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 · 见 | 梅姨案:如果善良,道贺后就离场吧!

500

作者 | 层层

编辑 | XIN

“梅姨案”被拐15年儿童被找回,这条消息从6号晚上十点,一直被微博、微信、大小媒体争相着传播到各处,人们还记得那个闹得满城风雨的梅姨,不过已经没人想提几个月前难辨真假的画像事件了,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们庆祝努力终有回报,感慨被拐儿童家庭多年不易,然后再把可恶的人贩子狠狠地骂上几遍。

其实,事情本来可以就此结束的,关于这个经历不幸的家庭,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帮上的忙了,如果我们在电影里,此时,应该识相地留他们一家人在房间,让他们谈心、团聚,而我们作为外人,则关门、退场、喜悦、去帮更多的人。

我们本该如此,因为作为舆论的一部分,我们力所能及的其实只有危难时的声援,团聚的家庭也要步入生活的正轨,却不想,即便是很简单的事情,一旦缠绕了过多舆论,受到很多关注,也会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总有好事者不懂分寸和隐私,拼命想要介入其中,如一些媒体和看官,微博是这次热议的主战场。

500

粗粗归纳了一下,这场战役当中有三支战斗力爆表的队伍,为方便叙述,给他们取名为“买卖同罪”队、“养父母”队、 “抱怨效率”队。

 “买卖同罪”队来自于热搜#申军良律师发声# #申聪强烈要求和父亲回家# #申军良考虑对申聪养父母提起诉讼#,这三条均因为申军良的代理律师接受了采访,律师在视频中透露小申明确要求回归原家庭,说了一些警方安排认亲的流程,最后还说了一下正在提交诉讼的案情。

首先,还在开庭的案子就拿来报道讨论,关键一两句话也没把事情细节给说清楚,难道想要借由社会舆论施压法庭以得到满意判决?由于该律师的言论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人们的情绪被迅速勾起,猜测申聪一听亲生父母来接自己,就立马决定回归,一定是在原生家庭中过得极差了。然而后来申爸和警方如何说的呢?申爸表示律师所说,不代表他家人观点,警方也表示并未和孩子提及此类问题。极有可能的情况是,申爸这几年高调且持续的找孩子给得知真相的申聪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他强烈要求和原家庭见面,仅此而已。

其次,律师只是说起诉希望依法处理,结果人群开始举着保护野生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公益广告词高呼“买卖同罪”“拐卖儿童死刑”,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多年,之所以不能买卖同罪,通俗的几个理由如下:

比如买方和卖方涉及的孩子数量不一样,同罪不公平;解救孩子需要买方配合,如果罪罚过重,买方因为恐惧会像卖方一样藏匿起来,更不利于救援;买卖同罪后,买卖双方相当于一条绳上的蚂蚱,双方为了保命都不承认拐卖事实,更增加了执法难度;另外,若给人贩子判了死刑立即执行,就不知道要遗失多少孩子的下落了。简单的道理不需要法条,也不难理解,偏偏“正义之士”视若无睹,不去了解也不去思考。

500

这时,又有一些人重温了电影《亲爱的》,他们就是“养父母”队的主力。《亲爱的》以中立的视角和温柔的感情去看待涉及拐卖儿童的每一方主体,诉说了丢孩子一家的悲痛,也展示了买方的悲苦,始作俑者的卖方却因为去世而逃脱了责罚,徒留生者满身伤痕。

当“养父母”队看到电影里的养母李红琴(赵薇 饰)这般爱孩子,备受感染,又得知申聪健健康康并接受了教育,且当时主动买孩子的家中老人已经去世,而申军良竟然请律师起诉养父母一家,便开始在#申军良考虑对申聪养父母提起诉讼#这条热搜的下面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养了15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更有极端者还骂当事人是白眼狼。此时“买卖同罪”队再次出场,叫骂着“养父母”队白莲花、圣母婊,丢的不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心疼。

这还不够,伴随着澎湃新闻发起的话题#申聪父子尚未见面#,舆论大军又出现了新的队伍——“抱怨效率”队,事情源于7号警方安排父子见面,于是有直播平台开始直播全程,上千万人守着屏幕等待感人时刻,可是那一边警方表示双方都需要有个缓冲期,要看双方状态安排见面,这可以理解,关键时刻心理疏导很有必要,公安做了这么多年工作该是很有经验了。偏偏出来这么个话题,挠得瞅了半天也没见着热闹的看客心里痒痒的,于是评论里有质疑公安办事效率的、有埋怨缓冲期让人更加焦灼的,竟然还被点赞成了热门评论,出力最多的公安也被舆论施压了。

看了微博,我差点儿忘了,认亲是一件温情的喜事,团聚之下是一场当事人还没有发声的骂战,想来有些可笑。

500

热度一波接着一波,情绪发泄完了,看客就散了,当申军良表示律师观点不完全代表申家人观点,除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触电新闻”,没有一家媒体报道,和那些煽动性的标题比,这个话题低了上万倍的关注度并非讽刺和夸张。当事人失语?从结果上来看是这样的。8号晚上,申军良见完孩子后首度发声,表示孩子健康开朗很有教养,像个小大人一样。可惜好消息没有热搜体质,平淡的事实没什么讨论的空间,到反而打了那些吵吵嚷嚷人的脸,微博对于此事的关注终于转移了。

每当这时,舆论竟然变得需要寻找存在意义起来,舆论难道不是用来讨论现实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吗?怎么光顾着吃瓜看热闹了?皆大欢喜的结局,热心群众本该退场的,怎么却干起了绑架的营生?另外,这个时机不好吗?我们不该借此机会向全国人民科普法律、宣传保护儿童的措施吗?不应该分享成功经验吗?纷扰的看客你一言我一语地结成正义者联盟,媒体也暗戳戳地媚俗地带着节奏,忘了自己其实可以打击犯罪,非要插手别人的家务事,论他人是非。

500

一句话,只要这个案子没有终审判决,于公这是法律专业的事,于私这是两个家庭的事,法理、情理都参杂太多,申家原不原谅,旁观者都没有资格评说对错。

作为一个和申家萍水相逢的普通人,最朴素的心愿就是他们能好好处理各种事,一家人其乐融融,说说心里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总不会一直处于相逢时的痛哭流涕或客客气气,他们也许会和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为琐事较真,烦恼地温情着,平淡的生活虽不是媒体和观众所感兴趣的,却正是申家最美满的状态。

幸好申爸恳求媒体保护孩子,不外传照片和视频,不然以部分网友的调性,该查出孩子的姓名和学校还要人肉诅咒养父母一家了吧。

所以,请让我们道一句“恭喜啊,孩子终于找到了”,然后就悄悄从这个家庭的生活里离开。

本文由娱志The Review原创出品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娱评号

转载需申请授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