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柯尔克孜族从哪里来?

500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柯尔克孜Kirghiz是本民族的自称,《史记》最先记录柯尔克孜为“鬲昆”,后来又作“隔昆”,两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护骨”,“黠戛斯”是唐宋时期的普遍称谓,蒙元时期称作“吉利吉斯”“乞尔吉斯”。这些都是“柯尔克孜”在清朝以前各时期的不同音译。清朝沿用准噶尔人对柯尔克孜的称呼“布鲁特”,直至民国年间。1935年4月,盛世才召开新疆省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确定“柯尔克孜”为正式族名。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成为我国唯一的地(州)级柯尔克孜族自治地方。“克孜勒”是红色的意思,“苏”是水、河,因境内克孜勒苏河泥沙含量大,水流呈红色,州名便是红河之意。

500

(我国最后一缕阳光消逝的地方——克州)

“柯尔克孜”的传说

“柯尔克孜”一词的来源和含义,在各种史书和传说中,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是“柯尔乌古孜”之说。据沙俄出版的《柯尔克孜史略》介绍,“柯尔克孜”一词是“乌古孜”演变而来的,乌古孜汗是古代一位国王,他大夫人生了六个儿子,小夫人生了四个儿子。其后裔和部众就分布在腾格里(天山)、准噶尔、阿尔泰山一带。后来,他的一个孩子与兄弟们不和,带领部落迁到日阴方向(北方)一座“柯尔”(大山)脚下,以狩猎为生。于是,乌古孜汗的其他子孙就称呼这一部落为“柯尔人”(山里人)。

柯尔人与其他周围邻近的蒙古部、塔塔尔部经常来往,他们称呼柯尔人为“柯尔乌古孜”,意为山里的乌古孜人。后来,柯尔乌古孜人发展到数千户,逐渐与蒙古、塔塔尔、契丹杂居。柯尔乌古孜汗王的一个孙子与蒙古部一个姑娘结婚,他们的后裔又被称作“蒙古杜尔”(蒙古生子)。塔塔尔部一个年老的国王叫诺尕伊,他有一位美丽的公主,有一天他派人见柯尔乌古孜汗王,要他选派一个儿子作女婿,以继承汗位。柯尔乌古孜汗非常感谢,选了小儿子和诺尕伊的公主结婚,他们的后裔就被称为诺尕伊部。这样,柯尔乌古孜人就越来越壮大,地方也越来越多,“柯尔乌古孜”这一名称也逐渐演变成“柯尔克孜”。

第二是“柯尔奥古孜”之说。相传很久以前,北方有两座大山,一座大山流出十条河,另一座大山流出三十条河,这些河流汇成一条大河,叫叶尼塞河(母亲河),向北流入大海。居住在这两座大山以及河流周围的人被称作“柯尔奥古孜人”,“柯尔”是大山、“奥古孜”是大河。他们将山称作父亲,河认作母亲。后来“柯尔奥古孜”在口语中逐渐成了“柯尔克孜”。“柯尔奥古孜”有一位叫布彦汗的国王,他的直系后裔居住在十条河两岸,叫“伊其克里克”(内姓部落);其他臣民居住在三十条河两岸,叫“奥托孜吾兀勒”(三十姓部落)。布彦汗封两位王子为左右将军,分管两大部落,左将军管理“苏勒”(左翼),右将军管理“翁”(右翼)。

第三是“柯尔克居孜”说。英雄史诗《玛纳斯》记载,在母亲河——叶尼塞河两岸,林木茂盛,居住着汗王玛玛依和他的部众。因为玛玛依公正、勇敢,周围大大小小四十个部落都来归顺他,玛玛依称新归附的部众为“柯尔克居孜”,意为“四十个部落”。汗王死后,王子布多诺继位,布多诺的后代布托依汗、波彦汗、恰彦汗、喀喇汗、奥劳孜杜汗、加克普汗相继继位。英雄玛纳斯就是加克普汗的儿子。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柯尔克居孜”逐渐变成“柯尔克孜”。

