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沉迷游戏,反而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

文 | 马栩文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前段时间,应邀给单位里新入职的应届大学生讲课。

课间休息时间比较长。

黑压压一片理工男的会议室里,大家大都低着头,双手在手机屏幕上狂按。

问了下才知道,他们都在玩一款叫做“XX农药”的手游。

其中有几个,还热情地邀请我和他们一起玩,兴奋地告诉我:“这个游戏现在火的不得了,同学都在玩。”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款比这还火的游戏。

魔兽世界。俗称,山口山。

我曾一度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一周七天时间,有四五天都在网吧里包夜玩通宵。

白天昏睡整日,到了黄昏却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

翘掉的课不计其数,许多课上到期末了,我都没和老师打过照面。

按此下去,如果哪一天学校通知我被劝退了,我都毫不惊讶。

直到大三后的有一天,我突然决定不玩了。

从此,再也没有登录过。

但那些荒废度过、颓废至斯的日子,却再也补不回来了。

2

我相信,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只是我,还有很多人都曾经或者至今仍沉迷着。

但很多人不知道,即使是我们眼中的一些超级牛人,其实也有过类似经历。

比如曾国藩和梁启超。

这两个人我们都很熟悉,毕竟他们都是初高中历史课本里的老面孔了。

一个直接干挺了太平天国,一个间接干挺了清朝。

还时不时窜到考场上,问一句“该材料体现了什么深刻的历史意义”,干挺了不少学生。

但这都是场面上的事,私下里这两人的表现,比被他们干挺的学生好不到哪儿去。

不相信的,可以阅读下面一段历史材料,并谈一谈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

“看人打王者农药,几乎忍不住要上手替他打,屡惩屡犯,真不是人!”

“今天又打了一盘王者,何以为人?”

“和基友打了两盘王者,明知非常耗神,还是老犯,何以为人?”

这是我在翻曾国藩日记时,看到的真实记载。

当然,只要把“王者农药”换成“围棋”就行。

下围棋下到骂自己“何以为人”,骂自己不是人还是忍不住要下棋,可以想象曾国藩同志当时迷得有多深。

500

3

和曾国藩对围棋的痴迷相比,梁启超对麻将的热爱毫不逊色。

好歹曾国藩还曾经“发誓戒棋”,梁启超却好像完全没有要“戒麻”的想法。

相反,梁启超相当享受麻将,他甚至把打麻将上升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高度。

他曾经说过:

“麻将不能不打,要救国一定要打麻将。打麻将可以观察人的品格,还可以锻炼坚忍精神,一坐下去不论胜负,一定要打完四圈。

同时即使前三圈都失败了,还有翻本的希望,我们国家和别国竞赛,败了也不能气馁呀!

这种精神可以在麻将桌上锻炼出来。”

有理有据,这不要脸的逻辑真是令人信服。

梁启超甚至可以一边打牌一边思考文章。

据说,他的很多评论,都是在麻将桌上口述的,而且文风畅达、感情奔放……

因为打麻将太上瘾,梁启超有个绰号叫“麻仙”。

其实,也不止他们俩痴迷。

有一段时间,网上曾流行过胡适、季羡林等民国大师的日记。

他们当年痴迷的东西,更不和谐。

比如胡适的日记:

“2月5日,千里以电话邀打牌

4月29日,天时骤暖至八十度以上,不能读书,与沈、陈诸君打纸牌,又与刘、侯诸君打中国牌,以为消遣之计。  

7月2日,天热不能作事,打牌消遣。

7月3日,今日天气百一十度。打牌。 

 7月8日,无事。打牌。天气稍凉矣。

8月5日,打牌。”

500

△胡适

季羡林的日记:

“1932.12.2,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3.4.29,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5.17,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虽然无语,但都是真的。

4

当我打开历史,看到这这些教科书上正襟危坐的牛人,居然也有比现在的大学生痴迷游戏毫不逊色的行为时,

惊呆了。

我感觉,要是清明的时候拿一副围棋、一副麻将、一副牌之类的去祭拜他们,估计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在阅读和思考中,我不禁产生了两个疑问:

1. 为啥历史书里从来不讲这些东西,历史题也从不考这些内容?

