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崂山老外插队的事情,我的一些看法
昨天我写专利技术交底书写到半夜,看了看Youtube上的猫,要睡觉之前突然在朋友圈里面发现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写了个朋友圈回复,大意是,我想了想,换成我的话我也不敢怎么样他。
当地政府会怎么办呢?不妨先简单想一想这个事情。
换成当地CDC的人呢?又敢怎么样他?洋人只干了这么几件事:
A. Chinese Get Out。骂人加上挑衅,连寻衅滋事都未必够得上。因为最后没有发生冲突呀,大家拍完视频也没有和他们打起来(不一定是怂,也可能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比如个子没有洋人高或者还怕打流血了对方有新冠肺炎或者艾滋病)。
B. 插队。 插队如果不损害排队人的经济利益,不造成混乱,不要说不算治安案件,连民事诉讼都没法搞。
我们把这三个人的身份换成河南人或者河北人吧。如果三个河北人在当地排队的时候说“山东人滚出去”是什么结果?如果这样的话,其实也就是道歉了事。(但是山东人会不会打这几个人就不知道了。)
那好,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个算不算干扰防疫工作?好像也没有,只是插队了。这也不是医院急诊科,这三个洋人也没乱跑,他们去检测去了。
所以把黑哥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他又不是外交官,尚且不够格。其实真的应该被限期离境的是丹麦那个遛狗的参赞。不是说有了外交人员豁免权就可以随便乱搞。中国不应当将这个措施的适用范围实际限制在在境内从事颠覆活动的那些情报人员身上。丹麦参赞遛狗这个,如果是个外地人来北京遛狗,在疫情防控期间如此行事,是适用治安拘留成立条件的。那么为什么外交部没这么做?我们不专业,我们不评价。
那现在就很难办了。早晨起来看青岛发了个依法处置。其实这个法条不太好找啊。或者说找到也很勉强。而且对强制出境的措施是有适用条件的,限期离境不离开才可以适用。现在国际空中交通基本上是瘫痪状态,那我就真的不知道限期离境会不会有效了。
我们转过头看看潜在的国际影响。在中国地盘上让中国人滚,然后中国让这个人滚了。这个拿到国际上其实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我的建议是这么几个:
1.说Chinese get out那个,检察院要提起公益诉讼,其实也就是个写案卷的时间,而且特事特办,允许行为艺术一下,搞个超短案卷,留他几天时间,判他登报道歉,如果没钱交广告费,开个账单给他家。
2.当地外办是否可以慎重研究一下,其实他是符合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的条件的。诉讼完毕就撵走。因为他们也没怎么地。就当是撵走一个窝藏在中国但是没有归案的逃犯是一样的。
3.对剩下两个人还是摸排社会关系,将情况通报社会,让人人都认识这两个人,如果是公安出面的话(好像也没人报案,现在应该是归外办管吧)拿到好说了,警情通报传统上隐去一个字做某。老外你可以隐去一个字母。这反倒是个好事,只要他不是班图、祖鲁、斯瓦西里语的不太被人熟悉的名字,你隐去一个字母,等于没有隐去这个人的名字,只要念过几天书的,大家还是都知道他叫什么,轻松还原那个丢掉的字母,这个不构成隐私权侵犯。
4.对这三人适用法律的时候要注意怎么研究一下适用“潜在风险”、“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危害”、“团体行为”。
5.对另外两个人建议还是用另外的路线。
我没有看到完整的经过,也没有看到视频全程,另外两个人的表现怎么样我不是太清楚。因此我觉得如果他们就是硬抗过去或者对着检测人员(可能是个姑娘)笑眯眯求个情插队的话,我觉得不是大问题。因此重点还是摸排社会关系。
这里我要说一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事。其实expats们,往往有个聚会的群体。可能是教会(多见于美在华美国人,教会基本也就是他们的党支部,一回事),也可能是别的什么社团。如果一个人有这种行为,那么他所在的社团对本土居民的态度多半不会相差太远。
我回国后参加过几次洋人聚会,不过都是几年前了。后来我一个同学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说,我觉得我回到大清国了,从来没意识到这边有这么多黄毛,而且他妈的在中国还跟我一个中国人说英语。
我觉得太傻了。
所以另外两个人到底怎么处理,还不好说,如果态度蛮横,用肘、臂等等和排队的其他人有身体接触的话,最好还是用更严厉一点的态度。
这件事让我想起来青岛崂山新区政府在CCTV6放的那个青色调的广告。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歌是孙楠唱的,也挺好。
你们还记得这些画面吗?
