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下去,成飞果断放弃俄系道路,歼-20弯道超车,逆袭成功!

作者|  科罗廖夫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目前,中国有两个具备研发和生产先进战斗机的航空托拉斯,我国在先进战斗机研发领域,有一南一北两个单位:成飞和沈飞,他们各自包括飞机研究所、飞机制造厂和发动机制造厂的的系列企业集团,拥有完整的战斗机研发生产体系。其实还有一个西飞,不过西飞除了生产飞豹战机,还担负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的研发,而沈飞和成飞则是比较纯粹的战斗机研发企业。

500

作为同属航空工业集团的两个兄弟单位,沈飞是老大哥,而成飞则是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由老大哥支援的小老弟。但沈飞和成飞设计出来的战机,给人的印象是风格很不一样。成飞设计的战机往往具有大胆开创性,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例如当初采用了鸭翼设计的歼-10就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歼-6、歼-7、歼-8战机。而到了歼-20隐身战机,则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歼-20采用了DSI进气道、全动鸭翼、全动垂尾、大边条等颇为复杂的总体气动外形设计。特别是在地面测试中,歼-20经常将全动鸭翼和全动尾翼偏转到匪夷所思的角度,更是显得整体非常科幻。

500

而沈飞给人的形象就是比较板刻和保守,自从承担起苏-27战机的组装仿制任务以后,沈飞之后设计出来的歼-11系列战斗机、歼-15舰载机,歼-15D电子战机,以及歼-16战机,其实都和苏-27战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基本上算是苏霍伊战机在中国的衍生型号。

严格来说,成飞一开始走的就不是俄系战斗机的道路,所以也就没有放弃俄系道路的这个说法,师承俄系战斗机道路的应该是沈飞。笔者对所谓的南北之争从来不感兴趣,主观上也从来没有黑沈飞的意思,但是歼20的一飞冲天确实让成飞完成了逆袭。目前成飞的口碑、风评的确明显好于沈飞,战机研发能力要力压当初的老大哥沈飞。

要知道,当初成飞可是在沈飞的支持下才建立的,在建设初期,沈飞得到的资金、技术、订单支持可是比成飞多得多,如今成飞却成长得更加茁壮,这当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背后原因值得深究,成飞究竟是怎么成功的呢?

500

第一,成飞其实由两部分组成,611所和132厂,最开始它们的身份分别是沈飞所的分所和沈飞厂的复制厂,也就是沈飞所厂的备份,能够得到的资源可想而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611所和132厂因为外部原因和两者内部竞争等问题,相继反复地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生存,611所和132厂都被逼着进行技术设计、管理体制等方面上的大胆创新,这是成飞最终能够成功崛起的一大关键。

第二,由于早期611所和132厂的战斗机研发项目经常遭到下马、取消订单等困境,最终成飞为了生存,把目光面向国际市场,通过出口战机来获得生存的机会。132厂的歼-7改进型号成功出口到约旦、巴基斯坦等国,611所则成功拿下巴基斯坦的FC-1项目。

在80年代,由于分配到成飞的军方任务并不多,成飞只能更多的是面向国际市场,为国外用户改造出口战机。成飞接手歼-7以后,对其不断改进,基于歼-7基础型,衍生了众多的改进型,包括歼-7I型、歼-7Ⅱ型、歼-7Ⅲ型、歼-7A型、歼-7B型、歼-7E型、歼-7M型、歼-7MG型、歼-7PG型、歼-7P型、歼-7MP型、歼-7FS型、歼-7MF型等系列,同时各个系列还有不同的子型号。最后成飞还以歼-7为基础,全新设计了FC-1枭龙战机,改的米高扬妈妈也不认识了。

500

由于是向国外用户提供战斗机,加上当时中西方关系交好,所以成飞不断和西方公司合作,采购先进设备以满足国际用户的特定要求。在这种对外出口合作中,成飞学到很多西方战机总体设计、机载设备设计、项目管理等精髓,变得更加大胆、激进、开放。例如成飞后来居上,先后在歼-10B/C、“枭龙”、歼-20这几款战机上迅速采用了DSI进气道,特别是歼-20的DSI进气道设计更加奇异和精巧,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赞叹,这说明成飞对DSI进气道的认可和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也说明成飞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

第三,成飞真正得以崛起的转折点应该是它的歼-10项目赢得了中国空军的青睐。当时空军上级将国产第三代战斗机项目交给实力比沈飞稍逊一筹的成飞,的确是需要冒着较大风险的。没有空军的大胆拍板冒险,成飞也断然没有今天的成就。

第四,成飞的成功,是在很多国家栋梁级人才的艰苦奋斗下取得的。成飞的大师级人物有很多,特别是132厂的歼-7之父屠基达总设计师、611所的歼-10之父的宋文骢宋老以及歼-10S、“枭龙”、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杨总,没有他们的逆天领导,成飞也很难成功崛起。

此外,不断引入中航传统供应体系之外的竞争,逼迫原有供应商为了生存订单大力改进产品;大量引进西方技术手段标准、研发管理制度,实现从研发设计到制造体系再到管理体系的全面转型升级……这些措施手段都是成飞得以最终崛起的关键因素。

500

至于老大哥沈飞,进入新世纪以后,承担起了组装和仿制苏-27战机的任务,将苏-27战机技术在中国发扬光大,推出了一系列中式苏霍伊战机,从此沈飞就和苏-27战机埋下了“不解之缘”。

例如歼-15舰载机的研制,很明显参照了从乌克兰搞回来的T-10K原型验证机,因为这架T-10K验证机还不是最终定型的苏-33,导致歼-15跟俄罗斯的苏-33舰载机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苏-33有自带的登机梯,而歼-15就没有,在航母上需要另外配备专用的外挂梯子,很碰巧,T-10K也没有自带登机梯,所以歼-15不能等同于苏-33。歼-15也是有很大的自主创新的,作战能力非常强大,远远超过苏-33。例如航电和机载武器系统是全新研制的,增加了对海对地打击系统,可挂载鹰击83K和鹰击91导弹,以及激光制导炸弹。

500

沈飞的新型战机往往都脱离不了苏-27的影响,这无疑有些令人遗憾。其实在这过程中,沈飞并非没有进步,和歼-11A/B显著不同的歼-11BS、中国首款舰载战斗机歼-15、在歼-11BS基础上显著进步的歼-16,这些新型战机背后的技术进步、研发难度并不小。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