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灭掉日本经济奇迹的?

在中美贸易战激战正酣时,从华盛顿传来最新消息:美国对华贸易谈判的大门依然敞开。白宫对重开谈判开出的条件是:中国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改变方向”。看来,特朗普和他的手下确实还没睡醒,他们把中国当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了。

在《大国兴衰》一书中,黄树东向我们讲述了美国当年是如何灭掉日本的经济奇迹的。这首先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以前一直认为,日本近30年的衰退停滞,是自废武功、自作自受;现在才明白,原来,这都是美国人一手策划、导演并且强制实施的!这是美国人以其“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为锐利武器,对日本经济打的一场漂亮歼灭战!

1989年10月31日,一条消息震惊了美国:日本三菱财团购买了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这是一连串日本购买美国企业的高峰。富有危机感的美国人于是发出了“日本购买美国”的民族主义口号。

1989年是日本在国家经济博弈中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是日本极盛的一年。这一年,有人预测日本经济将在20年间赶上美国。那么,日本经济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呢?其秘诀有3.一是产业保护,通过高关税、非关税壁垒、大规模的政府补贴、推动产业联盟等方式,实现了民族产业的赶超。二是以银行为中心的特殊的企业制度,日本资本市场极其不发达,因此企业主要以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本,日本的企业集团(银团),是以大银行为中心的企业群体,一般是“大而全”的产业群,往往覆盖一个或几个产业链条里面的所有环节;同一集团内的企业间高度交叉持股,是一种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这种企业体制的优点是:一个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集团内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这种企业制度在国际竞争面前,尤其具有强大生命力。三是金融服务,日本的银行体系,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中心的,在大藏省的指导下为经济发展服务,银行和财政都是政府调动资源、实现产业政策和发展目标的经济手段。

在上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面临漫长的“滞涨”,而日本经济则一枝独秀。日本不仅在经济、技术上成了美国的竞争对手,而且在经济体系、企业制度、发展道路上也正在成为美国体制的竞争者。美国人开始认为,日本的经济模式优越于美国的经济模式。美国在日本的全面挑战面前,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感。当时出版了许多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著作,诸如《日本第一》、《日本的全球出击》、《出售美国》等等。美国开始形成一种看法,日本正在削弱和威胁美国经济和美国霸权。和历史上的任何霸权一样,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无法容忍任何挑战,无论它是来自敌方阵营,还是来自自己阵营。

为了对付日本的挑战,美国开始全方位地考虑对日经济战略。从70年代开始,美国就制定了特殊的“对日经济政策”,这是一项广泛的经济战略,一直实施到了21世纪初。美国的目的不是一两次经济、货币战役的得失,而是如何使日本这个经济上的战略对手彻底屈服!使之完全丧失竞争能力!美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它谋的是战略上的成功,而且是可持续的成功。这一战略的核心可以用“一个中心,三路出击‘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体制。在国家博弈中,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推行一种主义的背后往往是国家利益。新自由主义反对产业保护、政府干预,认为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是经济体制上的“普世价值”。70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浪潮在西方日益高涨,被视为唯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唯一的目标模式。美国因此抢占了道义的制高点,建立起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只要日本接受了这一“普世价值”,就中了美国的乾坤掌。“三路出击”则是直击3大战略重点:日元升值、金融开放和关键产业(比如电子业)。而这3大战略重点都围绕新自由主义中心完成3项作业:体制改革、市场开放和政府转型。

在上一篇《美国如何摧毁了日本的芯片产业?》中,我们已经领教了美国人对付日本关键产业的手段,下面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是如何在日元升值和金融开放上发力的。简单地说,经过这一场货币战争和金融战争,日本从工业资本主义转型为金融资本主义。这一变化,摧毁了日本经济奇迹赖以存在的基础---拆散了日本银行和企业的传统联系,拆散了日本财团内部的紧密联系,扭断了日本出口产业的国内产业链,催生了日本的资产泡沫,导致了资本的大规模外流,产业持续空心化,日本从此失去了几乎30年时间。

