商业模式不能让资本盈利。所以资本要进行变革。

腾讯投资阅文,给阅文提供资金和变现渠道去供养写手,假设一个写手的人力成本是5,而产出的作品收益是100,那么腾讯一定是提升写手待遇,提升待遇的方式包括提升薪资,版权收益分配等,从而让他们产出更多更优质的作品,达到良性循环。但事实是,在资本加持的几年经营时间里,网文写手的数量在增长,但是收益并没有随之增长。

资本是不会养闲人的,要知道现在已经不是拼执行力就能成功的时代了,一个商业模式三年不盈利或者达不到预期,资本会对市场做出判断,然后再决定是继续砸钱砸时间,还是改变经营模式。代入此次事件,平台意识到市场已经饱和,而且底层需求大量冗余,所以必须想办法改变经营模式,不然没办法跟资本交代。顺理成章的,在资本授意下,几家头部流量的网文平台联合起来商议,由一家牵头,既然法律没有规范,那就狮子大开口,一点余地不留给写手,以后我们再慢慢还价。目前还只是试探阶段,资本先投放一个重磅炸弹,看看各方反应,创作者怎么应对,舆论导向如何,舆论能否控制,接着资本再决定后续的打法。

而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守住社会中坚的舆论环境,严控主流媒体。所以出了事先观察各方反应,事闹大了,各方都成势以后再从中协调即可。毕竟网络上的愤青愤中们头脑不清醒,很容易上头跟风,在事情没有发展成熟之前,为此投入国家力量是不值得也是不应该的。

写到这里,笔者想提一下,文娱不等于文化,商业不同于艺术。艺术家是一个烧钱的职业,艺术家不创造物质价值,只创造精神价值,因此艺术是被供养的,够级别的艺术家,资本心甘情愿跪着花大把的钱养着他创作。举一个例子,现在影视海报的作者大多是没有著作权的,所有版权都在导演手里,所以即便别人抄了设计师的稿子,设计师也不能骂,甚至设计师还可能被骂成抄袭,但是因为没有版权官司都没法打。为什么呢?因为海报是商业,不是艺术。海报是可以复制的,一个模板可以很多人用,这样就可以量产,做成规模,然后商业化,但是艺术家的画是不能复制的。

而网文为什么被定性为商业,而非文学,本质是因为,大量的底层写手基本的文学素养之差,连初中生都不如,只能写一些营销文爽文,大量的营销文和爽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可复制的套路,所以网文被定性为商业。说直白一点,如果出了AI,这样的“文学”根本不需要人去代笔,机器廉价又不吃饭,底层需求甚至会被全部砍掉。

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的,把低端做成高端,把海报做成艺术,把《霸道总裁爱上我》做成《权力的游戏》,把唐家三少进阶成莫言,就可以谈版权了,即便现在谈不了,以后也是能谈的,要对我们国家的体制有信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家三少这种网文圈顶级坐标都不愿意明确站边创作者。资本是给他饭吃的,不能吃饭砸锅是其一。其二,大量营销文写手早已改变了这个圈子的环境,导致很多中上游的写手也没办法在资本面前拍着桌子怒吼,老子是作家。假设这个圈子的平均创作水平是唐家三少这样级别的写手,他们联合起来,解决著作权版权是只时间问题,这件事根本就不会发生。所以唐家三少的微博在我看来,更多是无奈的叹息,他是创作者出身,对圈子是有感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总结一下,就是底层市场饱和,底层劳动力过剩,资本决定改变产业结构,增加盈利。至于能不能完善版权问题,能不能改善圈子环境,还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中高端市场发展起来,需求就不会饱和,所以这件事等于变相卡口,有一定的推动产业往中高端发展的作用。

此次事件最终结果由两边成势以后的力量对比决定。创作者集团手里的牌,在笔者看来,最有效力的是,众多唐家三少级别的作者联合发声,发网络写手联名公开信,争取数千人的签名,集体向有关部门反馈,争取到主流媒体的报导,让社会中坚听到网文作者的声音,而不是基于互联网这个媒介发声,锅都是人家的,你能翻出佛祖的掌心吗?能否做到要看创作者们自身腰杆硬不硬,组织力够不够强。资本的牌就不分析了,眼花缭乱,“5.5断更日”都没有多少顶级写手出来发声,想必不少都已经实践了。下一个初步判断,资本掌握的资源和执行力,远胜临时聚合起来的创作者集团。最终事件的走向应该是,淘汰一批底层写手,一批中游写手考虑转型,一批上游写手转型为作家,另找渠道发文。然后会诞生一个职业,叫人肉码字机,在AI彻底取代底层劳动力之前一个人干10个写手的事,批量产出营销文。对资本来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增加盈利;对创作者来说,检验了自己的文学坚持;对国家来说,如果舆论影响足够大,可以借此推动版权法的进一步完善;对读者没什么影响,因为结构调整之后的营销文是只增不减的,有文学坚持的创作者依旧会发文,喜欢读经典读严肃文学的读者基本上不看网络文学,上网也只图个乐。

对网文行业来说,合同事件之后也许出现更优质的平台乃至工会,就像前文提及的那位自己出资做平台的写手,但是这样的组织定性也很困难,不盈利怎么给创作者发工资,盈利又怎么和守成资本竞争,互联网媒介是推你的平台还是推腾讯的平台。做成偏文学性质的团体似乎是发展的方向,那么就是类似作协了,但是作协是不养人的,而且似乎和“网文”二字渐行渐远。姑且不论上述问题,这样的平台能否做成,最基础的一条是,有文学坚持的中游网文创作者数量,能否聚集成一定规模,并且吸引到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兴趣。目前来看创作者们的形势并不乐观。

变革总会带来失败者和谩骂,但是对一批创作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一次机遇,中华民族千年以前就有一个成语,叫卧薪尝胆。引用马云的一句话,今天很痛苦,明天很痛苦,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夜里。最终扛过去的这批创作者,今后将会大有可为。要知道,动画行业也曾资金链断裂,十年以后,默默坚守的那一批人创作出了《哪吒:魔童降世》。

最后说一点感受,看了很多创作者在各大平台的发声,心情非常复杂。我相信愿意在此刻通过各种媒介发声的写手们,一定是有文学追求的作者,但是目光还是有些局限,甚至有声音把这件事描述为“无产阶级和资本的战争”。其实人们很多时候夸大了资本的力量,腾讯再强,也只是在互联网领域。真正应该警示的是,真的有一批人每天90%的时间都投放在网络,忽视了自己本该有的生活,无异于自己把脖子伸进绞刑架。资本只是运用了自己最擅长领域的力量,但这点力量对他们来说就是全部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垄断,而这个垄断仅仅是资本单方面决定的吗?我坚信,打铁需要自身硬,资本永远是纸老虎,随着国民审美的逐步提高,人均知识储备的稳步增长,百姓的文化修养的日益精进,文娱行业会越来越好,我们国家产出的精神财富也会更加丰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