太清宫,很多人都去过
采茶女和胶东渔民舞龙,这些现实不会有,不过拍个电影,不难看
老外好奇的拍照
商务会谈,倍显国际范
商务宴请,东方阴柔之美与西方阳刚之气
偌大城市,白人飞地
我不知道海尔的党委宣传部或者企业文化部门对这个怎么看
机床,汽车壳子,不知道干什么的A380,总之就是超级魔幻的一间办公室
东亚人在哪?我听说青岛不是韩资企业多吗?
其实导演拍出这样的片子,我觉得除了有些匪夷所思的场景要怪他以外,
其他的还都真的可能跟制片方更有关系。
后来这个片子不放了,不知道是大家觉得这片子配不上孙楠的歌,只在受不了后半段画面,还是因为广告合同到期的原因。好像2018年后就没再看到过。
我其实可以春秋笔法阴阳怪气描述这个片子,但是我觉得没必要,观念的转变有一个过程。当你指责那位要给他“面子”的工作人员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种对“外宾”的态度其实已经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了,而且短期内,消除不了。
我举我自己的三个例子:
例子A,2015年我冬天请假在家,我给派出所打电话说,我看见有一帮外地人(没错我承认我是这么说的)在路上放烟花。我就在饭店门口等着你来查,不要和稀泥。现在重新禁放了。
过了差不多10分钟,一位二级警司带着疲惫的神态停下摩托车,据他说连着出了三个警。我就跟他说我知道你挺烦的,治安案件,我也不想折腾你,但是饭店有门前三包,办事处我不知道怎么联系,他们吧烟花弄到大马路上那是市政区域,这算不算危害社会管理秩序?我态度比较好,警察态度比我还好。听完了,简单登记,没了,那几个人也抓不到。没人在乎这些事。他问我是不是你举报XX家属院放炮的,我说哎呦还真的有不少“管闲事”的啊。我说那不是我。他说一会功夫有好几个举报放炮要过去管的。家属院那个是美国回来的,说在美国没法放炮,回来过过瘾。
我一听就马上火气冲天。
我说首先美国不限制放炮,只是没那种没有花只听响的鞭炮。美国烟花销量还是挺大的。我又说现在不让放炮了那就不能纵容他。他说,国外回来的(算了)。我更不愿意了,我说你等着我现在回家给你拿护照,美国签证给你看看,我下次从美国回来我也胡搞好不好?
例子B, 2014年首都机场T3, 我要去打个Wifi条,你必须拿身份证或者护照。我就没带身份证。我正要刷护照的时候,旁边一个西班牙口音的白人一把撞开我,用英文跟我说,Let this lady first。我一看旁边有个姑娘也是拿护照刷Wifi,白人显然是女生面前献殷勤。机器前面没人排队,我走过去了他们还在旁边站着。
我当时挺愣的,根本不是愤怒或者其他感觉,就一个楞而已。大脑是短路状态。过了差不多五六秒,觉得不对头,但是我看着那姑娘这时候过去刷Wifi了,马上也就没什么感觉了。
问题是你凭什么要挤开我呢?而我为什么要听的懂你说的英文呢?毕竟这是在北京吧。如果是平常遇到这种事我是非常看的开的。不过当时刚从国外飞回来,冲击太大,受不了。当时我带着两箱书,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拿书把那个西班牙仔当场砸瘫。
不过好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从初中高中大学受了三轮普法教育的人了。就这样吧。再说了我又不是北京户口,真的机场公安来了肯定是抓我不抓他,我还得给他道歉,砸流血了还得给他付医药费。
例子C,2019年我在深圳地铁,11号线的站台分成商务站台和普通站台,进商务站台要拍卡(机场除外)。我就看一个白人进来,没拍卡。当时我马上触发那种很低级的本能反应,但是我不是去找白人问你为什么不拍卡,我是去找站务员,厉声责问为什么那个鬼佬(广东话把老外叫鬼佬,尤指白人)为什么不拍卡?站务员说那是商务单程票。
我回头想,我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找那个鬼佬斥责他呢?我为什么找站务员呢?