80年代日本的经济崛起,不仅威胁到美国,而且威胁到其他西方国家,导致它们加入了美国对日联合作战。这一时期,美国加大了对苏联的战略压力,大幅度提高了军费,加之新自由主义政策指引下的大幅减税,结果导致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大幅攀升;而美国为控制通货膨胀实行的高利率政策,则导致美元大幅度升值。这一切,却成了美国发起货币战争的战略契机。

美国首先发明了一种理论(美国的重大战略,一般都有独特的理论支撑,这也可以让我们明白,美国的一些所谓“理论”是个什么玩意儿!),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日元币值被人为低估造成的。日本政府操纵汇率,导致美元高估,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从而导致美国贸易赤字增加。而只要日元升值,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这一理论乍一听,非常合理,于是美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迅速形成。几个西方大国组成的G5与日本,经过一系列秘密磋商,在1985年达成了《广场协议》。而为了确保日元升值目标彻底实现,必须把主导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为此,美国提议G5一共拿出150亿美元来从事外汇干预,迫使美元对日元贬值。G5共同出击,干预成功,到了1987年,日元币值几乎翻番。在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为了降低企业贷款成本,缓解通缩压力,大幅下调了利率,但是由此却带来了日本的资产泡沫。有人因此戏称日本银行为美国第13储备银行。

《广场协议》签署的时间,是理解一切的关键。如果它在5年以前,即在日本金融体系改革以前签署,其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会被日本原有的银行金融体系化解到最小限度。《广场协议》恰恰是在日本大规模改革和开放了银行体系、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后出台的。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日元升值起到了严重打击日本经济的目的。既然这些改革都是由美国人策划的,那么,日本金融体系改革和《广场协议》二者在时间上的吻合,谁会相信这不是精心选择的结果呢?---它使日元升值预期中的资产泡沫成为可能;它使国际投机者的操控成为可能;它使日本银行体系遭受战略性打击而失去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功能成为可能!

日元升值加上金融改革,彻底摧毁了日本传统的银行体系,日本经济从由工业资本主导转型为金融资本主导,30年的经济停滞由此开始。在这场货币战争中,日本节节败退,全盘皆输,日本的教训至少有两点:1.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出口导向上,否则受制于人。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决定了日本在货币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因此市场成为了美国的战略武器。2.在价值标准上不能随人家起舞。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和市场万能的笃信,早早就决定了日本惨败的命运。日本不仅输掉了国家利益,还输掉了道义。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了渐进的金融改革,向市场化、自由化的“现代金融”进军。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更大的陷阱!改革以前,日本拥有堪称模范的银行体系,而日本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摧毁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导致资产泡沫和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

日本传统的银行设计,体现了防止金融风险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为了避免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政府控制存贷利率差,利率竞争是不允许的。这是一种强者有责任保护弱者的制度,陷入困境的小银行会被并入大银行。银行的准入准出都受到严格控制。在日本金融改革以前,除了几个孤立的小银行外,几乎没有银行失败的例子。因此,这是一套相当安全和成功的制度。

然而,这种银行体制却在美国备受指责,被称之为封建体系,要求它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造。日本国内也有人呼应,希望日本能够成为美国一样的世界资本金融中心。日本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要彻底把银行从实体经济中剥离出来,把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服务实体经济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独立于实体经济的市场主体(我们都很明白,这就是投机主体!)。简言之,就是把“日本体制”改造成为“美国体制”!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开始了金融体系改革,重点有以下几点:1.培育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日本企业从此可以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筹资,不再单纯依赖银行。2.培养现代银行。银行的责任不再是支持国家经济、产业发展,而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3.开放外汇市场。为以后的资本大规模自由进出和外资在日元升值中的投机埋下了伏笔。自此开始,日本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财团)体制开始解体。

1985年到90年代初,是日本金融、经济体系大规模自由化的阶段。《广场协议》不仅要求日元升值,还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规定了日本政府的体制改革议程,因为美国明白,日元升值这个重型炸弹,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产生最大的杀伤力!协议要求,进一步实施经济自由化、推动私有化、推动消费者信用扩张,尤其是住房按揭的扩张。后者常常为人忽视,就是要求日本把经济资源大规模地从经济发展引导到资产投机和信用扩张上面。这是协议第六条的要求,这一条款刺激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爆发。