2. 为啥他们痴迷围棋、麻将、打牌、女人到这种地步,却还能史书留名?

这两个问题看起来都很白痴,却还是有些许不同。

体现在,第一个问题是真的很白痴。只要教育局还没倒闭,就没谁会出这种题。

而第二个问题看似扯淡,其实却很深刻。

这就像我老家的农民锄地时,相互之间最喜欢互怼的一句话:

你说你也种地,别人袁隆平也种地,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

许多心灵鸡汤大师,更是动不动就来一篇文章,大力鼓吹诸如“不自律会毁掉自己的人生”、“自律的人才能成功”之类的东西。

似乎,只要不自律就一定会失败,只要自律就一定会成功。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信奉这个论点。

直到我从书里看到了梁启超、曾国藩等人的另一面。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俩在下棋、打麻将上面都算不上自律。

虽然和一般人相比,曾国藩已经是一个自律到“变态”的人,死后甚至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但他多次立誓戒掉围棋,却也一辈子都没戒掉。

据记录,临死前的一两天,他还在继续下棋,真可以说是“围棋至死”了。

有一次,曾国藩下定决心,坚决戒棋,结果导致精神懒散,刚到第三天就扛不住了:

“十一日,十二日白天总是睡在洋床上,不思治事,大概是棋瘾发作,心里难过,果然十三日熬不住了,又犯起戒来。”

最搞笑的是另一次,有人到曾国藩家里找他。

聊完事情之后两人下了两盘棋。

这次下完后,曾国藩觉得极度疲惫,于是发了一个狠誓:“以后永戒不下棋!”

老子再不下了,永远不下了!

这个永远是多久呢?

答案:一天。

第二天,曾国藩同志就宣告破戒,“重蹈昨日之辙”;第三天,继续破戒……

 500

5

不要过于相信自律的力量。

曾国藩梁启超也好,胡适季羡林也罢,他们也有痴迷的东西,也有戒不掉的各类不良爱好。

他们之所以能做出那么伟大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自律;而是因为,他们在痴迷的东西外,还做了更重要的事情。

下棋、打牌、打麻将、想女人……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难以想象的内容,其实只是他们日记中的边角余料。

读书、写文章、改变时代,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就。

“麻仙”梁启超曾说过一句名言:

“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读书和打牌,看起来是并列的两个爱好。其实并非如此。

打牌是一种纯粹的游戏,而读书则是一种有产出的功课。

比如季羡林的日记里,前一篇还在看女人大腿,下一篇就在翻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了。

500

这可是翻译啊!我的娘,大学的时候我连中文版的都还没读太懂呢。

胡适同样如此,他的日记里除了打牌,还有很多有创造、有产出的东西,比如社交、读拉丁文、听讲座。

500

而我们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当我们沉迷游戏的时候,一天、一周、一月里的所有事情都是:

玩游戏、玩游戏、玩游戏……

所以,他们的人生可以大起大落,你我的人生很可能就是起落落落落落了……

6

我们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

不只是因为不自律,更多的还是因为找不到寄托。

一言以蔽之,游戏给了你现实生活里得不到的东西:

成就感。

史玉柱关于游戏曾经有个经典论断:

“做房产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投资房地产,最重要的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做网游也是这样,满足玩家需求,第一是成就感,第二是成就感,第三还是成就感。”

当我们在现实社会里找不到事情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的时候,游戏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刀暴击八万八,打出一个史诗级饰品,三杀、四杀、暴走,全场最佳、王者段位…… 

