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香港抗疫的新挑戰

(edited version見2020-03-21 《大公報》)

新冠病毒的全球多地漫延;中國抗疫則取得重大進展,內地疫情受控,防輸入病例已經防疫工作的重點。香港近日病例數目增長卻較快,僅在3月18日就新增了25宗確診病例,其中只有2位患者沒有外遊紀錄,其他均爲從國外而不是從內地返港、或回港後出現病症的輸入性案例。疫情急劇變化,顯示有以下兩方面問題值得警惕:

一、管制外來性輸入病例。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都市,與外國人員往來密切,更有數萬名學生在海外,主要在發達國家讀書。當前新冠肺炎在歐美漫延,有幾位家長對我作過相同的抱怨,指孩子就讀國家政府防疫措施緩慢,當地居民也不僅不戴口罩,而且排斥戴口罩的人,讓港生在當地染病的風險上升。

留學生和其他市民現在想回港,香港需要接收他們,還應該爲他們在海外和歸途安全提供支援。但如果許多港人一下子從疫區回來,香港受感染病例必定會上升。在寫本文的時候,香港有接近200宗確診病例。而這一波疫情更來勢洶洶,受國外疫情變化和本地應對的影響,本地確診病例在未來數週完全可能達到過千的水平。

而數字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輸入性病例能否受控,即1)防止市民在回港歸途中互相感染;2)入境後受不明原因感染;3)防止受感染者回港後把病毒傳染給其他市民

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那也是并不容易統籌和協調的任務。其中家居隔離,由於香港居住條件擁擠,家人和鄰居受感染風險極高。不管稱作分流中心還是什麼,集中檢測全部入境人士很重要。估計把體育館、室內展覽場地等改建爲流動戰地醫院,即內地稱的“方倉醫院”勢在必行。

在必要情況下,觀察期也可以適當調整,如包括1天、5天或14天不等的首階段集中觀察期和及後的居家觀察期。如果這方面工作做得不到位,本地疫情必然惡化。

二、避免本地感染。

假設一名普通人和未被發現的新冠病毒肺炎病人帶口罩後,兩人在室內環境保持1.5米距離交談20分鐘後,那名普通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爲百分之一。

9名普通人和那位新冠肺炎病人帶著口罩,在特定室內環境中交談20分鐘,每名普通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本爲百分之一。交談後,病人卻有8.6%的機會把病毒傳染給其他1至9名在場人士。

29名普通人和那肺炎病人經過適當安排下作類同的交談,如果單一普通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仍爲百分之一。事後,病人有25.3%的機會把疾病傳染給別人。若有99人和病人按原假設條件接觸,不等數量的在場人士則有63%的機會染病。

以上假設並不覆蓋全部實況,如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受感染的可能性會不同;人多聚集地點的空氣流動情況也會與人少聚集時不一樣等等;卻顯示多人聚集會使肺炎人傳人的機會增加。因而爲防本地感染,市民應該避免參與人多的聚會;而越多人參與的聚會,傳播病毒的機會也會越高。如18日的一名本地確診患者據稱常往蘭桂坊聚會,那樣的人受感染的機會就很高了。

人類至今對新冠病毒肺炎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在有效疫苗和藥物面世以前,防疫手段主要是杜絕病毒傳播和利用現有知識對病人進行治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前內地疫情已經使得控制,儘管也面對外來“倒灌”的威脅,香港防疫需要學習內地和其他任何地方好的經驗,有效應對當前的新挑戰。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