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后浪是对一个群体的标签,不若说是对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启

一定要我讲一下仔细看了《后浪》的感受的话,大约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忽然在生日那天收到了自己严肃而向来对自己不满意的老爸给自己绞尽脑汁买的礼物——很有意义,也凝聚了真正的深爱,但并不是那么喜欢。或者说,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一定要我说的话,年轻人,其实都并不喜欢老一辈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年轻人,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其实都不喜欢。

 

年轻人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圣人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缥缈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并且,这种不认同上一辈的观点,和对上一辈的尊敬以及对他们人生经验的憧憬,是统一的。

 

500

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在前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比较中肯。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长征路,每一代的长征路也有着不同的使命。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解决活着的问题。

 

后来,我们要解决吃饱的问题。

 

再后来,我们要解决选择的问题。

 

而现在,对于这一代的年轻人而言,我们想解决的,是不挨骂、不被歧视、每一种热爱与可能都被尊重的问题。

 

500

不仅要活着,活着的同时要吃饱,要有除了维持生命以外的生活方式——还要有尊严,要有话语权,要自信地站着,站着的同时可以被尊重每一个热爱与可能。的确,他们有时会迷惘、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有时会觉得自己除了啃老外一无所有。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大都孤独,热爱往往不能被理解和尊重,但他们还有希望。

 

我当然希望我的下一辈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因为那样才能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在向前走的。这个世界很复杂,时势的风潮,绝不是一两句话、一段视频可以证明与概括的。

 

但我依旧想说,这段话里面最让我触动的是:“因为你们,青春不再只是一个迷惘与伤痕的代言,而有了更多的勇敢、智慧与良善、理性。”这多少说明,这一代的年轻人终于走出了伤痕与迷惘,而可以用没有阴霾的脸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这是一个真正的进步,其他的,或许并不一定能在我们这一辈手中得到。但我们此刻的努力与奋斗却是必须的。中国的发展是真正的跳跃式的,而这种跳跃式的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一代又一代青年努力学习、认真思考、正确认识世界的与自身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沉没成本很高。

 

500

那么,在符合了如此之多的时代强音后,为什么《后浪》依旧被声讨呢?

 

问题其实是出在表达和一些谈不上距离的撕裂感。可以说,总感觉这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的“后浪”时代,亦或者说不是我身边这群人的生活。

 

难道只有身穿燕尾服手捧高脚杯才能称作后浪吗?难道只有在北京核心富人区坐在跑车上扔钥匙的年轻人才叫后浪吗?

 

500

在这个视频当中,真的很难找到我们普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视频中所提到的这些美好事物大多数人都没接触过。比如说环球旅游、在上海CBD的中心穿着汉服翩翩起舞、乘风破浪出海探险。环球旅行我有过,不过那是我初中作文大赛的奖品。我的好友们会在老门东的汉服店流连许久……

 

最后选择将那件汉服放回去,因为真的没有那个钱。

 

他们先天就有着足够的资本使劲浪,这些事情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也很能理解。B站绝大多数的UP主,当然不会是普通的年轻人。一个VLOG需要有炫酷的摄像机进行拍摄,需要可以带得动高级剪辑软件的电脑,需要排版字幕的爬虫软件。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让一个工薪阶层的孩子望而生畏。而对于一个UP主而言,可以获得流量的内容,自然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接受到的讯息。那么只有可能是“上层人的生活”。比如我,我能混迹于B站的只能是专栏中的几篇文章——因为写作是最廉价的投资。

 

而与这样一种“上层人”相对应的,是所谓“贫苦大学生”的日常。

 

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就像在民国时期,家里没有几块大洋能称得上是“穷酸学生”?醒醒!那时的底层人民十几年都没有一块大洋。这里面首推郁达夫:每个月几十块钱的俸禄,坐在大别墅里面写着“哭穷”的文章,全时代的智商都被他拉低了。

 

学习、读书,在我看来本来就是一个阶级的体现。即使你大学的学费可以由国家专项支持。与专业相配套的东西同样烧钱。比如广电专业同学的ADOBOE年费大礼包和游戏本——这些是他们专业的刚需,每年都有人转专业,是因为不想麻烦家里多出一万多的费用。

 

