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一家亲,不是说说而已!

一口气,我跑遍了南疆的大小村庄、千年古迹及各地博物馆,为此两个车胎也被跑爆了。期间,我还走访了各阶层人士,收集了大量史料,发掘并揭开了一个沉睡了千年古西域维汉先祖们之间的诸多情感谜团,一幕幕千年长河中的历史故事及传说,瞬间呈现在眼前。

 

一、历史长河中维汉祖先们的交流

 

在库车“库木吐喇千佛洞”里,看到1600年前的石窟壁画时,我感到无比震惊。喜庆的画面中,有龟兹人(维吾尔先祖之一,古代库车人),还有汉人,并配有汉字。没想到,维汉祖先们的友谊竟刻在历史的印记上了。

 

500

 

维吾尔的形成比较复杂,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回纥,迁徙中融合了龟兹人(古代库车人)、于阗人(古代和田人)等等原著居民。可以说,龟兹人(古代库车人)、于阗人(古代和田人)等,也是现代维吾尔先祖之一。

 

此外,1600年前的“龟兹文”和“于阗文”极为相似,借用了印度婆罗米字母拼写,与现代维吾尔文同属表音文字。

 

500

 

“中上图”是1000多年前的“于阗文”(古代和田文字)、“汉文”双语“国王诏书”,中间还有一个汉文小印章,与我们现代“维汉双语红头文件”及“维汉公章”如出一辙。

 

此“诏书”被100多年前法国人伯希合窃取,现藏于法国博物馆。从历史痕迹中来看,随手就可挖掘出“维汉自古就是情同手足的一家人”等史料!

 

实际上,“于阗人”就是现代的“和田人”!第一次,与和田人打交道,维吾尔的兄弟们就告诉我,说:“!بەك جاھىل  خوتەنلىكلەر ”,就是“和田人特别执着!” 或“和田人特别固执!”等等意思。翻开历史,也确实如此!让人不可思议的于阗国(古和田)竟然存在了1200多年之久,若没有执着的品性及信念,是不可能如此。要知道,历代中原王朝史上,没有那个朝代能超过800年的,最久的就是周朝,791年!看来,有这般如此“谚语”,说明“和田人”继承了先祖的基因啦。

 

此外,喀喇汗王朝的萨图克·布格拉汗篡取汗位,发动了伊斯兰圣战,与于阗佛国(和田)竟然打了半个世纪之多。于阗人死了不计其数,伊斯兰教才得以推广开来。

 

古代和田人对佛教如此执着、固执(جاھىل),真让人大跌眼镜。和田人,在爱情方面似乎也如此,一旦喜欢上一个人,不会轻易放手,这些似乎都是老祖宗于阗人遗传下来的。

 

我去过各地博物馆,其中有幅壁画及其背后的故事,无法让我内心平静。大概1000多年前,于阗国(和田)有一位贤明宽厚的国王,他与汉民族情深似海,如同骨肉兄弟,他娶了汉族为王后,人也起了汉名,他着装汉服,实行的也是汉制,他仰慕中原汉文化,主动归属中原中央政权,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于阗国国王——李圣天,原名叫尉迟·散跋婆,儿子叫尉迟·舒拉,儿子汉名叫李德从。

 

在汉民族复姓中,也有“尉迟”之姓。如,隋末唐初的一位大将就叫尉迟敬德,还有一位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姓尉迟,叫尉迟琳嘉。

 

1000多年前,维汉先祖们的友情之深、之浓,让后辈子孙们汗颜啊!国王都如此,那全国上下的臣民就更不用说了,与汉民族之情,那是至亲手足、情同骨肉啊。

 

于阗国(بەگلىكى  ئۇدۇن)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维汉先祖们血浓于水的故事,更是一个文化认同、祖国认同的故事。其历史故事及传说,建议宣传部组织文艺界人士去挖掘、去创作。

 

500

 

关于这段历史,我问过10个和田人。其中,2人打馕的,2人买烤肉的,还有理发师及学徒3人,社会闲散人员3人。但令人扎心的是,竟没人知道。

 

任何一场思想解放,包括三层结构:①高层策划(把控意识形态、思想导向);②中层组织指挥(召集人员、实施具体计划);③底层奉献(冲锋陷阵)。这样看来,底层人物极端重要,他们的思想,你不去占领,别有用心之人就会乘虚而入。

 

建议,政府部门在免费举办“社会闲散人员短期技能培训”中,附带一门全新的课程——《新疆维汉友情史》。

 

二、维汉先祖们休戚与共的家园

 

28年前,在和田地区出土了一块2000多年前的“锦护臂”,一时间,轰动了海内外。上面绣着8个汉字,更是震惊世人!这8个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在我们新疆出土;这,预示着什么?难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500

 

在我看来,“出东方”是指在新疆的东方;“利中国”是指“有利于中国强势崛起及伟大复兴”。出土于新疆,预示着这片热土天赋吉运,寓意为“新疆做后方,中国的崛起将势不可挡”。

 

此外,随之出土的,还有大量汉代文物。它在表明,2000多年前,就有汉民族在此生活,自古这里就是各民族先祖们休戚与共的家园,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出土于新疆。对我们而言,就是各民族凝聚在五星红旗下的福祉!为什么这么说呢?如今的世界,到处是战火纷飞。阿富汗战争结束不久,俄乌又爆发了战争,乌克兰1800万人流离失所。近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又起,战争之惨烈,令全世界潸然泪下。此时,谁也没想到,缅甸又开始了内战,百姓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我们这里和平祥和、经济繁荣、生活幸福……这一切,让我们不禁感慨!

