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500

漆黑的夜里,一男一女两个成年人护送一群孩子到某地,穿越一片险象环生的山谷。刚进入山谷,就遇到一个凶残的怪兽。费尽周折把女成人和几个年龄小的孩子转移到隐秘处隐蔽起来,男成人全力以赴保护着两个大孩子移步,稍有响动就会惊醒怪兽……

隐蔽的孩子们很快就忘了处境危险。甲乙俩孩子互相嬉戏起来,年龄小的孩子甲被棘刺划伤了脸,高声喊叫向大人求救。成人男示意成人女好生哄着孩子们,以免惊动怪兽;成人女坚辞让孩子乙向孩子甲认错道歉;有几个孩子原本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受到成人女的启发,纷纷谴责孩子乙……

500

至此,我在极度紧张中被吓醒——原来是一场梦。如果没有被吓醒,结局如何?漫长黑夜里的险境怎样穿越?真不好说。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对“方方日记”的看法转变以来,我时常想起这个梦。

看到有个网友的推文言辞恳切,在此摘录一段:因为之前有比较好的印象,所以最近读她的日记,感觉落差比较大,可以说是比较失望……比如有人说非常时期,方方没有作家的担当;有人说你一面反特权,生活中自己又搞关系搞特权、公器私用(待考),还有的说你是作家,没有警惕性,只知道自嗨——好的作家不仅对周遭环境保持警觉,对自己也高度自律警惕,扯远点说就是政治敏感性不够,不让心怀叵测之人有利用的机会……

我对此深有同感,更多了一个比喻:方方就像梦中那个不懂事的孩子甲,又像那个不顾现实坚持“真理”的成人女……

“方方日记”,正如方方自己所言“这才真叫是忘了初心”。

方方究竟要干什么?

原本是基本常识,浅显问题,有一定文化程度、心态端正,关心方方的人寻求这个答案并不费力——无需言之凿凿,无需旁征博引,无需条分缕析,更无需一本正经、针尖对麦芒、正颜厉色、义正辞严。

透过“方方日记”和“方方影响”,我看到了“方方动意”“方方‘三观’”严重偏离了轨道(以下简称“方方‘记、意、观’”)。

这样,我不能像方方那样随意、傲慢、一味地张扬自己、不考虑对方和大众的认识、感受。有句话说得好“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永远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希望获得同等权利和待遇。

讨论“方方‘记、意、观’”,要把握如下几点,否则就会陷入“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泥淖而难以超拔:

第一,把“方方‘记、意、观’”放在本年度武汉——中国——世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观照。

第二,把主流媒体的报道和“方方日记”的内容对照比较。

第三,要针对“方方日记”中所谓的“金句”和规范用语相联系分析。

第四,要把国内外的形势和具体事件与“方方影响”联系起来比较。

一句话,理清一些基本事实和概念:

首先,明白新冠肺炎疫情是怎么回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其次,知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是怎么应对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单位到个人,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500

第三,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的表现怎样: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及历史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赢得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尊重。

第四、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了什么: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五、什么是疫情防控中的“中国精神”:履职尽责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精神。

第六、这次抗疫战,中国舆论工作怎样: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做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深入报道各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好经验好做法,完善疫情信息发布,广泛宣传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以我有限的认知能力下一个基本判断:凡社会关切的事,无论大小,在主流媒体的报道里都能看到信息;凡民众的焦(点)热(点)难(点)的意愿,在主流媒体中都有表达。

第七、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党的领导核心。

看到了政府执政的能力。

看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看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

看到了广泛的爱国热情。

看到了不惧危险的群体英雄。

看到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民族。

看到了雷厉风行的军警。

看到了十四亿人令行禁止。

看到了势不可挡的中华复兴。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福,世界绝无第二。当然,不可否认,我同样也看到了各种缺失,以及下一步要去努力的方向。

500

现在来分析“方方‘记、意、观’”

有人推文批评方方“打着同情弱者的旗号,晒出自己的人脉和特权,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评判着普通人不幸与无助,看似为弱者说话,实则在显示自己的高贵地位,挑起弱者对现实的不满,撕裂社会,拉动仇恨,引起内斗,对抗疫百害而无一利。

国家和人民的努力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攻其一点,否定全部。没有写一点鼓励人们面对疫情努力抗争的方面,满篇的愤怒与追责,把武汉写的简直就是人间地狱。不知是他们的局限性,还是有其它目的。”

我认为此说严重了。以上一定不是方方的初衷,方方毕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毕竟受过高等教育,毕竟在体制内的湖北电视台工作过;毕竟有过多年的写作实践,毕竟写过一些文学作品;毕竟曾经两任体制内的湖北省作协主席(迄今还拥有作协会员证)和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任过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

透视“方方日记”,又感到上述说法不是完全不着边。

“方方日记”里列举的事实,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自己家的事:反复说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出国前后的事,自家养了16年的狗的事,自己一只染疾的手的事……

第二,多数为通讯工具传来的事:朋友自己的事,朋友的亲人的事,朋友的朋友自己的事,朋友的朋友听说的事。

第三,部分诸如电视机、移动通讯工具显示屏上的主流媒体地毯式报道过的事。

说以上事,是她的权利,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言为心声”,方方要让这些“事”承载表明“方方观点”“方方金言”“方方真理”“方方见识”“方方勇气”“方方胆略”“方方担当”——“方方是一个中国作家”。