想了想有一半原因是当时南京地铁刚闹过锦旗事件,大家对地铁工作人员只罚中国人都很不满,另一半原因呢?
其实也许你我站在那个地方,也会让开让他们插队,也会好言道“给我个面子吧”。大家都一样。就连我和东莞工厂打交道,有时候都故意让洋人出面。
-----------------------------------------------------
为了三个洋人大费周章,我还在这儿发帖,全国人民讨论,深夜朋友圈一个大老板连发三条,气愤十足,什么老佛爷奴才洋大人什么骂人话的都出来了。这其实是是不是客观上印证了洋人“高人一等”?
第二是这些人的作为,尤其是条件反射一般的那句神骂,对中国人显然缺乏基本的尊重,那么这些人是怎么过来的,怎么找到工作的,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他们?
如果是留学生,又为什么会来上学,怎么会被录取的?
我们需要,证明我们有国际交流的渴望,有拓展国际视野的追求。说一点题外的,真的我们就只需要这些洋人,而不能利用我们自己的人力资源吗?与此同时有这么多在国外居住的中国人,我们却没办法说服他们回来。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回来?
我们的教育,不管是个事业还是个产业,都是要计算投入产出的。虽然最近大有改善,但是多集中与尖端领域,在社会上还是需要多吸引自己培养出来漂泊海外的人回来,提升微观的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可能会在全球大瘟疫消停之后,给中国带来很大的价值。
我是极少数,因为其他原因脑子发热要回来放弃OPT的人,STEM类在美国拿到OPT续签三年工作签的几乎就没有回来的。有一次我突然想到为什么这些人不回来,如他们有一部分人回来,进入国内的工业企业当中,比现在蹩脚外贸公司小职员和所谓的销售经理们强太多了,既懂技术,又有海外消费者概念,英文也都不错。
我想,起码我这一代人都是上政治课长大的,我们天然喜欢劳动得利大于资本得利。但如果看国内有些行业的环境和收入分配比,以及不动产价格和综合人居环境,那么真的没有必要。
美国确实凶杀案很多,但是再多,普通人遇上的概率也不大(因为社区是事实上分区隔离的,出去上学找工作的人落户的地方,一般不差)。因此大家没什么感受。但是危险驾驶这种每个人一两个月都会碰上一次的事,国内实在太多了。美国有很多坏习惯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住着很舒服。
而且我不明白尤其是深圳东莞小企业这种偷税光荣的思维是怎么练成的。你要正规走账别人还笑话你,这种商业环境可能不一定是很多人能适应得了的。我出国的时候,包括公派在内,其实很少是农村出来的,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家属院长大的城市孩子,这群人对有些事情天然排斥,如果政府要吸引自家的孩子回来报效,是否应该在这些软实力上下下狠功夫?
前天我看一个学生写的文章说海关入境的时候跟她说“欢迎回家”。我觉得很欣慰。
其实一样的盖章入境。几年前有一次我体会特别深,我从首都机场入境的时候,洋人的窗口3个,公民窗口好像就6个,公民队比洋人的队都要长。我先说您好,对面不理我。两个月后到美国,我是学生签证,对面海关的看完盖完章,跟我说“Welcome back”。
其实没多大点事,我也知道我到底属于哪一边。但是那一刻,真的是我心里最难受的一刻。
回来几年我经历了快速城市化之后城市从最乱到相对比较好的过程,亲眼可以看到基层工作的能见度、可见度和城市管理的水平都在提升,但是市、区的公共管理负责人也应该意识到,现在面对的一群人,在乎的东西,可能和之前你们所在乎的事情,完全不同,新一群人也许理想更加坚定,信仰更加牢固,但是他们可能“爱之深”的方式你们难以理解。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有关部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重点能考虑一下这些方面,促进更多有学识的人,万里飞来,报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