第四是“柯尔盖孜”之说。《玛纳斯》记载:乌古孜汗的儿子卡提什汗继位后,下令杀掉部落里所有麻脸的人。他的王后生下了儿子,五岁患天花成了麻脸。这怎么办?他接受臣下的建议,派若干男女娃娃陪着麻脸太子到深山里游牧。后来,麻脸太子和一群男女在深山里繁衍生息,逐水草而居。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庞大部落。周围的部落称他们“柯尔盖孜”,“盖孜”是游动之意,“柯尔盖孜”就是山里游牧人的意思。有人认为“柯尔克孜”就来源于“柯尔盖孜”。

第五是“四十个姑娘”之说。据传,古代有一个青年,他和妹妹阿娜尔犯了罪,被国王处死,尸首烧成灰烬抛入河中。骨灰在水面成了泡沫,流进王宫的花园。宫里四十个姑娘饮用了这水,怀了身孕。国王知道后大发雷霆,把这四十个姑娘撵到无人居住的地方。这四十个姑娘在那里生儿育女,繁衍生息,人们把四十个姑娘的后代叫作“柯尔克克孜”,“柯尔克”是四十,“克孜”意为姑娘。

500

《元史》里也记载了吉利吉斯起源于四十个姑娘的传说,尽管情节有出入,也说明这个传说是古老的,《玛纳斯》里也有四十个姑娘的传说。

民族的起源

柯尔克孜族源出古代民族,但不等同于古代民族。今天的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民族。公元前3世纪,柯尔克孜族先民已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来依附于势力强大的匈奴。公元87年匈奴的统治瓦解后,一部分坚昆人迁移到中亚天山一带。公元1世纪后,鲜卑、柔然、高车崛起于漠北,统辖坚昆。6世纪中叶突厥雄霸漠北,坚昆时称“契骨”,隶属突厥铁勒部。

公元前632年唐朝派王义宏出使黠戛斯。643年黠戛斯遣使向唐贡献貂皮。646年唐与铁勒诸部灭薛延陀汗国,漠北诸游牧部落,包括黠戛斯全都隶属于唐朝,唐设燕然都护府进行管理。648年唐朝于黠戛斯地设坚昆都督府,拜黠戛斯首领俟利发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从而使黠戛斯正式纳入唐朝版图。718年坚昆都督骨笃禄毗伽可汗率部参加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军事讨伐行动。744年回纥建国。8世纪末至9世纪初,回纥对黠戛斯发动大规模的征战,黠戛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9世纪中叶黠戛斯复兴。840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回鹘被迫西迁,黠戛斯汗国称雄漠北,势力一度到达天山地区。在唐代,黠戛斯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847年唐宣宗遣使敕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870年唐朝在平息沙陀李克用叛乱的战争中,得到了黠戛斯的出兵援助。

10世纪初期契丹兴起。931年黠戛斯臣服契丹。947年契丹建辽,于黠戛斯地设“辖戛斯国王府”,委任黠戛斯首领为王府大王,同时派辽国官员进行控制。1125年女真建金,称其为“纥里迄斯”。

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而称雄于世。1199年铁木真征服了乞儿吉思,在叶尼塞河地区设谦谦州进行管辖。乞儿吉思除仍以游牧的畜牧经济为主外,农业、手工业也因蒙古汗国的屯田筹饷、移民设局等措施而得以发展。其实,乞儿吉思人仍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也有一部分游牧在杭爱山与天山之间。

明朝时期漠北蒙古瓦剌部兴起,乞儿吉思不堪受其压迫而大批西迁楚河、塔拉斯河地区。明末清初,留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思曾一度节制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后隶属于准噶尔蒙古。

17世纪初沙俄的势力侵入叶尼塞河上游的乞儿吉思人的地区,遭到了乞儿吉思人的激烈反抗。1702年准噶尔的策旺阿拉布坦为避免其属民同沙俄继续发生武装冲突,派军队强令乞儿吉思人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往天山伊塞克湖地区。其后,又有部分乞儿吉思人为摆脱准噶尔部的统治,分别迁至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帕米尔、喀喇昆仑山一带。他们与原来游牧在这些地区的操突厥语的牧民融合,逐渐成为现代柯尔克孜族。