业内人士曾评价方方的创作: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逮的人生思考。

那是文学对文学意义上的评价,“方方日记”似乎与所有文学意义上的评价都无法搭界,因为超越得过了。

500

“疫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得到有效防控,范围越小,杀伤力越小;“方方日记”的情绪却日益高涨显得越发不可控、不想控;火药味渐浓,“投枪”“匕首”的寒光越发咄咄逼人,正如方方3月24日“方方日记•完结篇”的标题“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由此可知,方方的初衷就是为了“战斗”,方方达到了目的。

方方本人在“战斗”中染上了“病毒”并且把“病毒”传到了自身以外,这有没有可能呢?就像“新冠肺炎病毒”科学家最有发言权,方方自身和传染社会的情况时间最有发言权,我们拭目以待。

语言虚实交错、逻辑混乱、偷换概念、生搬硬套、移花接木的情况随处可见,强烈的政治化特点使得“日记”偏离了文学;几乎每一篇里都会有一句貌似“金句”的句子——抛开“抗疫”这个大背景和这句话前后的内容,就某一句单独来看似乎见地深刻、独到犀利、充满哲理,通篇看,这些话暴露出危险的反社会的苗头。如:

“高科技作起恶来,一点不比瘟疫弱”。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只惟愿我们能有记忆:记住这些不知名的人,记住这些枉死者,记住这些悲伤的日夜,记住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在这个本该欢乐的春节中断了人生。只要我们尚且偷生在世,我们就要为他们讨个公道。”

“官场逆淘汰的恶果、空讲政治正确而不实事求是的恶果、不让人讲真话不准媒体报导真相的恶果,我们都会一一品尝到。武汉抢前争先,只不过先吃了一个大的而已。”

行文运笔字里行间投射的思想性是曾经的很多都渐变成为“对手”甚至敌人,以空泛的概念作靶子,猛烈扫射,发泄极端情绪。

500

“这世上的强人或是胜者,经常是不介意文学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拿文学当点缀、当花环,但弱者们,却经常拿小说当了自己生命中的一盏灯,水中的一根救命稻草,垂死时的救命恩人。”

“魔鬼永远在后,我们不警惕,它还会再次追加,直到把我们折磨醒来。问题是:我们要不要醒呢?”

“什么时候公务员们前去工作不举旗帜不再合影留念,什么时候领导视察没人唱歌感恩,也没人做戏表演,人们,你们才算懂得了基本常识,才算知道了什么叫作务实。不然,百姓的苦难还有个完吗?”

“中国的那些极左分子,基本上是祸国殃民式的存在。他们太想回到文革,太仇视改革开放。一切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成派结帮,对不与他们合作的人进行各种攻击,一轮又一轮。用那种‘洒向人间都是恨’的粗暴语言,甚至还有更为卑劣手段,低级到不可思议。却没有人阻止他们的行为,令人难解”。

“常识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比如一只狗跑来咬你,你拿起打狗棒,打狗。狗逃回去,叫了一群狗过来咬你,其中还有大狗和疯狗。这时候,常识会告诉你:闪人!把地盘留给狗。叫它们自己狂吠,过不多久,它们就会因为吠声高低不同骨头分配不同,而相互自咬。而你呢。在家喝茶看书下馆子。像隔离病毒一样,与会咬人的群狗隔离。这就是常识。”

“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不是看你科技多发达、艺术多高明,更不是看你开会多豪华、焰火多绚烂,甚至也不看你有多少游客豪放出门买空全世界。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比病毒更让人无奈的是不让人说话。但是我的记录还得继续。”

“而此后,各类灾难也会无休无止。因为不做事或是把事做坏,全没关系。自己没责任,国家兜得住。引一句大家熟悉的句子: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也不全然是人品问题,而是他们身处于某个机器之中。这架机器的快速运转,导致他们的眼睛,只能盯着他的上级,而无法看见芸芸众生。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方方日记”把现实生活里的朋友当做假想敌,不惜丧失基本的人伦来显示自己的代表了“正义”“良知”“风骨”。如:

“中国人不屑于忏悔,但在多条人命面前,有的人,需要我们站出来喊他忏悔:你们,就是你们,站出来忏悔吧!”

“我,被封在疫区,作为受难者,记录下一些生活琐碎和感想,这日记多半留不下来。但是这成百上千人的集结叫骂,却会让我的日记永存。”

“来吧,把你们所有的招数都拿出来,把你们背后的大牌都喊出来。你看我怕不怕你们!”

“有些人,为了这本日记,花掉那么多的精力来恨我,来骂我,把自己的快乐时间都浪费掉了。可惜。当然,恨我和骂我如果就是他们的快乐,那我就成全他们好了。”

“现在我虽然不是湖北作家协会主席,但我还是个作家。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人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方方:我虽已退休,但是打场官司的精力还是有的”。

“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

未完待续......

陈玉明评《方方日记》:

如果把这次疫情视为一次作文考试的题目,那么,官方媒体的写作更多地侧重于宏大叙事,宣传中国在这次抗击疫情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宣传医生等各类群体的感人事迹。当然,疫情中遇到的困难、发生的问题,也会有所反映,但比例肯定没那么高,而且有些未必会公开报道。

而以财新杂志、人物杂志等为代表的市场化媒体的写作,更多地侧重于问题的探究、原因的追问等。

除了这些机构媒体外,方方日记等个人视角的写作,则构成了疫情的民间叙事。

三类写作,各有不同的价值;它们互相不可替代,是整个疫情叙事的不同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也未必一定有真伪、高下之分;它们的本质区别,只是视角的区别。

正常的社会,要容得下不同的声音。合理的批评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作者:尹铭,自由撰稿人。

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