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小白看世界:为什么说我们不需要“仁政”了

这篇也是存稿了,今天发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过秦论》作为西汉贾谊的著名作品,记述了秦朝从统一到灭亡的过程,全文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变迁,总结了秦朝的经验教训,认为根本原因是“仁政”的实施是否到位。

当然,虽然我们能够理解贾谊的认识是时代政治背景与经济条件所限制的,但我们不妨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仁政”思想根本上是什么?局限性具体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呢?我们今天还有必要谈仁政吗?

首先,在我看来,所谓“仁政”,本身就是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物。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所谓“仁”,即对待普通百姓以宽松的政策,“人道主义”的对待,但“仁”只是“政策性”存在,并不是政府的根本性宗旨,也无法成为政府的根本性宗旨。

古人认为,只要坚持“仁政”就可以千代万代牢坐九五之位。但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解释,这完全是不可能的。那贾谊究竟为什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我们抛开时代不谈,贾谊的这个理论,还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的。他忽略了宫宇之间与阡陌之间的根本性不同。二者绝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一个根本上的需求矛盾。辩证地看,就是在国家中存在一个阶级关系的结构性矛盾。这个关系是不可调和的。

以贾谊为代表的封建文人、政治家,由于时代所限制,没有真正的了解老百姓的长远追求与最终需求。他们只看到了当下他们所需要什么,但我觉得这就够了。

这就像我们讲人权——你必须优先保证的是生存权。儒家所推广的“仁政”,其实就是对于生存权必须性的肯定与强调。这在当时的政治学说里面,是一种非常正确、非常高明的思路。仁政体现的是对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利益的平衡,并且较以往更多的偏向了平民,但根本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作为两头吃香的学说,仁政得到了很好的接受,也一直传播到了现在。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谈所谓“仁政”了呢?依我看来,这首先是因为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之后,就不存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别,自然也不存在“利益平衡”的说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政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身就代表着的民众意愿。所以也就不存在对人民专制还是仁爱的区别了,我们不再是需要统治阶级“仁爱”的对象,而是自己当家做主、自己决定事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根本没有必要谈“仁政”。

总之,如果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仁政学说的提出,本身就是社会中一部分精英阶层一定程度上的觉醒。这体现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人权,存在朦胧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象征着我们博爱与自强的民族精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