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时期的地狱: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大屠杀研究(一)
谈到太平天国战争,相信很大一部分人的脑海里都只是认为其为中国封建时期的又一场农民战争罢了。稍微再回忆起初高中学过的历史教科书,可能会想起这场战争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规模更大了、反抗的对象除了封建统治者之外也多了一个帝国主义势力。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为其赋予了反抗外来侵略和抗击封建势力的斗争属性。
现代制作的太平天国运动浮雕
然而,这就是太平天国战争13年来的全部吗?很显然不是。
事实上,这场发生在1851—1864年(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的农民战争,比中国两千年以来的任何一场农民战争都要特殊。他的规模之大、参与势力之多、思想理念和政治斗争之复杂,以及最重要的:战争之残酷,都是凸显于历代农民战争之中的。
正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发生于中国近代,我们能够得到最详细最全面的关于这场战争的资料。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战争中共导致中国人口减少多少始终争论不休,较为保守的估计下,人口损失是2000万—3000万,也曾有激进估计为一亿。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中国人口损失最多的农民战争。
关于战争中人口损失的原因,除了最直接的战场军队减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现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难以接受的。本文将视图从这场战争中对非战斗人员的暴行出发,去探究在距离现在只有150年的中国大地上,曾发生过怎样泯灭人性却在当时习以为常的残酷事实,以及这些人为的苦难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的同胞身上。
一、太平天国战争中的大屠杀概况
自1851年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天国在短短10年间就已占领中国最富饶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在天京事变后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平天国似乎很难继续突破现有的格局,而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朝着更为残酷的大规模战役发展。新被提拔的曾国藩立誓要尽快扫平叛乱,而重视结果的另一层意味往往是不计较过程。
事实上,整个战争期间进行屠杀行为最多的恐怕也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如1861年9月湘军曾国荃部攻占安庆后进行屠城,“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髻龀以上皆死”。1864年7月湘军攻占南京后对城内两万余平民进行屠杀,精壮男子做苦力后,剩下“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皆遭杀死”。此外湘军在南京城还存在掳掠和纵火的行为,使南京遭到严重破坏。
湘军攻占南京
与之对应,太平军在攻略城池时也存在屠杀行为,其中最为普遍的为屠满城。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在满城“屠驻防婴孺无疑,复驱隐匿之妇女出聚宝各门尽于桥上杀之,河水皆赤”。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城市在太平军攻占后的人口损失主要是居民自杀所致。如金坛城“士民约六七万人,自六月以后,如事急,多预为死计;且有先自杀者。及城陷,争先就死”。常州城“无分老幼,尽登陴,婴城固守”,太平军攻占后“老弱妇女饮刃自缢赴河池者又二三万人”。
清军进攻镇江
焦土政策和大规模焚掠是造成战区人口损失的另一大原因。呤唎记载:“(1863年)当忠王军队初自南京渡江时,扬子江以北三百英里内,尽成不毛之地,撤退的清军将这一地方摧毁殆尽,以图用可怕的饥饿困阻太平军的前进”。太平军对待团练兴盛的占领区也实行报复性焚掠,如江阴和句容等地多处聚落遭到毁灭。事实上,焚掠产生的饥荒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除了战时对平民的暴行外,杀降事件也值得注意。如1861年湘军于安庆屠八千太平降军。更为知名的是淮军苏州杀降事件。李鸿章将投降献城的八王处死,并屠城内降兵一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