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天山以南的称为西布鲁特,天山以北的称为东布鲁特。清朝统一新疆前后,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布鲁特人做出了贡献。1757年布鲁特协助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东布鲁特归附清朝;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希布察克部落的头领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后来西布鲁特归附清朝。柯尔克孜族归附清朝后,由清政府委任本民族首领统治,享有原地放牧不收土地税,贸易税率减少三分之一等优惠政策,使柯尔克孜族得以休养生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1865年柯尔克孜族人民举行了抗击阿古柏匪帮入侵的武装斗争。1877年在清军收复失地的过程中,得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密切配合。1878年清朝军队收复失地后,西布鲁特14个部落重申归属清朝,清政府委派千户长、百户长管理帕米尔一带,并增设了卡伦。柯尔克孜族牧民承担了卡伦的稽查、侦探、修路等任务。1895年英俄两国彼此勾结,背着中国政府私自瓜分了帕米尔,该地的柯尔克孜族与塔吉克族组织了“绥远回队”,为此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由于沙俄对我国西北边疆的鲸吞、蚕食,我国帕米尔一带的大部分布鲁特人居住区成为沙俄领地,留在我国领土上的布鲁特人只有三分之一。

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

康熙年间,柯尔克孜人受准噶尔蒙古的管辖。1702年,归附大清的准噶尔部台吉阿拉布坦,被朝廷安排在喀尔喀蒙古的推河流域驻牧,其属下的一支柯尔克孜部落在色楞格河上游的厄得勒河一带游牧。在一次随从蒙古部迁徙的路上,这支柯尔克孜部落的头人博霍依却率领族人脱离了宗主,不但没向南方主人所在的推河流域移牧,反而向西北方的特斯河的科果尔托罗海地方迁徙。

500

(推河、厄得勒河、特斯河)

当时正值清朝和准噶尔战争期间,博霍依要想回叶尼塞河上游故地,当时准噶尔控制的地盘,无疑被视为有投敌的企图。这个时候正赶上靖边将军锡保在清准边境一带巡查,发现了这个问题,将柯尔克孜人追回,问明缘由,便让其宗主额鲁特王色布腾旺布派人接走,不料中途柯尔克孜人又逃走了,剩下的也都表示不愿意再跟随色布腾旺布游牧,无奈之下色布腾旺布又呈报了靖边将军锡保:这部分柯尔克孜人,不愿意跟我一起游牧,心存二意,打算把他们献给大皇帝。

靖边将军锡保也感到这件事很不简单,因为当时游牧民族亦民亦兵,而且柯尔克孜人骁勇善战,如果被准噶尔部拉拢利用,对清政府不利。于是连夜启奏雍正皇帝:“臣等谨请仍照原先乌梁海特楞古特等移居齐齐哈尔等处之例,派遣蒙古官兵,沿途严加看管,送至齐齐哈尔,转交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雍正帝决定将这部分柯尔克孜人迁到黑龙江地区安置。

500

(柯尔克孜族动迁路线示意图)

就这样,原本归心似箭的柯尔克孜人,被安置到了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博霍依率领族人背井离乡,踏上了风雨东迁路。1733年4月28日,博霍依所率领的柯尔克孜人从特斯河出发,在300名蒙古兵的护送下,前往黑龙江嫩江草原。中间走了三个多月,途经土谢图汗、车臣汗,穿沙漠、跨戈壁,一路艰难险阻。自然环境的恶劣,让柯尔克孜人饱受煎熬。他们每到一处,都会祈求马神的庇佑,可是蒙古兵首领厄尔敦,对他们祭祀的行为颇为不满,认为真正保护他们的是蒙古士兵,而不是子虚乌有的马神。

历尽千辛万苦,东迁到黑龙江的200多柯尔克孜人,被黑龙江将军安排到了: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墨尔根就是现在的嫩江县,黑龙江城是爱辉。就这样,柯尔克孜人被安置在齐齐哈尔116人,墨尔根72人,黑龙江88人。安置到齐齐哈尔的这一百多人,又被分散到班岱、雅洲、三家子、查哈莱和三间房五处居住。清朝将他们编入正红、正蓝、正白、镶黄等四旗,他们平时在家生产,战时被征调参战,不负担其他的徭役和赋税。

