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地球居然是太阳系密度最大的天体
原创:牧夫天文
作者:Ethan Siegel
发布于Forbes宇宙大爆炸专栏
翻译:毛明远
校对:牧夫天文校对组
后期:库特莉亚芙卡,李子琦
我们太阳系内有恒星、行星、矮行星、卫星、小行星,这些天体中谁的密度最大呢?第一感觉,会觉得是大质量大体积的天体,凭借对万有引力和天体演化的理解,木星、太阳的密度会胜出?但实际上它们的密度不足地球的四分之一。
换一个角度,你可能会认为重元素较多的天体密度会更大,这样水星就是密度最大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目前,已知的足够大的天体中地球是密度之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八大行星按照实际大小比例排列,但距离并非实际比例。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USER WP
密度是最简单的物质特性之一,但并不是最基础要素,它由质量和体积决定。从显微尺度到天文尺度,所有常规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能量:我们通常所说的质量。它们同时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我们所说的体积。密度是两者的比值。
太阳系如同所有恒星系统一样诞生于恒星生成区域的气体尘埃云。45亿年前太阳系就是在引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我们借助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能够直接观测研究恒星和原行星盘演化。
ALMA影像:一颗年轻的恒星HL Tauri周围是原行星盘,行星正在形成。光谱分析表明其存在大量和多种有机含碳化合物。
Credit: ALMA (ESO/NAOJ/NRAO)
正如上图展示的,新的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甚至外侧带(类似柯伊伯带)正在形成,我们可以看到中间的空缺,行星正在形成,它们正“清除”所在区域的尘埃和气体;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温度从中心的高温区域向外递减。
但是,我们无法看到物质是如何分布的,它们中的物质包括轻元素到重元素、简单到复杂的物质分子,甚至有机分子。这里有三个因素主导着物质如何分布。
行星大小比较:地球半径比金星大5%;但海王星半径是地球的近5倍。
Credit: LSMPASCAL OF WIKIMEDIA COMMONS
一、引力作用
由微小粒子构成的物质盘处于旋转状态,靠内侧的速度略高于外侧,引起碰撞聚集。那些已形成的稍大颗粒,或是小颗粒聚集成的稍大颗粒,它们的引力作用也会增强,吸引越来越多的颗粒。经过千百万年,行星逐渐形成了。
二、中心高温和强辐射
新生区域中心物质聚集,温度和压力逐步上升,恒星形成。在靠近恒星的周围,只有较重的元素可以留存,较轻的元素在高温和高强度辐射下裂解,因此最内侧的行星由大量金属元素构成。往外侧,有一个界限,我们太阳系这一界限内侧是岩质行星,外侧是气态行星。而且,整个恒星系统从内往外的物质分布可以看出,重元素逐步减少。
三、行星迁移
宇宙的时间尺度下,复杂的外部引力作用下行星的运行并不稳定,会发生迁移,可能撞向太阳,可能撞向其他天体,在靠近太阳时,原本的冰冻状态物质会挥发。如果太靠近恒星,恒星的“大气”会增加摩擦以致于行星的轨道不再稳定,逐渐“坠入”恒星。如今我们太阳系已形成45亿年了,我们猜测在早期发生过很多事件。
示意图展示了一个原行星盘,恒星将“吹走”附近行星大量轻元素,远处的较大质量天体比如木星和土星hold住了氢、氦等轻元素。
Credit: NAOJ
我们现在的太阳系貌似遵循着一个较为稳定的运行模式:我们有8颗行星围绕着太阳在各自椭圆轨道上做周期运行;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往外分别是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四颗气态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柯伊伯带以及奥尔特云。
如果按照元素构成,水星将是密度最高的,它拥有高比例的较重元素。即使运行到靠近太阳的小行星,外侧物质挥发后,它们的密度也不会超过水星。第二是金星,第三是地球,其后是火星,一些小行星,还有就是木星的最内侧卫星木卫一(Io)。
但是通过研究广大的太阳系外行星,我们了解到除了原始物质构成外,引力下的压缩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质量小于地球的两倍,这颗行星还将是一颗岩质行星,因为更大的引力压缩作用,它拥有更高的密度。超过这一界限将会是一颗气态行星,外周气体会显著降低它的密度,因此土星就是一颗密度最低的行星。另外一个界限下,引力压缩作用又会是主导,因此土星体积是木星的85%,但质量仅是木星的1/3。如果是更大的质量,超过下一个界限,核聚变将启动,它会是一颗恒星!
月球起源的一种猜测:巨大撞击下形成岩石蒸汽“Synestia”,之后形成月球。
Credit: SARAH STEWART/UC DAVIS/NASA
如果有一颗木星一样的行星靠近太阳,它的大气将被剥去,剩下的内核将会是太阳系密度最高的天体。在行星生成阶段,高密度和重元素会趋于内核,引力压缩下它的密度会进一步增加,但是我们太阳系并不存在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地球就是密度最高的天体,虽然构成它的元素整体比水星轻2-5%,但地球拥有约水星18倍的质量,更大的引力压缩作用超过了上述因素。
但地球最特别的当属它孕育着生命!我们要加倍呵护它!
『天文时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8大行星密度对比
Credit: 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