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疫情下中美大国竞争之舆论战,中国还有哪些不足?

随着新冠疫情在欧洲和美国的迅速蔓延,特别是美国成为疫情新的震中之后。美国的部分官员、媒体、组织纷纷炮制“中国责任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赔偿论”等等,一系列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和故意诋毁。

这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亲眼目睹和体验美国——一直以来所标榜的山巅之国、自由灯塔的虚伪和狡诈的面目。

这些在人们的眼里不可思议,甚至荒唐的言论,就实实在在的出自美国的精英之口,其实是美国进行大国竞争战略的一部分——舆论战。

培根曾说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现代信息世界里,传媒的影响力巨大,舆论成了争夺道义的工具。深深的塑造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宣传和推广的主要手段。

下面,从理论、战术、态势三个方面分析中美舆论战

1、舆论之争背后是的理论竞争——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的竞争

美国的话语权在国际社会占主导地位,其实是西方近现代以来领先世界其它地方的自然结果。背后原因是西方的强大和有一整套理论体系作为强大的支撑。西方从工业革命以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建立了系统、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引领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非西方国家大都是从学习西方这些理论开始发展自己。

进入21世纪,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崛起。美国主导世界的格局的形势,慢慢的发生了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了几十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理论后,发展并不尽人意。比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人一票的竞选制在亚洲的菲律宾、泰国、印尼、巴基斯担、印度、伊拉克等等,欧洲的乌克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等,还包括非洲和拉美许多国家的实践都是失败的。

西方的理论开始遭到质疑,并不是圭皋。西方的政治、经济等理论开始走下神坛。虽然西方的理论已经不被看做唯一的真理,但是影响力还是占主导地位。

中国的部分学者虽然也建立一些新的理论,比如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陈平的混沌经济理论、张维为的中国模式等等,但在国际上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中国的理论体系建设才刚刚开始,还不足于颠覆西方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理论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舆论之争背后的战术体系——游击战和整体战

美国的舆论之所以在国际社会占主导地位,除了美国的理论众多、传媒影响力大、学者知名度高之外,主要是美国采用立体式的传播和渗透方式,官方、媒体、学术智库、民间组织等多层次的立体式作战。比如这次新冠疫情的事情来说,官方从美国总统的“中国病毒”到蓬佩奥的“武汉病毒”,还有部分国会议员的"责任论、隐瞒论、赔偿论“等等,多次甩锅、诽谤中国,这些刺耳的话语非常适合新闻的传播理论,迅速传遍世界各个主流媒体。虽然也有一些西方学者和民众明白这些做法的背后用意,但是这种舆论还是会影响很大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们。这些无形之中就会形成舆论的导向和议题的设计。

特别是蓬佩奥,口口声声”武汉病毒“”中国隐瞒论“等等,蓬佩奥是几乎不放过每一次的栽赃陷害中国的机会和场合。在疫情以前他出访的每个国家都要对中国进行诽谤,比如说:中国威胁、债务陷阱、掠夺式经济、华为技术有安全风险等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这是美国不断探索前进的荣耀。他就是要达到谎言重复千遍即真理这样的效果。

美国媒体

美国媒体对中国采取的抗疫举措的刻板印象化建构近乎是拙劣的模仿和滑稽漫画,他们运用文字游戏式的手段描绘中国合情合理的抗疫举措。 

正如加拿大电子出版物“Passage”所观察到的那样,美媒的报道框架下,中国“什么也做不对”,中国被塑造成“或无能或邪恶”的形象,这成为了美国主流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中国的普遍方式。

 在中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及确诊病例数上升时,美国媒体指责中国政府无所作为,导致民众病亡。而当中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及确诊病例数回落时,美媒又质疑中国政府在隐瞒事实。在武汉“封城”之前,美媒认为中国政府曾试图通过淡化这场公共卫生危机来“保全颜面”。而当武汉开始“封城”时,美媒又批判这一举措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当中国国内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时,美媒又怀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欢呼雀跃是“表演”或是被“洗脑”的结果。 