考研、考博从来不是刚需,事实上到了博士阶段拼的真的更多是家境的支持力度。出国留学这些,更是如此。而事实上,我国人口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依旧不到9%,看最新的江苏省初中升高中的录取率,只有一半人可以进入普通高中。换句话说,其实当你混到大学,已经是极少的一部分人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尺度从来不是几天几个月,而是几十年。

 

这是当代大学生,或者说,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背后的经济逻辑——同样也是他们感觉迷惘痛苦的原因。以前有一句著名话是这么说的:大城市容不下身体,小城市容不下灵魂。我把他翻译一下就是:既不能拥有既得利益者那样奢侈的生活,也不愿与更广大的生活世界妥协。这也是未来我们改革的方向。其实吧,我真的觉得与其解决大学生就业,不如想办法提高手工业者、工人与农民的真正待遇。我们需要那么多文学院的才子佳人吗?我觉得不用。

 

当然,如果你仅仅从一个侧面去理解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群体,其实是不容易的。

 

我是B站的老用户了,从2014年就进入了B站。那个时候B站还都是盗版的动漫和纪录片。那是费了好大劲答题才成为正式会员啊(我觉得朋友圈的大妈们可以试试B站注册的答题系统,绝对大开眼界)当你用了b站并弹幕评论了,会发现你真的年轻了。

 

年轻是一种状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破次元。那个视频里所谓多元的包容,这并不是讨好,恰恰相反,他们热爱这个国家的方式,更多的是期望民族富强、更多的人有收获感和公平。

 

正是他们经历了国家一步步的强大,哪怕人生平庸,心中也兼济天下。后浪的家国情怀,我觉得是很难去用语言来形容的。就像b站的精神不是三两句话能阐述的,因为心怀天下的这些人,气魄更大。

 

这次的新冠疫情是对全人类的一次考验,目前各国取得的抗疫成果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尤其是各国年轻人的一些表现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更能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未来无可限量。

 

因为我们中国的青年人更有责任感,更加优秀,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能被否认的。

 

疫情严重的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很多年轻人无视疫情威胁,无视科学,在疫情爆发期还在狂欢和发泄精力。有些更是口出狂言:死了就死了,但什么都不能阻止自己寻找自由和快乐。

 

欧美年轻人在疫情爆发下还依然聚会,依然狂欢的新闻太多太多了,天气一好就在家待不住了,把个人的行动上的所谓自由,凌驾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之上,凌驾在生命之上。

 

日本的年轻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昭和甚至平成时代的日本人了。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电视上面苦口婆心地劝年轻人待在家里,但孩子们没有听。

 

500

而我们的年轻人是如何面对疫情的?在奔赴武汉支援的医护工作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是90后,他们用自己的科学知识与专业能力在第一线抗击疫情。其他的年轻人在居家隔离时都没有抱怨,没有破坏秩序,很多都反过来关心和指导自己的父母长辈如何科学抗疫,提醒父母长辈尽量待在家里。更有很多年轻人在宅家过程里,拍摄了很多有趣的视频,向疫情中的中国社会传递着乐观的精神。

 

最重要的是,当他们发现这个社会的问题时,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无视,而是积极地运用自己和正当的方式去维护。阅文事件爆发后,我下意识地是去人大官网提交意见。这一点,连已经是老党员的奶奶都瞠目结舌。从2019年的帝吧出征,到年初的防控疫情,再到每一个社会热点的反思,我与我周围的那些人做到的是,积极参与、努力发声、做自己可以并且分内的事情。这也是公民素养的体现。

 

500

当然我依旧想说,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是有着当时的局限性与特质。我们不能否认每一段历史的进步与自信,正如每一段时代也有他们的保守与不自信。我更乐意看到的是,在经历了前70年的风云诡辩以后,我们能用更加理性与宏观的视角,去面对我们的过去,了解我们前方的道路与问题所在,这个时代的顽疾当然存在,特权与贫富差距的扩大衍生到了更加深层次的地步。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需要跨越的山峰。与其说后浪是对一代人的标签,不如说,后浪是对过去的终结——他是对河殇的祭奠。我相信每一个同时热爱着穆勒的圣母颂和方锦龙的十面埋伏的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理性、更多的阅历与理智,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