 

1200多年前,维吾尔先祖,好几任回纥可汗陆续娶过三位汉族公主为王后,她们分别是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由此看来,维汉本就亲属关系,自古就是一家亲!

 

在这片广袤无边、古老的家园里,维汉祖辈们休戚与共,演绎了一幕幕的壮美诗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史之乱”时,回纥,也就是维吾尔先祖,曾四次帮助唐王朝平定了叛乱。唐朝也因此存续了百年之多。

 

新疆历史上的“国”大都属于“藩属国”,直属中原中央政权管辖。维吾尔先祖骨力菲罗灭“后突厥”、统一回纥后,被唐册封为“怀仁可汗”。“回纥汗国”历代的“可汗”也皆受唐之封。如,崇德可汗、保义可汗、昭礼可汗等等。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维汉先祖们构建的千年命运共同体,将永久熠熠生辉。

 

50年代,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位维吾尔大叔骑着毛驴,要去北京看望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这种,对国家认同并如此执着的信念,令我十分钦佩,想去他出生成长的家乡一探究竟。

 

他就是和田地区、古代于阗国的后代子孙——库尔班·吐鲁木!实际上,他的行为代表着当时广大维吾尔底层大众的意识——祖国认同!

 

我从乌鲁木齐驱车来瞻仰“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他,是研究南疆近现代史的一个时代缩影,意识形态中的价值体系。通过走访周边的乡亲百姓、教师、儿童等,能够感悟到这里浓郁的爱国情怀。

 

这里,小孩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国通语,若放在十几年前,真不敢想象。当聊到“现在用国通语教材,用国通语授课”时,有位老师立即说:“一家人嘛,为啥要说两家话呢?教育出一家人,又不是两家人!”无意中流露出满满的爱国情感。由于时间仓促,很遗憾没能见到库尔班大叔的后代子孙。

 

500

 

在新疆,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是强烈认同?阿克苏乌什县前进镇,有位维吾尔兄弟这方面成绩斐然,他通过创办“国语小学”,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孩子们穿汉服、拜孔子,课余练书法、弹古筝、舞狮子等,倡导遵循传统习俗“春节包饺子”、“端午吃粽子”等等,校内随处可见《三字经》、《论语》。他就是目前最火的文化名人——库尔班·尼亚孜校长!

 

那天,我驱车赶到“前进镇国语小学”已是傍晚,非常遗憾没见到库尔班校长,但和他弟弟聊了很久很久。当我问到:“什么样的想法,促使你哥开办小学,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呢?”他说:“我们自古就是中国人,维汉自古就是一家人,这里也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这样做,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增进文化认同!”

 

500

 

三、维汉民族之间的共同文化元素

 

实际上,在喀喇汗王朝萨图克·布格拉汗篡取汗位之前,维吾尔先祖们和古代汉民族一样,都是信仰佛教的,其生活习俗及饮食也是一样的。

 

这次,我驾车周游,去过喀什附近的“莫尔佛塔”。真不敢想象,曾经伊斯兰教盛行的喀什地区,竟然也有“佛教遗址”,且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且规模宏大。这一事实说明,维吾尔先祖是信仰佛教的,而不是伊斯兰教!全疆各地“佛教几千年遗址”数不胜数,而“伊斯兰教几千年遗址”有几处呢?

 

500

 

2000多年前,我们的维汉先祖们共同使用过一种钱币,这就是“五铢钱”!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掘,“它”可是当时维汉百姓生活中不可缺的东西!更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它”代表着国家意志。

 

500

 

此外,从维文古语中,也能找到“维汉自古一家亲”的历史痕迹。维文中有一古词“يامۇل”,就是汉末时期“牙门”一词的音译,“军旅营门”的意思,距今已经1800多年了,后来演变为“衙门”,即“官府”,现为“政府部门”之意。

 

也就是说,维文“يامۇل”(牙门)这一古词,同样能揭示出历史背后的渊源,那就是——维汉自古一家人!此类维文古词汇,不胜枚举。如:维文古词“تۇتۇق”就是古代军事长官“都督”的音译;还有古维文“دوتەي”,也是古代“道台”的音译,就是“巡抚”,现在的“省长、主席”等省级官员。

 

500

 

此外,《突厥语大词典》有关地理疆域注文中,称华北辽朝为“秦”,中原宋朝为“大秦”(桃花石),而喀喇汗王朝为“下秦”,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大师意图很明确,就是——维汉自古是兄弟!特意强调,华北辽朝、喀喇汗王朝与中原王朝自古都是“秦”!也就是,中国这一大家庭的兄弟成员!