现在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等地的柯尔克孜人,就是当年迁至齐齐哈尔的柯尔克孜人的后裔。当今吴姓、常姓柯尔克孜人都是镶黄旗的后裔,韩姓柯尔克孜人是正蓝旗的后裔,蔡姓柯尔克孜人是正红旗的后裔。

玛纳斯

说到柯尔克孜人,就绕不开《玛纳斯》。作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玛纳斯》讴歌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事迹,体现了他们勇敢善战、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

500

《玛纳斯》除了流传于我国的克州以及北疆特克斯草原、塔城等柯尔克孜人聚居地以外,在中亚的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地区也有《玛纳斯》流传。《玛纳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玛纳斯》是包括八部史诗在内的整部史诗的总称。狭义的《玛纳斯》则是指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史诗第一部的内容最为古朴,结构十分完整,艺术上也最为纯熟。它在八部史诗中,气势磅礴,篇幅也最长,占到整部史诗的四分之一。

史诗的第一部《玛纳斯》描写了英雄玛纳斯一生非凡的经历与辉煌的业绩。玛纳斯的一生由“神奇的诞生”、“少年时代的显赫战功”、“英雄的婚姻”、“部落联盟的首领”、“伟大的远征”、“壮烈的牺牲”几部分构成。

东方史诗的基本模式是从英雄的诞生开始叙事,《玛纳斯》亦是如此:加克普汗很富有,但年迈无子使他痛苦万分。通过祈子仪式,年迈的妻子神奇般怀孕。玛纳斯诞生时,一手握着血块,一手握油脂。手握血预示玛纳斯将要浴血奋战一生,他会让敌人血流成河;手握油则预示玛纳斯要让柯尔克孜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为了躲避卡勒玛克人的追杀,玛纳斯出生后便被送到森林里抚养。玛纳斯从小进山放牧,曾到吐鲁番种麦子。年仅11岁的玛纳斯,率领40名小勇士与柯尔克孜各部民众,与入侵的卡勒玛克人进行了浴血搏斗,最后把入侵者赶出柯尔克孜领地。由于玛纳斯出色地主持了哈萨克汗王阔阔台依盛大的祭典,使他的威名传遍四面八方,他成为统帅包括柯尔克孜各部落在内的60个突厥语部落联盟的总首领,成为统辖内七汗和外七汗的大王。

为根除后患,追剿东逃的卡勒玛克人,玛纳斯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开始远征。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与独眼巨人搏斗,与卡勒玛克强敌交锋。经过激烈的浴血搏斗,玛纳斯大获全胜,登上了卡勒玛克首领昆吾尔的宝座。但他把妻子卡妮凯的“远征胜利应立即班师返乡,否则必有大祸”的劝戒、警告置于脑后,乐而忘返,结果被败将昆吾尔的毒斧砍中头部,不幸身亡。

玛纳斯生于柯尔克孜民族濒临灭亡之时,从小策马挥戈与来犯之敌搏斗,直到远征获得辉煌的胜利、被卡勒玛克首领暗害身亡,他的一生是为柯尔克孜民族独立而战斗的一生。

500

500

500

(英雄玛纳斯)

《玛纳斯》的叙事很有特色。它对于人物与事件的叙述采用的是由本至末的顺时的联贯叙事方式,即不打破自然时序,基本按照事件发生的时序对事件进行叙述,每一部都是从英雄的诞生写到英雄之死,这与采用倒叙方法叙事的希腊史诗有明显的不同。《玛纳斯》采用独特的谱系式叙事结构,每部史诗描写一位玛纳斯家族的英雄,上部史诗的主人公与下部史诗的主人公均为父子关系。这样典型的谱系式叙事结构,在世界史诗中十分罕见。《玛纳斯》的八部史诗,每部的情节与结构都比较完整,因此,每部都是一部完整的史诗,可以单独演唱。然而,八部史诗在人物、情节、艺术风格诸方面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构成一部统一的、完整的史诗作品。

作者:喀什汉人,自由撰稿人。

系微信:yt115301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都护君最大的支持!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