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香港待變

明報(2020/2/21)

話說政務司高官希望與某區區議員溝通,準備與他們開一個會來討論區內民生和相關費用問題。新當選的區議員都是反對黨人,紛紛揚言抵制會議。

那高官覺得很沒面子,便向認識的一名區議員放風:政府打算在區內設立一所封閉式新冠病毒檢疫中心。

結果開會那一天,不僅全體區議員都來了,還引來大批反對派支持者和記者,把會議場地擠得水泄不通,以致高官根本就無法入內……

故事是虛構的,意指香港當前「屋漏兼逢連夜雨」,8個多月的社會動亂至今尚無平息迹象,近月更有新冠肺炎肆虐。疫情嚴峻,卻有公營醫療系統乃至社會福利界罷工,和其他違法破壞活動;建制陣營內部也不時發生爭吵。

許多人心裏對香港何時能走出困境都沒有底;「烏雲壓城城欲摧」表現如下:

1)無法凝聚社會共識

當前特區政府民望低有3個原因:(1)反對派不可能在香港執政,他們不反對政府就無事可做;他們抹黑政府,政府卻沒有足夠能力引導輿論,而在意識形態上,只要香港是中央下屬的特區,不論誰當特首,反對派的態度都不會改變;(2)香港建制陣營組合鬆散,內部有矛盾;中央組合該陣營的力度也不夠;(3)特區政府前瞻性和應變能力不強,政策績效不佳。

反對派思維已經發展為奪權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社會資本嚴重流失,難以達成重大的社會共識。而一個無法凝聚共識的社會,舉步維艱,也難以進步。

2)相對競爭力不斷下降

40多年來內地經濟迅速發展是因為競爭力提升。一國之內,內地依靠發展製造業和重啟服務業實現了實體經濟的增長;香港製造業生產線約在上世紀80年代已開始北移,產業空洞化使香港難以從內地科技創新中獲益,實體經濟緩慢增長,相對競爭力也無法顯著提高。

制度因素仍有利於香港的貿易和金融等高端服務業。內地持續改革開放和本地社會動盪,香港制度的優勢遜色,金融等行業的競爭力也可能下降。

高樓價是基於貨幣環境,某種程度也反映了香港的競爭力。但如同「荷蘭病」那樣,扼殺了香港其他經濟領域的發展。

3)頻繁發生的天災人禍

本世紀以來,香港經歷了SARS和新冠肺炎來襲,並受到其他流行病的困擾。周期性金融風暴數度來襲,新的風暴或許也在醞釀,香港難以獨善其身。

面對天災人禍,崛起的經濟體能克服困難,游刃有餘。而對衰敗的經濟體來說,任何天災人禍卻可能讓其陷入滅頂之災。古往今來,那樣的事件並不罕見。

4)中心城市功能正在弱化

頻繁出現流行病和社會動亂,極端分子更表現出排外傾向,而他們言行是反中的。

中心城市需要人流和物流,往往還要有一個市場;香港的「民粹主義」卻偏偏要削弱香港中心城市的功能。在大灣區概念剛提出來的時候,不少港人還議論要當大灣區的龍頭城市,眼下沒有多少人再提出那個問題了。

有人認為香港即使不當什麼中心城市,市民生活卻可能變得更好一些;但若香港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功能,恐怕港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會明顯下降。

情况如果繼續下去,香港衰落的態勢不會改變;那已經使許多港人和境外人士失去了對香港的信心。而社會目前的一些做法顯然解決不了上述矛盾;香港需要改變,也在等待着改變。

作者是資深評論員

(香港形勢在2月26-28日發生了一些變化。)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