在游戏的世界里,只要付出就能有收获,看似艰难、实则简单。

现实的世界里,只要付出也能有收获——鸡汤一碗。

我当年痴迷网游的时候,曾经为了刷一个装备,把那个副本整整刷了一个月。

而早年的传奇玩家,为了升40级或者合一个装备,可以没日没夜的在网吧里待半年。

但当你有一天不再玩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你在游戏里得到的辉煌,付出的汗水。

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一分一毫能兑现。

即使是那些真正靠游戏吃饭的人,成就感也是在游戏之外,是玩家和广告商给予了他们经济基础和社会认可。

 500

7

我观察过曾经沉迷游戏的同学、朋友,包括曾经的我自己。

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在工作,有的无业。

我发现,人在沉迷游戏的时候,往往处在这样几种状态:

· 未来目标不明确,近期压力不大。

· 目标非常明确:混日子。

· 受到比较大的挫折。选择逃避。

换句话说,我们要么是在主动追求游戏里的成就感。

要么是用游戏替代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

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成就感,才是避免沉迷游戏的关键。

否则,即使一个人不沉迷游戏,也会有网文网剧等大量东西能让他沉迷。

玩游戏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不要把成就感建立在这上面。

“游戏”,并不能让曾国藩和梁启超完全沉迷。

因为从根本上说,他们沉迷的是更大的成就。

平天下、做圣人,才是曾国藩真正沉迷的。

变法、革新,才是梁启超真正的成就所在。

而我当年下定决心不玩游戏,也并不是因为我突然拥有了什么坚强毅力,靠什么变态的自律。

而是因为,我突然意识到:

这个世界上,除了游戏,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 胡适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
最热 最早 最新

  • (电脑/电子)游戏只是“玩”的一种罢了,其主要意义是——恢复精力/转换大脑活动,让负责工作学习的部分得到充分放松休息——次要的有兴趣、乐趣、社交等功能
    所以有“不会玩的人就不会学习”的说法,鲁迅也说过“学要学得扎实,玩要玩得痛快”
    在休闲和学习工作之间调整好关系,才是正道

    而学习工作方面,也要找准目标和正反馈——也就是“成就感”
    对自己/家人外人都不要好高骛远,施加过度的压力,破坏正常的学习工作节奏(当然也有反之的情况)
  • 凭什么家长可以抽烟喝酒打麻将,我们就不能玩游戏?
  • 观察大员 观察大员
    这话马子爱听。
  • 有需求才有价值
  • 我发现,人在沉迷游戏的时候,往往处在这样几种状态:

    · 未来目标不明确,近期压力不大。
    · 目标非常明确:混日子。
    · 受到比较大的挫折。选择逃避。

    换句话说,我们要么是在主动追求游戏里的成就感。

    要么是用游戏替代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

    所以,在生活中找到成就感,才是避免沉迷游戏的关键。

    否则,即使一个人不沉迷游戏,也会有网文网剧等大量东西能让他沉迷。
    --------------------
    简单说,痴迷游戏是一种逃避心态,而逃避的原因并不单一,可能又很多种,总的来说,可以用焦虑这个词来解释。除非焦虑的原因被消除,自己克制住焦虑感而幡然醒悟的是少数。比较常见的类型,大致上是作者上述原因的第三种,其实前两种原因在本质上也属于第三种,这就是通常说的挫折感!差别在于,明显的挫折感和不明显的挫折感而已。明显的挫折感自己本人也清楚,但是自己解决不了,所有选择逃避,极端情况下会选择自杀。不好处理的是不明显挫折感,其本人也说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自己也不明白,但是焦虑是明显的,人玩游戏,结果是游戏在控制人,焦虑感反复螺旋上升,人会变得越来越自责,会自我贬低和自我评价降低,但是对于外界的规劝和善意的帮助,非常敏感,总把善意当做敌视和歧视,坚决否定自己有问题。如果不能真正找到焦虑的根源,不管是强硬打压还是好言相劝,都于事无补。就在刚刚,和我家的巨婴讨论这个话题,我联想到美国的心理研究团队,在《芝麻街》项目中关于幼儿注意力的研究的成功,也许,生物学科和心理学科的结合会找出解决办法。
  • 我是开心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不是全网最会写毛先生的吗,怎么,走胡适路线了,不装了?

站务

全部专栏