虽然也有部分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疫情做了真实和正面的报道,但在美国舆论场只是极少数,远远不及主流媒体负面的报道。

学术智库

可以说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战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即使从八十年代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批评。冷战结束后,理论上又推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等,其实暗含着西方文明优越论和制度优越论的底色。中国国内的一些公知深受西方理论影响,无视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实践,一直在国内鼓吹西方那些理论。对于质疑和不同意见的人扣上“民族主义、义和团、极左”等等帽子,足见西方学术理论影响之深。另外,美国的学术界和智库会经常出一些对中国不利的所谓的研究报告,制造舆论影响,为美国某些行动制造借口和杜撰理论根据。

在这次中国的疫情控制之后,中国积极援助世界各国的抗疫行动被一些专家解读为中国扩大影响力、有地缘政治目的等等。

美国非政府组织(NGO)

据调查,目前美国的NGO组织总数已经超过200万个,深入到各行各业,经费总额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copy超过900万人。主要有: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国际共和研究所、国际民主研宄院、国际私营企业中心、美国国际劳工团结中心、自由之家等等。

某些NGO打着非政府的牌子,做着有政治、经济、战略影响的渗透和颠覆活动。比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NDI)、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IRI)、人权观察、自由之家等等。多年来,这些所谓的“非政府组织”接受大量美国政府资助,以促进民主和人权为幌子,行大肆干涉他国内政和社会机制活动之实,引发广泛质疑。许多"颜色革命"的背后有这些NGO的组织、策划、培训、资金和物质供应、舆论引导等一条龙服务,并频频资助中国境内外的“民运”、“藏独”、“疆独”等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从2003年至今,香港每次大型街头运动都少不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幕后的组织、策划、指挥、资金和物质提供。

香港一些政客、学者、律师,以夺取香港主导权、扶持亲西方特区政府为目标,以"争民主、真普选"为名占领香港主要商业街区。国外媒体配合轮番轰炸,香港学联、学民思潮等团体在2014年9月罢课加入,被美国媒体称为"雨伞革命"。英国广播公司报道,NGO组织者早在2013年1月,就策划好动员1万人到香港中心道路上街游行示威的计划。

2019年6月9日开始的反修例风波,同样背后有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主导的参与。

中国的官方、媒体、学术智库、NGO还没有形成合力,属于比较零碎、分散的游击战。目前对美国的舆论战,还主要以我们的外交官员的言论为,主要是我们外交官的言论能被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媒体方面,虽然我们的主流媒体也会进行有力的反击,但是西方的媒体大多不转载或者不报道,在西方的民众里影响力有限。学术智库方面的情况和媒体的情况大致相同,我们比较知名的专家也只是在国内影响力很大,在国际上影响力有限。NGO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处于初步阶段,和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3、舆论之争背的态势——进攻和防守

在近代,中国外交属于刺激—反应型外交。中国自80年代以来外交上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在十八大之后,虽然外交上更加有所作为,但整体的态势还是以解释和防守为主,美国总体上还是以渗透和进攻为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显得还是很被动。比如人家抛出中国威胁论,我们就说中国人没有侵略基因,人家诋毁我们一带一路有地缘战略目标我们就解释一带一路是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人家诽谤我们隐瞒疫情,我们还是解释等等。被动主要的根源还在于我们是防守的策略,要化被动为主动我们有时还是要主动出击。

小结:通过上面三种情况的分析,在舆论战的理论方面,美国还占据着主导优势。中国虽然有些新的理论,但在中、短期内还是无法改变美国占据优势地位,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西方的优势是几百年来累积而成的,中国还需要几十年的追赶。在舆论战的战术方面,中国要向美国学习,整合官方、媒体资源、专家学者、民间组织形成合力,打造自身立体式作战的能力。要有规划和协调,而不是分散的、碎片式的游击战方式。专家学者多多在西方媒体发声,多参加国际性会议,多出些影响力的报告等等在攻防态势上,有时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我们要摆脱解释和防守的态势,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们也要主动进攻。比如,前段时间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对美国的质疑就是很好的反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