 

还有,古地名中,也能找到“维汉团结一家亲”的历史痕迹来。一个地名,既含维文,又含汉文,此类“团结地名”在古老的西域地理名称中,数不胜数。

 

拜城的东北边,有个古地名叫“哈喇都伯”,其中“哈喇”是维文“قارا”一词的音译,意为“黑、黑色”;而“都伯”来自汉语“土阜”,意为“土丘”。因那里的土阜为黑色,故得此名。还有“布干”,其中“布”是维文“بۇ”的音译,意思为“这里、此”;而“干”则为汉语“官”的转写,整体意思为“这里是官家的”。

 

另外,阿图什也有个古地名“斋都伯”,其中“斋”是维文“جاي”的音译,“地方”的意思;而“都伯”则是汉语“土阜”的音译。整体意思为“这地方是土丘”。

 

除此之外,古西域还有着很多“……台”的地名,“台”为汉语,古时为“军台”之意。如,苏巴什台;哈喇布拉克台;赫色勒台……等等。

 

在新疆,此类“团结地名”有很多,但有些地名几经音译,已经很难追溯它的语源了。建议让此类“地名”留住历史记忆。维汉合璧之亲,永世传承!

 

我们新疆曾经有一段历史,维吾尔知识分子以起汉族名字为时尚。这个时期,就是元、明朝。最具代表的人物是“鲁明善”,维吾尔族,农学家,他的著书《农桑衣食撮要》,曾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解决过棘手的农业问题。此外,还有“贯云石”,维吾尔族,一位大诗人;还有“廉希宪”,元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维吾尔族……等等。此类名字的背后,承载着一个时代维汉先祖们的亲情与文化共同的期许。

 

其实,维吾尔先祖的名字,与后来喀喇汗王朝萨图克·布格拉汗时代后的名字完全不同。之前的名字是这样的,如:毕勒哥(بىلگە,“智慧”之意,高昌回鹘可汗);骨力裴罗(كۆلبىلگە,“满腹经纶、足智多谋”之意,回纥可汗)……等等。萨图克·布格拉汗之后的维吾尔风俗习惯,包括饮食,以及名字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大量吸纳伊斯兰化及阿拉伯化,与中原文化开始渐行渐远。后来,被西辽耶律大石所灭。

 

四、“维汉自古一家亲”的历史痕迹依旧熠熠生辉

 

前几天,在百度文库里,看到一篇2023年上传的范文,其隐晦诱导的内容,着实吓了我一跳!意识形态领域,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却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这篇署名“学生”的文章,借“参观某民族爱国人士纪念馆观后感”之名,刻意提起“维汉矛盾”、什么“独立、自由”等,其巧妙嵌入不易被识破,就是来误导广大学生,以此文参考。

 

意识形态是一项很微妙的工作,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我是一名党员,我愿毛遂自荐每隔3-5年,出一份“新疆意识形态安全蓝皮书”,以供参考。

 

一个和谐团结的新疆,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等重要。所以,绝不允许“维汉自古一家亲”的历史痕迹被删除,和谐氛围被破坏,那就要从方方面面入手,加以预防。这些工作,完全可以由我们的“社会组织”操作,当好政府贤内助。

 

维语中的地名、广告商标、印章、牌匾、诗歌、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婴儿名等,是否存在问题?这些都需要语言文字相关部门审核认定,我是语言文字的从业者,如有需要自当发挥余热。维吾尔语是中国民语,前提是“中国”!所以,民族文化不能偏离中国化方向。

 

曾经,近现代中的《维汉大词典》借用了诸多汉语词汇,但被十几年前的分裂分子偷换成了土耳其语、阿拉伯语、英语、俄语等;还有许多地名也被偷梁换柱了,最具代表的某地的地名“西山”,维文竟换成了“قىبلىتاغ”,意思为“面向麦加的山”。

 

此外,民国时期,在新疆发行的纸币,其背面竟翻译成了“土耳其斯坦币”,后来才被发现叫停;新疆“毒教材”同样,竟然使用了13年之久。

 

这些沉重的教训,还不能给我们已足够的警醒吗?看来,有必要启动“新疆翻译协会”,由专业的团队主导工作!预防“维汉一家亲”的历史痕迹被删除及篡改。

 

尤其是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文化教育、公共服务行业等,维汉两种文字的公章、单位牌匾名称等都应该审一遍,特别是“文化教育”中的各类大学,对外盖有的公章,若维文有问题,对学生的思想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大学的牌匾名称。

 

意识形态领域中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除此之外,纪念馆、博物馆、文化古迹、旅游景区的名称,以及网络文库等如有必要,都要过审一遍,让别有用心之人无空可钻。

 

新疆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天山南北每一个县城,甚至乡村小道,都留下过我的足迹。这片热土,寄寓着我深厚的感情与无限的爱。

 

新疆属于我们13个世居民族,更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面对战争动荡的世界格局,感慨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家园里;同时,庆幸那些记录着维汉自古至今一家亲的历史遗迹依旧熠熠生辉。维汉一家亲,不是说说而已!

 

作者:周大明;工作单位:新疆信达雅翻译有限公司。

声明:平台发布的文章和观点谨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