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究竟在干什么?

500

大约四十多年前,我从创刊不久的《作品与争鸣》上看到了署名“方方”的短篇小说《大篷车》。后来,偶然的机缘看到由方方的小说搬上银幕、由著名相声演员冯巩饰演主角的电影《埋伏》。再后来,仍然是偶然的机缘获悉方方曾经卷入一场官司、她创作的小说《软埋》被下架……

500

电影《埋伏》

庚子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凶猛爆发。我自然没有例外地待在家里,差不多两个月,除了吃饭睡觉,只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读了几本书,另一件事是从手机上浏览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的信息,感兴趣的、当时不怎么明白的下载,分类建立文档,存入电脑里,以待将来查阅。

被冠以“日记”的方方的推文很自然地跃入眼帘。起初,报以同感甚至生出深深的钦佩之意,自然对赞美方方、把方方与国内当下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人、文史教授、医学名人相提并论,甚至把她誉为“当下讲真话骨头硬的鲁迅”也表示赞同,对一些批评“方方日记”的推文感到困惑,对一些推文里的激烈言辞表示不满,甚至想跳将起来表达愤愤不平之意……

500

作家方方

不记得是从哪一篇开始,让我改变了对“方方日记”的印象,尤其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防控的基本单元从县域扩大到省域,以省域为单元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方方日记”增加到接近60篇,我所看到的“方方日记”让我越发对“方方日记”失望、沮丧。

于是,我决定参与对“方方日记”的讨论,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并接受朋友的评判。

方方究竟在干什么?

有种说法称“‘方方日记’以其非虚构的叙事形式,写武汉这次疫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方方自己也声称,“我在疫情中的一份个人记录,属于纯粹的个人记忆。”既如此,问题来了,有没有融“生活真实”“新闻真实”“艺术真实”“历史真实”“四位一体”的“真实”?亟需要澄清如下问题:

第一,“方方日记”究竟是法律应保护的个人隐私——“日记”,还是文学上的“日记体”?

若是属于“法律应保护的个人隐私‘日记’”,为什么要拼力晒在网上,公之于众?若是文学上的“日记体”,从投递到公开发表,是否经过了主流媒体(文学刊物是媒体之一)应具备的“三审”程序呢?

第二,“方方日记”是文学吗?

正如网友指出的,且不论格调高低、思想深浅、内容典型与否,单说“章法随意散漫、文笔臃肿粗疏”,文学性很差——就因为冠以“非虚构叙事”就可以降低“文学标准”?

第三,“方方日记”是新闻吗?

“方方日记”的第3篇写于1月27日(在正月初三),声称“继续谢谢大家对武汉和武汉人民的关心关注。我很乐意继续实事报导”。由此,可以权且把“方方日记”看做新闻报道。以我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经验判断,“方方日记”中叙述的“事实”和这些“事实”承载的信息,比起国内主流媒体每天海量的新闻报道相差太远,“新闻性”很差——就因冠以“非虚构叙事”,就可以拒绝用“新闻标准”衡量?

第四,“方方日记”是在记录历史吗?

方方曾在接受专访时声称“说到底,要做历史的回溯者和记录者”。我不是历史学家,没有学过历史专业。以触类旁通的认知能力判断,“方方日记”恐难当此大任。同样因为方方受到太多的局限,其“文字”展示出来的“内容”,显然因方方个人的局限,不具有多大的“史料价值”——就因为冠以“非虚构叙事”,同样可以拒绝用“存史标准”衡量?

第五,“方方日记”是“政治宣言”吗?

恐怕方方本人不会承认。但是,大多篇幅都涉及“政治”相关的话题,批评政府官员、批评现行“体制”,批评医院、批评同行,批评社会、批评时代、批评国民……不一而足。其“文字”展示出来的“内容”,显然因方方个人的局限而不具有多高的“政治水平”,闲话、大话、狠话、硬话、赌气话、标语口号不少,缺少政论文“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应有的要件——就因为冠以“非虚构叙事”,同样可以拒绝用“政治理论标准”衡量?

第六,“方方日记”里,列举的“事实,无非自家“小宅”目力听力所及的见闻和“朋友”用通讯工具传来的、手机微信里获取的零碎信息。

大家知道,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真有假,凭此加上个人的评价和感悟就匆忙成文,是否想过要接受“真实”拷问和历史检验呢?

新闻理论工作者将世界各国的“新闻体制”分为“商业型”“社会服务型”“政治宣传型”等类型,将我国的归为“政治宣传型”。

我认为这个界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宣传”和“新闻”没有泾渭分明般的严格界定。外国新闻模式中先进的地方,我们无疑应该借鉴、借用,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出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对于建立治国的政治理论、文学方针、新闻规范、录史遵循,都是十分必要、有意义的。

尊重国情、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尊重规律、尊重社会规范、尊重专业精神,是一切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的底线,突破了,肯定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若不考虑维护自己曾经是“记者”的荣耀、抛开专业精神于不顾、突破《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闻纪律的约束,接受亲戚“根据各类媒体海量的资料创作一部报告文学”的建议,迅速行动起来——可不可以呢?这是个可以讨论的话题,留待将来讨论,此不赘述。

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叫客里空——前线特派记者。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的形象。

500

前苏联话剧《前线》

文学形象的“客里空”被作为现实新闻界的“反面教材”广为借鉴,却不曾绝迹,“客里空”在中国新闻界长期以来层出不穷,负面影响之大,破坏力之强,教训深刻。

为什么呢?缘何动机?有句话叫“无知者无畏”,用在这些人身上是合适的。

第七,方方是中共党员吗?

若是,就必须遵守《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不应有超越《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的特权。

简言之:

“记者和作家究竟是怎样的”“记者和作家的异同是什么”?

“什么是生活真实”“什么是新闻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

“记者和作家的使命究竟是怎样的”“记者和作家的担当究竟是怎样的”?

“记者、作家和普通公民有什么区别”“加入了党组织的记者、作家和普通公民有什么区别”?

500

综上所述,我认为“方方日记”,距离“作家”“记者”“史学家”“理论家”的水准相去甚远”,只是“作为普通国民的回忆性记录”——“方方日记”而已。

在我看来,方方拼力发表在网络平台上,拼力凑足了60篇——已经超越了“只是作为普通国民的回忆性记录而已”的范畴了。

未完待续......

作者:尹铭,自由撰稿人。

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