日本银行的市场化,为资产泡沫提供了前提。在日元升值的推动下,8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的资产泡沫。日本的房产和股市频频打破世界记录。1986年到1989年,日经指数从12000点暴涨到39000点;有人估计,日本房地产泡沫顶点时,东京房地产总市值,超过了全美国房地产总市值!而这些房地产贷款,大部分后来成了不良贷款,导致了日本银行体系几乎全面破产的危机!80年代末,全球10大商业银行都是日本银行!日本银行和企业,走向世界,到处投资、收购和扩张。

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开始破裂。曾经似乎无止境增长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突然下跌,无数财富在一夜之间蒸发。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到处是空置的写字楼、无人居住的房屋和废弃的工厂。在昔日极度繁荣的废墟上,是极度的衰退。曾经不可阻挡的日本经济,忽然变得不能增长。从1992年到1994年年底,经济几乎没有增长。到了1998年,股市崩盘8年之后,日本经济依然没有恢复。大规模发放的房地产贷款,成了呆账、烂账和死账。政府让少数银行破产,许多银行通过政府注入巨资而得以生存。日本银行在破产边缘挣扎。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

日本经济为什么难以走出漫长的冬季?原因在于过分迷信市场经济,过分迷信出口导向。1.日本政府对经济衰退判断失误。直到股市泡沫破裂5年之后,日本政府才正式承认经济衰退。而在此后的反危机中,又完全低估了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致使应对失误,使经济再次滑入衰退。日本政府对经济衰退原因的判断同样失误。他们认为,这场本来由金融改革带来的危机,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解决。而这也正是美国政府和学界的观点。在美国建议的压力下,1996年,日本进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使金融彻底自由化,结果是日本经济滑入了更深的深渊。2.日本政府错误地一直想通过市场改革来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事实上,就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都不得不承认,市场解不开通货萎缩的连环套,只有政府,才能拧断通缩的循环链。3.改革强化了“现代银行”与危机共振的行为。在银行体制改革以前,银行受大藏省指导,是重要的反危机工具。而在改革以后,在利润动机推动下,银行不仅完全丧失反周期功能,而且出现了与经济周期共振的偏好。在经济泡沫时期,追求过度的风险,导致泡沫扩张;破灭破裂时期,又追求太少的风险,导致信用萎缩,危机深化。而日本政府不仅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反而通过新的改革使之更严重。4.赚钱太容易使银行失去了对实体经济和高风险新兴产业的热情。

金融自由化降低了政府的控制、增加了私人资本和国际金融资本的权力,日本因此开始受到美国金融资本的控制,日本的金融主权大量丧失,美国的投资银行、评级机构、共同基金等等,在日本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金融全球化导致了日本经济的空心化。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大约有40%流到了美国,25%流到了亚洲。资本外流和生产外流,使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流血期,导致国内投资严重不足和创新不足,经济停滞。

日本在金融改革和反衰退中,唯一做对了的一件事是:拒绝了关于让大批银行破产的建议。因为,如果真的让大量问题银行破产,就将是日本崩溃的开始。现代金融体系有一种自我循环机制,一旦开启,这种循环机制即将通过投资者的恐慌而自我强化,很难破解---在对银行资产的恐慌性抛售中,恶性循环,直到崩溃。日本离大崩溃曾经只有一步之遥!而崩溃如果真的发生,日本就会出现前苏联、拉美、东南亚一样的后果!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外衣下,国际金融体系带给一个国家的脆弱性,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往往取决于决策者某一项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这其中的风险之高,不能不让人出一身冷汗!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中国从来就不像美国的小跟班日本,我们从来就不惧怕美国。还在1950年刚刚建国时,我们就敢于和强大的美国掰腕子。而抗美援朝一仗,已经为中国赢得了接近70年的和平。记得有人问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中国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美国应该如何遏制中国?基辛格的回答是:没有办法!作为美国老资格的政治家,基辛格只不过说出了一个事实:中国是全球唯一有实力全面抗衡美国的大国!对这样的对手,只能和平相处,没有其他选择!否则代价会极其惨重!但是,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愣头青不信邪,不撞南墙不回头,比如特朗普,那我们也只能让他撞撞试试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